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

孔子周遊列國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在由齊返魯的路上不禁感嘆“道不行於世,我想乘筏子出海,能跟隨我的只有子路啊。”子路聽了很高興,馬上開始收拾東西,好像隨時能出發似的。孔子知道了又說“子路比我勇敢啊,只是我們沒有造筏子的材料。”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雖然子路心裡也希望能夠出仕為百姓做點兒事,但聽到老師這樣一說他便立馬響應。為了老師他放棄自己的想法竟顯得如此順理成章,沒有一絲猶豫,可見他對孔子的尊敬和信任已經深入骨髓。

試想一下,孔門弟子三千餘人,即便他位列七十二賢,還是孔門十哲之一,可為什麼孔子單單隻對他另眼相看呢?僅僅是因為子路的勇敢無畏嗎?其實,他還有很多獨特之處等待我們去解鎖。

一、耿直、隨性又有些孩子氣的他其實最是無私

1.

拜師前就質疑老師,耿直得可愛

自己拜師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路生性粗僕,好勇尚武,耿直豪爽,敢於一個人橫劍在山道上堵截孔子及其弟子一行人。見面便直呼夫子為孔老二,並對他們所謂的學問嗤之以鼻。孔子面對這麼一個魯莽的武夫,並未動怒,仍然以禮敬之。

孔子勸他,一人之勇,一劍之力,受助者寥寥,弄不好還會丟掉自己的性命,又給他講了仁政,如果仁與政結合,受益的則是整個天下。哪個更好?子路這個莽夫也能分辨得出是非曲直。於是,子路對於孔子的學問產生了敬畏,他決心從此追隨孔子。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子路身上的野莽之性和孔子的儒雅之氣相比,似乎反差太大。但孔子當時正在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於是孔子在想,如果此方針在子路這兒執行不了,以後還有何顏面廣教於人?就這樣,子路成為了孔子的一名弟子。

幫人拜師

一日孔子帶著弟子們到郊外去講射箭,漆雕開拄著柺杖一瘸一拐地來到了現場,想要拜孔子為師。孔子看出漆雕開是因為受刑被剜掉膝蓋才行走不便的,明白他犯過罪,便不欲收他。

漆雕開很傷心,準備離開,這時子路就站出來理直氣壯地說:“我揹你走,這樣的人,不值得跟他學習。”後來孔子反省自己,覺得沒有做到有教無類,就收了漆雕開做徒弟。

2.

敢給老師臉色看的子路很隨性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子路陪老師去衛國,衛靈公的王后南子的名聲很不好,她想見孔子並想讓孔子為她所用,孔子不願意見她。她便派人送來禮物,依照禮數孔子應當當面去致謝。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於是乎孔子去見了南子。弟子們心裡都有些犯嘀咕,但沒人敢站出來說什麼,只有子路心裡不平,憤憤然地質問老師。孔子無奈便幽默地發了個誓言。

3.

希望得到老師的誇獎,像極了一個爭寵的小孩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聽到老師誇獎顏淵像他,道行得通則行,道行不通則藏。他便問:“若是行軍打仗誰行呢?”誰都知道子路長勇敢,軍事行動是他的強項,他這樣明知故問還不是想要一個老師肯定?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4.

困於陳蔡之間,他也會使小性子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周遊列國時孔子及其弟子們被困在陳蔡之間,露宿在荒郊野外。又恰逢下雨,飢寒交迫中孔子和弟子們很狼狽。弟子們心裡都有些怨氣,但沒人敢在孔子面前說什麼。只有子路敢跑到孔子面前去抱怨,在老師的面前,他從來不隱藏自己的情緒,總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露出來。

子路的脾氣耿直,常常有什麼就說什麼,在老師面前也從來不掩飾自己的情緒,雖然經常被老師敲打,但他從來不生氣。這樣的子路讓人覺得他是真切的,離我們並不遙遠。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5.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孔子讓顏淵和季路說一下自己的志向,子路率先說“我願意和朋友分享我的財物”,他的無私可見一斑。

二、勤學好問又能極致踐行

子路勤奮好學,只要想不明白就問,從來也不擔心會不會被老師批評,也不擔心被師兄弟們笑話。從孔子或者別人那裡學到了就去實踐,一刻也不肯耽誤。

1.

不懂就問,他問過孔子方方面面的問題。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齊桓公和公子糾兩個爭奪王位,召忽和管仲都是公子糾的下屬。公子糾奪位失敗以後,召忽自刎殉節,而管仲卻沒有做那樣的選擇,後來還成了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開創了霸業。子路這個人特別注重道義,在他看來管仲不能為公子糾殺身成仁,還輔助對手治國,沒有召忽仁義。但社會上有誇獎管仲仁義的言論,他就去向孔子求證。

除了問仁,他還問政、問成人、問君子、問事君,問事鬼神……只要有疑問,只要想不明白,他就要問清楚,弄明白。

2.

極致的踐行者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不僅是一個愛提問的學生,還是一個極致的踐行者。子路但凡得知一件應該做的事,他就要去躬身踐行,總是擔心這件事還沒做就又聽說另一件應當做的事。

三、雖然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但他一直恭敬地執弟子禮。

1.

百里負米,不忘親恩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子路為何會對孔子如此恭敬,甚至鞍前馬後、無微不至呢?那可要從他小的時候說起。

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孔子家語·致思》

子路早年家貧,常常自採野菜充飢,卻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奉養父母。雙親故去,他已身居官位,手下有車馬百乘、糧食萬鍾。錦衣玉食之際他仍常常思念雙親,終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常常喟嘆不已:“雖然我還想吃野菜,想再親自背米給父母,已經不再可能了啊。”

孔子還因此誇他對父母做到了生時盡孝、故去思念。子路負米的佳話一直被傳頌至今,並被納入二十四孝之一。也是由於子路內心一直存有侍奉父母的孝心,致使他對孔子的孝也做到了極致。

2.

孔子周遊列國,子路都隨行侍奉

孔子周遊列國十幾年,子路一直隨侍在身邊,鞍前馬後地把一切雜事安排得妥妥帖帖,不讓孔子為這些小事煩心。

3.

對孔子可謂盡心盡力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

孔子病了,一直不見好轉,他便憂心忡忡,還偷偷跑去禱告,祈求上天保佑孔子能好起來。

由上述可見,子路不單單隻有“勇”,原來他還有很多很多的獨特之處。

在遇見子路之前,孔子有時會受到惡語中傷。但遇見子路後,他的“勇”曾經讓孔子心生歡喜,甚至讚不絕口。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孔子雖然讚賞子路的勇敢,但他心裡總有隱憂,怕他過於勇直,日後會招來禍患,所以總想著敲打他。

子路做事總是衝在前面,他自己可以搞定的就不會找別人,常常一個人做兩個人的事。所以當他問,聽到一件事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裡還有父兄,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說白了,孔子是想讓他做事之前能夠多考慮一些,希望他能保全自己。可最終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子路還是一往無前,因為他的驕傲不允許他退。

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當蒯聵聯合孔悝作亂,衛出公出逃後,子路一馬當先前往戰場,試圖阻止這一謀反事件的發生。他明明知道進去將要面臨的是什麼,也知道離開才是最好的選擇,可他的驕傲不允許他退。所以他去了,一往無前地去了。

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禮記·檀弓》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得知子路貿然前往,孔子一拍大腿知道子路必定九死一生。當得知子路已死後,早有先見之明的孔子還是痛哭流涕,並親自為其理喪。聽聞衛國使者說子路最後被剁成了肉醬時,孔子倒掉了將要入口的肉醬。可見孔子對子路的感情真是非同一般,雖不及顏淵死時的“哭之慟”,但也同樣讓孔子傷心欲絕。

結語:

毫無疑問,子路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他就像孔子的左膀右臂,陪伴著孔子戰陽虎、墮三都、抑三桓,可謂盡心盡力。他的一生都追隨著孔子的腳步,孔子周遊列國時他一直跟在身旁侍候著,保護著孔子。

他不僅勇敢無畏而且勤學好問,不僅耿直無私還是一個極致的踐行者,不僅感念親恩對老師也恭敬孝順……這樣的子路是不是很惹人喜愛呢?如此一來,也難怪孔子會對他另眼相看。

TAG: 子路孔子弟子老師公子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