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立春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二十四節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春秋代序,得以生生不息。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分為七十二候,並且應用《周易》的十二訊息卦象喻天德地炁能量的訊息作用規律性,總結了每一候的代表性生物活動特徵。十二訊息卦對應二十四節氣,在每一卦統御一個節和氣的前提下,能量又分理著相對應的七十二候中的某些六候,產生物候變化的物相形成。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古代將立春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1

一候東風解凍:泰卦,初九。

《周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匯,徵吉。《象》:拔茅徵吉,志在外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初爻動,乾變為巽,巽為風,於後天八卦位居東南,故曰東風。巽散,故為解;乾為寒,故曰解凍。一候為五天,立春後一候,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凍結於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火氣溫,故解凍。”

古代將立春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2

二候蟄蟲始振:泰卦,九二。

《周易·泰卦》:“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象》: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立春後五日,二爻動,變卦明夷,互坎為隱伏,故曰蟄蟲。乾健,故曰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此句是說蟄居的蟲類因氣至而慢慢在洞中甦醒。“振”表示蟄蟲動而未出,要等到二月才會出來走動。蟄蟲雖然還在蟄伏中,但是已經開始甦醒了。

古代將立春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3

三候魚陟負冰:泰卦,九三。

《周易·泰卦》:“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象》:無往不復,天地際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三爻動,乾變為兌,兌為魚。三在下卦之上,故曰陟;在上卦之下,故曰負。坤純陰,故為冰。一說乾為陟,伏坤為載,故曰負。乾為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魚陟負冰,也有些古籍中記載為“魚上冰”,據學者考證是《元史志》改之為“魚陟負冰”。再過五日,因河水中陽氣至,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向上遊動而接近冰面,此時,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揹負著一般浮在水面。這種融化,特別在黃河流域,是不可抗拒的自動性過程。魚與龍都生於水中,既然自然界中的魚都已經開始活動了,那麼,我們體內肝中質象態的青龍,也就必然會開始活動起來。

TAG: 七十二候故曰泰卦蟄蟲一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