鎮館之寶|商王的卜甲:差點被吃掉的殷商文明史

鎮館之寶|商王的卜甲:差點被吃掉的殷商文明史

全國各大博物館都有著自己的鎮館之寶,琳琅滿目,精品薈萃。本欄目將為你展示文物背後的故事,揭開塵封的未解之謎。

三千多年前,在現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的洹河南岸,有一片

規模龐大的宮殿群

自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將都城從奄(山東曲阜)遷來殷(河南安陽)起,這裡便一直是殷商王朝的國都,直到公元前1046年,昏庸的商朝末代君主紂王帝辛被周武王擊潰後,殷都才被廢棄,成了

“殷墟”

鎮館之寶|商王的卜甲:差點被吃掉的殷商文明史

所幸的是,那段輝煌的殷商曆史,

已被一種古老奇特的文字契留在了龜甲獸骨之上

這種字型細小、勁挺有力、結構嚴謹、疏密有序的文字因契刻在甲骨上,而被稱為

“甲骨文”“契文”

;又因出自殷墟,也被稱為

“殷契”

“殷墟文字”

商代人為什麼要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呢?這還要從

殷商文明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貞卜吉兇行為

說起。

遠古的先民對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只能借自然界的徵兆來指引行動。

但自然界的徵兆並不常見,人們便人為加以考察推測。用

龜甲和獸骨來貞卜吉兇

,就是當時最風行的一種占卜行為。

在商朝,從商王到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征伐、田獵、氣候、收成、病患、生育、出門等等,

幾乎每事必卜

。朝廷還有專門的機構和卜官貞人。

每次貞卜結束,

經過就會被契刻在甲骨上

,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因此這些刻有貞卜文辭的甲骨,最後都被當作國家檔案,堆於窖穴之中儲存起來。

商朝滅亡後,這些記載著殷商文明的龜甲獸骨也“失國霾卜”,隨著歷史的洪流湮沒在了殷墟厚厚的黃土之中。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秋,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患瘧疾,差人去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買回一帖中藥。

他無意中發現,一味名為

“龍骨”的中藥上竟刻滿了陌生的符號

,大為驚奇。

所謂的“龍骨”,就是

古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

,因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固澀收斂之功效而入藥。

骨骼化石上怎麼會有如此複雜的刻畫符號呢?對金石文字頗有研究的王懿榮當即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種古代文字。

為了找到更多的研究素材,他立刻命人到藥店把所有刻有文字元號的龍骨全部買回。

遺憾的是,王懿榮尚未來得及作進一步的研究,八國聯軍就逼近了北京,慈禧太后帶領皇室倉皇出逃,作為朝廷命官的他則不願苟且偷生,遂偕夫人兒媳投井殉節。

之後,王懿榮所收藏的甲骨便轉歸給了他的生前好友劉鶚。

1903年,劉鶚將甲骨藏品拓印成

《鐵雲藏龜》

一書,首次將甲骨文資料公之於世。

甲骨文轟動了學術界,人們紛紛加入收藏甲骨的隊伍。原本只被當作中藥材賤賣的龍骨,頓時變得身價百倍。

然而古董商為了壟斷財源,卻刻意隱瞞出處。直到1908年,人們才輾轉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

而此時,已有大批的甲骨被當地農民從田地裡刨挖出來,當作龍骨以六文錢一斤的價格賣給了當地的彰德府中藥鋪,並被轉運到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的中藥材集散地而流向全國。

於是,不計其數的商代史料就這樣被磨成藥粉吃進肚裡。這段令人痛惜的往事被後世稱為

“人吞商史”

好在殷商留下來的甲骨是海量的,還有更多的甲骨被不斷地挖掘出來。

據已故甲骨學家胡厚宣統計,自1899年以來,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這些甲骨上契刻的單字有4500多個,其中已被釋讀出的約有2500字。

這些文字具備了

“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

等造字方法,充分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如今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就有一批這樣的甲骨文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於1973年,在安陽小屯村南地的發掘中出土了上萬片卜甲和卜骨,其中刻辭的甲骨5335片,被統稱為“小屯南地甲骨”。

這些甲骨大多數是小片的,本期介紹的編號為2172的“小屯南地甲骨”,則是其中一塊珍貴的較大的殘斷甲骨,大概相當於完整牛肩胛骨面積的三分之一。

這片甲骨上整整契刻了93個文字,其中有一段重複了11次的文字——

“辛丑卜貞王其田”

,清晰地記述著這樣一個商王出獵前的占卜故事:

鎮館之寶|商王的卜甲:差點被吃掉的殷商文明史

那是商代辛丑日的一天,商王計劃外出打獵。負責占卜的貞人按照慣例,立即行動起來。

他首先從倉庫裡拿出一片事先已經鑽鑿和打磨處理好的牛骨,然後用一段燒紅的樹枝在鑽鑿過的地方炙烤起來。

不一會兒,隨著一記“噼啪”聲,牛骨的表面裂出了一道

“卜”字形的裂紋

貞人根據這個卜兆的兆象仔細判斷出吉凶,然後將占卜的事情契刻在了牛骨上的卜兆附近,並且用顏料將契刻好的文字填上顏色。

甲骨文的發現以及由此引發的殷墟發掘,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我國的歷史學者從過去只在書齋中研究碑文和銅器銘文,

轉向了深入田野的考古發掘研究

而甲骨文更是成為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記錄,對研究中華文明的歷史學、文字學和考古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979年,殷墟博物館的這片文字清晰、品相優美的商代牛肩胛甲骨被以彩圖的形式收入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讓無數年輕的學子目睹了甲骨文的綺麗璀璨,感受到中華數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

殷墟博物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殷墟路北段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內,2005年建成,集中展示了殷墟出土文物,包括商代陶器、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近千件展品,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系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監製 | 先宏明

編輯 | 於 昕

部分圖片素材整理自網路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刪除

-

END

-

TAG: 甲骨殷墟文字契刻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