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好《集 王 聖教序》的要點

臨好《集王聖教序》的要點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遠涉西域,求取大乘佛法,翻譯經、律、論三藏要籍而作,並由太子李實(高宗)撰記。行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端莊而流麗,剛健而婀娜,因字數較多,自古以來對其情有獨鍾者眾多。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咸亨三年(公元六七二)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釐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碑原在陝西西安弘福寺,後移西安碑林。集王聖教序記,較雁塔褚遂良正書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箋答、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臨好《集 王 聖教序》的要點

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宋拓本

臨此帖著重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掌握範本的用筆方法,努力營造遒逸勁健的點畫質量

《集王聖教序》用筆中側互施,方圓結合,中鋒取勁,側鋒取妍。啟承轉合如“太極”揮運,使轉往來如龍蛇遊走。靈動自如,蒼勁有力。

點畫線條在揮運中產生的力度美,攝人心魄,令人神往。

臨習的範本要是原碑拓本。筆鋒刀痕,歷歷在目,骨力顯露,稜角分明,所以在臨習中要透過刀鋒看筆鋒,領悟其筆力筆意,以營造點畫線條的質感。筆力的營造,關鍵在於運筆的疾徐和行筆中的提按。

《集王聖教序》多數筆畫行筆較快,痛快淋漓。且不論橫豎撇捺,點提鉤挑,行筆過程時時都在提按頓挫中進行,無一筆畫自始至終是平均用力,拖抹前行的。迴環曲折處,更顯提按之妙。

“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只有認真體會並把握這些細節,才能得其奧妙,寫出該帖的點線質量。

臨好《集 王 聖教序》的要點

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宋拓本

二、掌握筆勢的變化

《集王聖教序》由於運筆速度快於楷書,因而筆勢多呈流動形態。點畫變異多端,姿態紛呈。但細細觀察,還是有規律可循。

1、當行筆較慢時,藏鋒及方筆較多,顯得沉著凝重;當行筆較快時,露鋒及圓筆較多,顯得灑脫流動。而後者在全帖中佔的比重較大。二者互參互用,意趣疊出。

2、點畫形態常受字形結構取勢影響而變化。在臨習中分析點畫在整個字中的承接延宕關係,從整體中把握區域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筆勢變化。

臨好《集 王 聖教序》的要點

北宋拓聖教序

三、掌握重複點畫及相同字的變化方法

該帖中的重複筆畫和相同字在書寫中可說是筆筆迥異,字字有別,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如“之”、“於”、“有”、“無”、“不”、“生”、“而”、“其”等字在帖中反覆出現,寫得各具神采,無一雷同。

在臨習中如何掌握這些變化,寫出不同面目,不同神采呢?

1、相同點畫要在長短、曲直、提按、藏露等方面從筆勢上把握它的變化。

2、形體相同的字要在大小、方圓、欹正、斂放等方面從結構上掌握它的變化。

這樣抓住關鍵,即可得心應手。

臨好《集 王 聖教序》的要點

清 崇恩所藏宋拓墨皇本

四、捕捉該帖的神采

《集字聖教序》用筆靈動而不鬆散,蒼拙而不呆滯。點畫之間,相互照應,顧盼有姿,方圓結合,動靜相宜。

簡潔處,寥寥數筆,以簡馭繁;繁複處,互相交織而疏密有致。恣肆時,山呼海嘯,一瀉千里;閒靜處,閒庭信步,悠然自得,“書之妙道,神采為上”。

臨習該帖,除掌握其用筆、結字、筆勢變化外,更重要的是捕捉王書的神采。

這要從曲直相濟、方圓結合,行楷草互用,筆畫連斷,縈帶簡潔,巧拙互見,恣肆閒靜等諸多方面用心體會,慢慢揣摩,掌握這些矛盾的產生與解決辦法,假以時日,必會得其奧妙。

臨好《集 王 聖教序》的要點

北宋拓 郭尚先本 09

《聖教序》由懷仁借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5年集募而成,故為世所重。碑文選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託、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

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

自此碑以後,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聖教序》最為成功。

臨好《集 王 聖教序》的要點

懷仁集王(羲之)書金剛經

臨好《集 王 聖教序》的要點

集王(羲之)書興福寺半截碑

《集王聖教序》是懷仁從1500餘件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集字而成,可以說集“王字”精妙,是一部“王字”書法寶典,也是我們學習王羲之行書的途徑之一。

《集王聖教序》畢竟是一部集字作品,全篇近2000字是王羲之在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所書,雖然懷仁花費了大量心血拼湊而成,但相較書聖其他手札,其書寫的連貫性還是稍差。故要想整體把握王字氣息,在臨習《集字聖教序》的同時,建議參照王羲之其他法帖進行學習。

TAG: 聖教序集王點畫王羲之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