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談談小楷的特點:《朱子治家格言》序

談談小楷的特點:《朱子治家格言》序

黃簡

2014年10月30日寫於溫哥華

篆隸草真,真書後出,集楷法之大成,難度最大。真書之難,在於法度精嚴,點畫要求一筆不苟,取勢尚須妙用使轉。這就是孫過庭所言「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的意思。寫真書的人,對草書要有精深的研究,點畫是真書之面,使轉是真書之情,缺一不可。尤其是小楷,要把這兩個要求壓縮到方寸以下,更是難上加難。

黃簡講書法:談談小楷的特點:《朱子治家格言》序

前人以為小楷為書法之本,如能小楷,則其他書體皆可化而成之。宋 郝經《敘書》曰:「東漢王次仲復變隸八分為楷書,言皆書之楷則也。以其法度謹嚴精盡,故又謂之真書,其小者謂之小楷。魏晉以來,凡為書皆先小楷,故為書法之本。能小楷則能真、行、草、擘窠大字、匾榜,皆自是擴而充之耳。」這是從楷法而言的,楷法精熟,小大由之。如能方寸千言,則其他只不過是放大而已,有何難哉!

唐代張懷瓘《書估》記錄了一個有趣的估值資料:「以王羲之為標準,如大王草書真字一百五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真正」。王羲之草書,從現在所存摹本和拓本來看,草書每行約十來個字,則行書之價約為草書十倍;真書之價為行書三倍,等於草書三十倍了。

張懷瓘又說:「近日有鍾尚書紹京,亦為好事,不惜大費,破產求書。計用數百萬貫錢,惟市得右軍行書五紙,不能致真書一字。」王羲之留下的作品,大多是行草書,生活中真書少作,故極稀有。就我自己的經驗,學習真書所費的時間,以及創作一幅真書作品的時間,確實較其他書體以十數倍計。行草用途較廣,但真書是書法的基礎,要真正掌握書法,真書是避不開的。歷代論書法者,都主張要加強真書訓練,這是書法的基本功,越早開始,得益越大。

王羲之真書皆為小楷,大楷要至中唐才出現。故晉人學書,從小楷開始;唐宋之後,往往從顏柳大楷入手。對於掌握筆法,體會使轉,先學大楷問題不大,褚遂良《大字陰符經》就是很好的入門帖。但學成大楷,要再放大為榜書題匾,或縮小為精楷細字,還屬兩種功夫。大字須壯,小字當秀,小大由之,才可說真書學成了。講深一層,也就是掌握技法之後,還有心氣之運用,心法在技法之上。夫技,形而下也;心,形而上也。《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到這一步,就達到了自由的境地。

我自幼臨池,年輕時心急氣浮,每寫小楷,輒多失敗。年歲漸長,心神日定,竟越來越喜歡小楷。小硯如巢,尺紙似田,一杓之墨,可書半日。或臨右軍遺蹟,或點校舊籍,或書詩詞佳文,或錄箴言規銘,可使人注意細節,可使心平靜如鏡,我以為是極好的享受。

《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是前幾年在香港時寫的,門人司徒美珊女士以為可以付梓,書函不絕。計劃一為原大全幅,卷軸形式,可見全貌;一為原字放大,書帖形式,容易見到用筆。竊以為小字放大,或會覺得瘦薄,或點畫不夠精緻,而司徒先列印樣張,讓我放心。想其心意,推廣書藝,不懼艱難,至為感人。又有盧金鳳同學,奔走出力,獎勉有加,均此致謝。

黃簡甲午霜降於雲城

TAG: 真書小楷草書大楷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