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即墨塔院寺

記憶中的即墨塔院寺

(趙寶雲畫作《淮涉寺石塔》)

墨水河以前叫“淮涉河”。

老即墨人都知道“淮涉八景”。“淮涉八景”指的是以前在墨水河城區段兩岸有八個景觀,即“水閣臨風”、“古寺塔影”、“鎖龍泉石”、“長橋臥波”、“平沙清流”、“岸柳含煙”、“淮涉春浣”、“高堤垂釣”。其中,“古寺塔影”,說的就是“塔院寺”。塔院寺以前也叫“淮涉寺”。

塔院寺位於現在塔院村村西。據傳,明永樂時(1403-1424),江姓、朱姓遷此地立村,因西臨塔院寺,故此區域稱塔院頭村。同治版《即墨縣誌》載《即墨縣誌圖》上標誌為“塔園頭”,歷史上,“塔院頭”、“塔園頭”、“塔元頭”這些稱呼都曾經使用過。

史料記載,塔院寺建於元代,是即墨城有名的寺院,寺前建有99座塔,寺院大殿內供有巨型石雕臥佛,香火十分旺盛。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那時,塔院寺還存世。

我的家是位於即墨城南的磨市村,磨市村跟塔元村相隔不遠,算是鄰村。在那個時間,磨市村耕地面積很遼闊,其中有一部分田地,就位於塔院寺附近。

在我六七歲時,經常跟隨大人到塔院寺前和或者寺後的農田,大人在那裡幹農活,我就在一邊玩耍。休息時,很多村民都會到寺院裡討水喝,有時候我也跟著進去,所以,對當時寺院情況有所瞭解。

當時,塔院寺在即墨一中以東、塔院村以西、墨水河鎖龍墩以南。寺院內有大殿,大殿裡有很多泥塑彩色神像,面貌猙獰,不記得是何方神仙了。有尊石頭臥佛,供在大殿正中。寺院外南面僅剩一座塔,傳說中有99座塔,其餘的都毀掉了。寺院前的滿坡地裡到處能看到堆積著很多磚瓦石塊,現在猜測,這些磚瓦石塊極有可能是那些塔譭棄後留下來的。

那時候,寺院還有人看管。看院的人是一對夫妻,人們都稱呼他們郝大爺、郝大媽。當時郝大爺郝大媽都已經60多歲,他們每天除了管理寺院衛生,還要植樹造林、耕田種糧。據說郝大爺因為植樹造林,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過會議,領過”五一“金質獎章。

印象中,兩位老人很和善,他們很熱情地招待前來休息和討水喝的村民。有時也見到有人到正房大殿上香拜佛。

傳說,寺院在香火最旺盛的年代有99個和尚,但每到吃飯時,在飯桌上都要放置100雙筷子,如果放99雙筷子,就不夠用的。寺院佔地面積很大,往南到三里莊及惜福鎮,往東到東留村及盟旺山,據說騎著馬要走上半天。

99個和尚在寺院內吃齋唸佛,隨著年歲增大,都先後圓寂,後來的人為了紀念他們,就在寺前建起99座塔。然而,在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中,或者歷經戰亂,這些塔蕩然無存,化為一堆堆瓦礫,僅剩的一座,在文革中也被毀掉。

寺院大殿內供奉的臥佛,名叫陳摶,這尊臥佛,也很有來歷。據傳說這尊臥佛在幾千年前由南海被潮水衝到青島嶗山的海灘上,當地僧人看到後,就把臥佛請到位於嶗山夏莊的”法海寺“供奉,因在此香火不旺,後來,幾經輾轉又被請到了即墨的”塔院寺“住下,供奉了好幾百年。塔院寺廢棄後,臥佛也不知去向。後來有訊息稱,臥佛現存留在青島市區一寺院內。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時至今日,曾經佔地廣闊、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僧人眾多、香火旺盛的塔院寺,片瓦不留;曾經引無數人駐足流連的“古寺塔影”景色,成為一個美麗的傳說;曾經的晨鐘暮鼓嫋嫋梵音,也化為一縷縷青霧嵐煙,遁入九霄雲外!

只有墨水河的水還在悠悠的流淌,不捨晝夜,倒映著天光雲影,沖刷著地上萬物,見證著古城的前世今生,訴說著人間的悲歡離合……

作者:江世清,五十年代生人,磨市村人,即墨江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即墨鄉土”,講述即墨人自己的故事,歡迎來稿,或提供線索。

TAG: 塔院寺寺院臥佛即墨淮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