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海經》結緣,我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不惑正當時

與《山海經》結緣,我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不惑正當時

40週年尋親故事(十三)

1981年,首冊《山海經》面世,倏忽間已經過去了四十年。

斗轉星移,許多東西悄悄改變,但那份執著與堅持卻始終如一。

《山海經》的四十年離不開廣大讀者的支援,本期推出“尋親”故事之讀者來信,讀一讀來自讀者朱平章與《山海經》的故事。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大概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吧,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創辦了一本以發表民間文學為主要內容的刊物,叫《山海經》。

刊物除了發表新創作的生活故事之外,篇幅最多的就要數民間傳說、趣聞軼事、古今傳奇、外國故事,以及幽默笑話等等內容了。

記得刊物剛剛誕生時,一年只出四期的季刊,後來一發不可收,又陸續改季刊為雙月刊和月刊。隨後又不定期出版了許多的精選本和《山海經叢書新編本》等等。該刊物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拜讀了幾期《山海經》雜誌後,竟激發起我的寫作衝動。

因為在我青少年時代,曾經聽到過老輩人許多有趣的民間傳說和故事,是不是可以把它們發掘、整理出來,寄給他們呢?

主意打定,抱著“醜媳婦不怕見公婆”的心態,我寫出了第一篇約2000字左右的民間故事《王小二守屍》,投給了《山海經》。

與《山海經》結緣,我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不惑正當時

大概拙文比較適合該刊的有關欄目,1989年的第四期上出乎我的意料刊登出來了!這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寫作新手,就像撿到寶貝似的那麼高興!

後來這篇習作,還先後被編輯部編進了《山海經》精選本和《山海經叢書新編本》,這當然是後話了。

與《山海經》結緣,我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不惑正當時

與《山海經》結緣,我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不惑正當時

《山海經叢書》整理了《山海經》雜誌的經典作品

事過不久,我又蒐集整理出第二個民間故事《學徒趙小三》,還創作了一隻新故事叫《呆炳聽大書》。隨後還寫了一些民間趣聞、幽默笑話等等,都先後被一一刊用了。

因為常有作品見刊,從此以後,我經常收到主編陳德來、副主編陳惠芳的來信,向我約稿,還被他們列為重點作者之一,並邀請我參加了幾次創作筆會。這既讓我受寵若驚,更讓我深感壓力。

大概在1992年,《山海經》還在我們建德舉辦了一次大型筆會。編輯部誠邀了全國各地的幾十位作家參會。我和我的同事作為東道主,除了幫助做些會務工作外,還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條件,也參加了創作與交流。

在小組交流會上,大家暢所欲言,紛紛把自己的故事素材,毫無顧忌地與文友們分享。有些故事題材,經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補充和豐潤,一隻只好作品就這樣從這裡誕生出來了。

創作會上出了成果,不僅作者高興,編輯部更高興。當時這種良好無私的創作氛圍,一直讓人記憶猶新。

正當我為沒有作品和較好的題材提供大家討論而感到忐忑不安時,我的同事汪世炎先生,突然想起我曾刊登在內部刊物上有一篇名叫《老潘候車》的曲藝作品。

他認為這篇快板書本身就很有故事性,建議我改編成一隻小故事,肯定會有好效果。當時,《山海經》主編陳德來先生正在我們小組參加討論,他要我把故事梗概說出來聽聽。

當陳主編聽了我的介紹後,突然一拍大腿,激動地站了起來說:“情理之內、意料之外,好東西,好東西啊!你儘快把它寫出來!”

這真叫“正要打瞌睡,人家給我遞來了枕頭”。就這樣,我很快把快板書《老潘候車》改成了一隻同名微型故事,寄給了《山海經》。

與《山海經》結緣,我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不惑正當時

1992年,1000字左右的微型故事《老潘候車》順理成章地發表在《山海經》第三期上,並且還被評為年度“優秀微型故事”,獲了獎,後來還編進了山海經“精選本”。

透過《老潘候車》的創作和改編過程,讓我體會到,如果沒有《山海經》這塊園地,沒有汪世炎先生那雙慧眼,沒有編輯老師的幫助和提攜,我肚子裡這堆“陳芝麻爛穀子”,還真會變成一堆爛貨呢!

監製 | 先宏明

編輯 | 巫家宏

部分圖片素材整理自網路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刪除

-

END

-

TAG: 山海經故事老潘候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