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背誦大量古詩文,機械記憶反覆強化的結果,是不解其義。這樣有益嗎?

自從復旦中學女孩武亦姝16歲就在《中國詩詞大會》成功奪冠,成為了現代版的才女以後,全國興起了國學熱,許多國學啟蒙班開始遍地開花。幾乎許多城市裡都可以看到那些穿著漢服,手捧四書五經,搖頭晃腦的小小書童們。

不知道多少父母看到這個場景的時候,有和我一樣的疑問,這些艱澀的古文,透過死記硬背,對孩子來講真的有用嗎?

大概每個逼孩子學鋼琴的家長都希望將來他能成周杰倫,每一個逼著孩子背詩的父母都希望他成為另一個武亦姝吧?

孩子背誦大量古詩文,機械記憶反覆強化的結果,是不解其義。這樣有益嗎?

可是跟浪費在培訓班這些錢相比,作為父母更重要的是害怕浪費孩子的生命和時間,畢竟每個孩子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錯過了。

我作為媽媽,家有兒子初成長,我在這方面也查詢了一些資料,現在對於這個問題,詳細的回答如下:

首先這裡先分清是讓小孩子背誦的是古詩還是古文,這兩種是並不太一樣。

在孩子不識字的初期,如果家長推崇國學啟蒙,更推薦給孩子背古詩詞,不推薦古詩文。

主要在於詩有他獨特的節奏和韻律,當孩子還無法去理解詩的內容時,首先最先感知的是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性。

英國班戈大學2017年2月發表一項研究成果,他們按照詩的構造造了兩組句子,其中一組符合古詩格式,另一組不符合。

他們找來一群人朗讀這兩組句子,研究發現這些人自己也說不清哪些是屬於古詩,哪些不屬於。但是當測量他們腦電波時,卻發現在朗讀真正古詩時會有一種特定的腦電波,而讀不符合古詩格式的句子,就不會有這種腦電波。

換句話說,這些人自己意識不到,他們讀的是不是詩,但是他們的大腦反應卻給出了正確的答案。

孩子背誦大量古詩文,機械記憶反覆強化的結果,是不解其義。這樣有益嗎?

無論孩子明不明白詩的意思和格式,他的大腦都在接受詩的刺激。

第一,詩有節奏感。

比如我們在背《靜夜思》感受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4句都是5個字,都是噠噠-噠噠噠的結構,非常有節奏,然後前兩句和後兩句又有一個節奏感的小變化,就是前兩句的後三個位元組奏都是噠噠-噠,後兩句的後三個字都是噠-噠噠。

孩子從小特別喜歡有節奏感的東西,這種節奏感可以促進他們大腦的發育。

第二,詩有押韻

押韻可以幫助人們語言處理,詩句裡面的句尾跟句尾押韻將內容和聲音關聯在一起,這樣我們就能用聲音來記憶句子,由此降低學習難度,學習起來也會更加簡單有趣。

這裡說一下我自己的個人選擇,因為從小看繪本長大的兒子,對於古詩不太能接受。

可能是因為古詩相比於繪本故事在情節、故事性,趣味性不太高。作為文科出身的媽媽,我當然非常欣賞古詩的詩情畫意,但是恰恰是為了孩子將來有一天也能夠喜歡和欣賞古詩詞裡面的美感,所以我選擇放棄,而不是逼迫他去欣賞。

希望他有一天,等對字詞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時,能夠欣賞到古詩詞裡的美感。我能做的是在他尚未品嚐到古詩詞的美好前,先不敗壞他的胃口。

保有他將來有一天可以去通往古詩詞的這條通道,而不是早早的因為反感而提前關閉大門。

在我理想中,我陪他學習詩詞的年紀,應該是在他讀小學的時候。

我想等到將來他讀小學,讀到李白、孟浩然、王勃的詩時,回來向我背誦簽字時,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去了解這些詩人的生平,他們的失意和得意。不同的詩人,在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紀,在他躊躇滿志,春風得意的年紀,在他被貶失意,遭逢人生大難的時刻,寫下的詩章是充滿完全不同味道和情緒的。這時候結合他們在小學課文中的要求掌握的詩人和詩詞,和他蒐集詩人一生中在不同時刻所做下的著名詩篇,或者從盛唐的詩人氣質談到晚唐的詩人氣質,我相信這種親子共同的學習和探討會更有意義,也更有建設性。

家長這裡要注意的是,對於還無法理解的小孩子而言,這些古詩詞只是孩子培養韻律和音樂感的一種工具或者玩具而已,你不必過分的拔高和神化它。同樣,兒童的許多童謠兒歌也能起同樣的作用。

另外從古文來講,許多國學啟蒙像,並不太推薦。

道理十分簡單,時代變了。

就是出現最晚的弟子規,至今也有約200年的歷史,在這200年的時間裡,人類社會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其實以現在家長的廣闊閱讀視野,豐富的國外獲獎繪本,有許多更好的人文科學各方面的啟蒙選擇。沒必要一定要孩子讀那些已陳腐的“國學啟蒙”。

如果你想知道讀著這些國學啟蒙的孩子長大以後變成怎麼樣了?

看看那些晚清的秀才們不就知道了嗎。

許多家長熱衷的國學啟蒙教本,但是這些啟蒙教本出身在封建社會,許多內容充滿了封建奴化的思想。不應該再灌輸給現在的孩子。

孩子還小,無論精華還是糟粕,你給他的,他都記了下來。做為家長與其著急灌輸他那些弟子規中過時的“道理”,不如從小培養他質疑的精神,思辨的能力,還有去窮盡的想象力。

中學語文教育名師,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曾在採訪時表示過:現代語文中古詩文背誦量大幅的增加,會傷害語文的魂。他認為簡單粗暴的強調背誦,還是一種灌輸教育,是很落後的。

談及背誦,李家生還提到他朋友孩子的故事,一個9歲半的小女孩能流暢的背誦《孟子》《大學》《中庸》,“太可惜了,他把這麼好的心智用在這上面,而且它形成一種僵化的東西,僵化的東西妨礙他的思考思維和接受新的東西。我們現在應該側重創造力,創新力。機械化的灌輸,機械化的記憶,其實是很坑人的。”

李家生坦言:“語文學習要培養實際能力,背誦只是學習的一種入門方式,背誦本身不是目的,語文教育的實質不是記住事實,而是訓練思考,激發高尚的情感思考情感和創新表達才是語文的魂。”

我有一本喜歡的書,是王尚文,郭初陽,演煉軍三人選編的《人之初,現代蒙學46課》。

其中有這麼一段話,“為青少年提供基礎人文選本,自應“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而全球化時代,文明經典的採集顯然不再受限於民族和地域的差異,而應囊括“天下”的文明經典,只有不拘泥於自身傳統才能再造現代文明。“

這本書選了46個關鍵詞,既有近代以來人類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也有千百年來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準則。然後每課以經典論述、故事。詩歌三部分結構組成。

比如第1個關鍵詞“自愛”,在經典論述中有王安石的“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愛人也。”有西班牙烏納穆諾:“對於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對我自己,卻是一切。”

在故事中節選了《世說新語》、《三國志》、《笑林廣記》中三個個故事。最後在詩歌中,選用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瑞克沃爾科特的《愛復愛》這首詩。

孩子背誦大量古詩文,機械記憶反覆強化的結果,是不解其義。這樣有益嗎?

我想說在大部分父母自己個人的文學修養素質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在國學啟蒙的時候幫助孩子有效的去除糟粕,留下精華。

不妨選一些大師們留下的作品或者好的出版社編輯的書,來幫助孩子們進行更好的啟蒙。父母們在為孩子選擇書籍的時候,也應該學習這本書三位編輯的思路,不受限於民族和地域的差異,而應囊括“天下”的文明經典。

另外在教孩子背古詩的時候,父母們需要注意

第一,不強求孩子背,享受親子之間的共同朗讀。

文章開頭已經點出,詩詞對於理解力有限的孩子的來說,韻律和節奏大於意義。如果孩子本身對於朗讀詩詞並沒有興趣,千萬不要強逼。

親子共同朗讀重點在於親子的情感連線,而不在於朗讀的內容,即便是看一本繪本,看一幅畫,看一部動畫片,或者一起欣賞一部紀錄片,其原理都是和共同朗讀一首詩是一樣的。

第二,去掉功利心

許多家長都喜歡讓孩子給大人表演背詩,很多孩子一口氣把詩嗯,背出來,是沒有節奏感的,完全是死記硬背,有的孩子背的滾瓜爛熟也只是單純的機械記憶。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針對於問題中提出的還不會說話的孩子而言,其實國內外許多優秀的繪本,尤其是獲得安徒生大獎,美國凱迪克大獎等各種世界大獎級別的繪本都是值得推薦的。

在孩子慢慢走上自主閱讀道路時,現在許多的國內的圖書編輯也效仿了國外的圖書分級制度,將孩子的圖書根據每一本書總的生詞量和難度進行分級。家長們詳細瞭解一下各編輯社的分級制度,就可以為孩子選出比較適齡的階梯閱讀。

最後請尊重孩子天生的氣質和喜好。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氣氣質和喜好,有的孩子在最初接觸詩詞時就被其感性的韻律和畫面所吸引,而有的孩子,尤其是像我們家的男孩子,他可能更喜歡探險、冒險,工程機械類的畫面和驚奇的情節。

無論孩子是哪種脾氣和性格,作為父母應該帶孩子多去書店,保持開闊的視野,讓他們自由去選擇。有時候孩子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詩詞,父母也不用過於著急。就跟我們大人一樣,有時候人人都推崇的經典書籍,我們卻怎麼也讀不進去,只是緣分未到,時候未到而已。保持一條開通的道路,等有一天理解和感悟到了同一個頻率時,還能找到通向那裡的皈依之道。

TAG: 孩子啟蒙古詩古詩詞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