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廟:赫赫功名 好龍所掩

葉公廟:赫赫功名 好龍所掩

葉公廟:赫赫功名 好龍所掩

葉公廟:赫赫功名 好龍所掩

陵園大門

葉公廟:赫赫功名 好龍所掩

葉公問禮處碑 ◎韋力

歷史上的葉公,是一位識大局、懂大體的政治家,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平定了白公勝之亂,之後功成身退。而在今人的印象中,提起葉公,永遠會加“好龍”二字,這其中的原因何在?歷史上的葉公,還有哪些故事被記載下來?現今又有何遺蹟存世?2020年9月,藏書家韋力的尋訪腳步丈量到了葉縣,那裡是葉公的長眠之所。

孔子流傳甚廣的自評

希望子路能告知葉公

關於孔子與葉公之間的交往,《論語》中有如下三段記載:

《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史記·孔子世家》中稱:“齊景公卒。昭年,孔子自蔡如葉。”

魯哀公五年,即公元前490年,齊景公去世了。轉年,孔子從陳國來到蔡國,他在此見到了葉公。當時葉公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如果政治清明的話,國人會為之喜悅,同時能讓遠方的人來歸附。孔子言外之意,施政的重要理念就是招攬賢才。

某次,葉公見到了子路,他想透過子路瞭解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如何全面概述老師的偉大,他見到老師時告訴了葉公的所問。孔子聞聽後跟子路說,你應當告訴他,我老師的為人是這樣的:他學習知識時不知疲倦,教誨別人時不覺得厭煩,發奮鑽研時會忘記吃飯,遇到歡樂之事也會忘掉憂愁,以至於不覺得自己的年歲越來越大了。

孔子的這段自評流傳甚廣,後世多以此來概括孔子之為人。孔子希望自己的自評子路能告知葉公,可見他對葉公之重視。

某天,葉公見到了孔子,他告訴孔子說:我們鄉有位正直的人,他的父親順手牽走了別人家的羊,其子覺得父親所為是錯誤的,於是他作為證人告發了父親。孔子聞聽後說:我們鄉里的正直人士與你們鄉的做法不同,如果兒子有過錯,父親會替他隱瞞過失,同樣兒子也替父親隱瞞過失,但他們這麼做卻包含了正直的道理。

從這段敘述看,葉公的所言更為大義滅親,這才具有法治觀念,孔子的所言豈不是包庇壞人。但儒家最講孝道,也會強調父父子子,故儒家在處理情和理的關係上,有自己的一套自圓其說的解釋方式。

孔子為什麼要對葉公說這樣一番話呢?或者進一步可以問,葉公為什麼要問孔子這個問題呢?其實任何談話都有一定的語境在,拋開了語境,僅是孤零零地拎出其中一句話予以解讀,顯然不客觀。但古語簡潔,再加上孔子那個時代的歷史史料都是記載在竹簡上,竹簡太過笨重,致使在記載時更要簡潔。

雖然以上所引的第三段話已經有幾十個字了,但想來葉公與孔子坐在一起交談,不會僅是每人說一句話,他們的所言一定有前面的鋪墊,也就是背景交待,後面也會有觀點的探討與鋪陳。那麼,葉公為什麼要問孔子這個問題?顯然是與他那時的一個心結有關。

春秋末年,楚國和吳國連年爭奪地盤。魯定公四年,吳國聯合蔡國和唐國共同討伐楚國,當時葉公的父親沈尹戌擔任楚國的左司馬,他帶領軍隊抵抗入侵之軍。當時沈尹戌與子常商定:由子常沿漢水駐守堵擊吳軍,他在淮河毀掉吳軍的舟船。然子常擔心沈尹戌得了頭功,他不顧事先商量好的作戰計劃,提前渡過了漢水,致使楚軍被吳軍擊敗,沈尹戌戰死。

吳國軍隊乘勝追擊,攻佔了郢都,葉公的母親和弟弟後臧均被搶到了吳國。此後楚國大夫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兵,他扶牆而泣七日,秦哀公終於答應出兵救楚,而後秦楚兩國聯合打敗吳國。葉公的弟弟後臧藉機逃回楚國,但他卻沒有把母親一併帶回來,這令葉公十分生氣,決定不再與弟弟來往。

葉公為此與弟弟斷交,他心裡有自己的糾結,一邊是母親,一邊是弟弟,想來這是他給孔子講那個故事的背景原因。按理來說,儒家都講孝道,比如魯襄公二十五年,鄭國討伐陳國,陳國大夫賈獲“載其母妻”而逃,被認為是行孝之舉。魯哀公十六年,孔悝出奔時載其母“伯姬於平陽而行”,也是孝道的表現。而葉公之弟後臧隻身逃回楚國,卻置母親於不顧,顯然是違反孝道的。

孔子強調孝道,他應當在葉公面前譴責後臧的行為,但他卻用另一個故事講述了相反的觀點。孔子當然知道後臧的所為,他也明白葉公講這個故事的潛臺詞,但是,儒家在強調孝道之外,還要講個義字,孔子認為葉公不能因這件事再斷絕兄弟之情。因此,孔子在此處的所言是有特殊的背景在。

平定叛亂,功成身退

真正的葉公是這樣一位英雄

按照歷史文獻記載,葉公是位識大局懂大體的政治家,但今人提到葉公,永遠會加“好龍”二字,該故事出自漢劉向在《新序·雜事五》中所載: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託僕伕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託而去。”

孔子的弟子子張去見魯哀公,他等候了七天,哀公也沒有接待他,於是子張準備離開魯國。他在走時請人轉告哀公:我聽說您喜歡賢才,所以我不遠千里,冒著風霜雪露來投奔。沒想到趕到此地時,您一連七天都不接見我,這讓我覺得您的好士之名就如同葉公好龍。那位葉公自稱喜歡龍,他將家裡的各處都雕上龍,天上的龍聽聞到此人這麼愛龍,於是特意來其家探望他。葉公見到了真龍,嚇得掉頭就跑。看來這位葉公只是喜歡像龍的東西,而非喜歡真龍。

自此之後,葉公好龍就成為了虛假愛好的代名詞,而被人廣泛使用。比如梁啟超在《敬告國人之誤解憲政者》中說:“葉公好龍,好其是而非者。”

但問題是子張是從哪裡聽到葉公做過這麼一件事呢?一者龍乃傳說之物,天上不可能有一隻龍聽到了葉公的所言而來探望他;二者真正的葉公乃是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從史料記載來看,他很有大局觀,不太可能整天在家裡玩假龍。

歷史上有名的白公勝之亂就是葉公平定的。白公勝是楚平王之孫,他在楚國頗有名氣。白公勝的父親是太子,太子因遭讒言而逃到了鄭國,後來被鄭人所殺。當時白公勝正在吳國避難,楚國令尹公子申(字子西)提出召白公勝回國。葉公聞聽此事後表示反對,《國語·楚語》中記載了葉公對白公勝的評價之語:

其為人也,展而不信,愛而不仁,詐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周而不淑。復言而不謀身,展也;愛而不謀長,不仁也;以謀蓋人,詐也;強忍犯義,毅也;直而不顧,不衷也;周言棄德,不淑也。是六德者,皆有其華而不實者也,將焉用之。

看來葉公很知道白公勝的為人,他堅決反對將此人召回楚國,但公子申不聽,他還是將王孫召回,同時讓他駐守在白邑,故其被稱為白公勝。白公勝回到楚國後,一心替父親報仇,多次向公子申提出要討伐鄭國,但公子申拒絕了他的請求。

楚惠王十年,吳國進攻楚國,白公勝擊敗吳軍後,以獻捷的名義進入楚都,突然發動政變佔領了王宮,殺死令尹公子申以及司馬子期。子期乃楚昭王之兄,正是他與公子申立昭王妾越女所生之子章為王,是為楚惠王。在混戰中,楚惠王被屈固救出,藏在楚昭王夫人府中。而後白公勝自立為王。

葉公聞訊後,哀嘆於公子申不聽他的勸告,方釀此殺身之禍,他組織軍隊包圍郢都,很快就攻入了郢都,白公勝兵敗自縊。白公勝之亂得以平息,接著葉公迎楚惠王復位。惠王認為葉公功勞甚巨,於是任命葉公為令尹和司馬,集政權與軍權於一身,朝政全掌握在其手中。然而局勢平定後,葉公卻提出功成身退,他向惠王建議讓公子申之子寧和子期之子寬分別擔任令尹和司馬。

對於葉公的所為,《荀子·非相》中予以高度誇讚:“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白公之亂也,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皆死焉,葉公子高入據楚,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仁義功名善於後世。”

雖然葉公的身材又瘦又小,但他卻以驚人的毅力平定了白公勝之亂。如此一位英武人物,沒可能整天在居所內玩假龍。宋黃庭堅寫過一首名為《春祀分得葉公廟雙鳧觀》的詩:

春將祠事出門扉,宮殿參差繚翠微。

清曉風煙迷部曲,小蹊桃杏掛冠衣。

葉公在昔真龍去,王令何時白鶴歸。

糟魄相傳漫青史,獨懷千古對容徽。

當年黃庭堅到葉縣參觀過葉公廟,他在那裡感慨葉公有那麼大的功績,人們卻只說那個好龍的故事。黃庭堅認為該故事不可靠,所以方有“糟魄相傳漫青史”之句。但不知為何,《葉縣志·古蹟》中卻載:“玩龍臺,在舊縣城東,葉公好畫龍,神龍下降即此地也。臺前墨池,俗傳泚墨之所,今尚有遺址可尋。”

葉公所在地

已不在原來位置之上

當年葉公所在之地即今日之葉縣,葉縣竟然有玩龍臺,也就坐實了葉公確實有玩龍之事。當地人那麼看重這位前賢,卻不知他們所看重之事,其實是對葉公的褻瀆。若葉公地下有知,不知會氣成啥樣。

而今,這座搞笑的玩龍臺已經沒有了痕跡,但葉公墓得到了葉氏後人的重修。2020年9月19日,在何新年先生的帶領下,由橫山小為開車,我們一同前往葉縣探看歷史遺蹟。而今葉縣縣城已不在原來的位置上,原本的古縣城現名葉邑鎮。

從葉縣縣城開往葉邑鎮有幾十公里的路程,進入該鎮的範圍內,到處看到人們在馬路上曬糧食,把道路都佔了一半以上。曬糧者為了讓車輪不敢軋到糧食,他們在馬路上擺上很多酒瓶,其言外之意,你的輪胎不怕扎那就軋吧。這使得行車速度很慢。

何局長為了讓我的尋訪得到更豐富的實況,在車上特意聯絡了葉縣宣傳部長孫立旺先生。不巧孫部長在京開會,但他答應晚上返回後見面,同時他安排了葉縣文旅局局長婁亮、原葉縣文化局局長、葉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元芝女士以及葉邑鎮黨委書記任會閣女士予以接待。

進入葉邑鎮後,見到了諸位領導,寒暄過後,我們的車跟著幾位領導的車一路前行。我在路邊看到了葉邑故城文保牌,此乃全國級文保單位,旁邊還有葉公問政處碑,顯然這是說明當年葉公就是在葉邑向孔子請教如何理政之事。

很快駛出了村外,大約行進了兩公里,在一片田地中,看到了葉公陵園,這裡也立著全國文保牌。但我從史料上查得,這座葉公陵園是幾十年前復建的,想來這塊文保牌乃是將整個葉邑故城作為文保單位,而非單指此陵園。

從外觀看過去,這裡全是仿古建築,匾額由葉選平所題。看來今日葉姓均視葉公為初祖。但實際上葉公並不姓葉,他姓沈名諸梁,字子高。前文提到他的父親是沈尹戌,楚平王時,沈諸梁封於葉,以葉為食邑,故後世稱其為葉公。

葉公去世於公元前439年,終年89歲。這在今日也算長壽之人,更何況是在2500年前。他去世後,其後裔有的姓沈有的姓葉,但葉姓卻是從葉公開始的。《梅州葉氏族譜》中有《始祖諸梁公傳略》一文,該文中寫道:

沈諸梁,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曾孫沈尹戌之子。沈尹戌因被封於沈鹿(今湖北省鍾祥縣與京山縣之間)而得姓。其後裔以封地沈為姓。《風俗通》載:“楚沈諸梁,字子高,食採於葉,因氏焉。”沈諸梁以地為姓,成為葉氏始祖。據宋名相葉夢得與元丞相亦愚先生的修譜序,均明載:“葉氏別於沈,自子高始;沈氏別於姬,自聃季始;而姬氏別於公孫,應自皇帝公孫軒轅之玄孫姬棄始。”沈諸梁為葉姓始祖,是以被“封於葉邑”為史實的,其裔孫均以封地葉為姓。

葉公墓

在墓頂中心發聲能聽到墓中迴音

關於葉公墓,《傳略》中介紹說:

葉公墓坐落在河南省葉縣舊縣鄉古中洲葉邑西北約3裡的澧河之畔,《後漢書郡國志》載:“葉公沈諸梁冢,近縣祠之曰‘葉君丘’”。2500多年來墓丘經風雨沖刷,水土流失,土丘幾乎變成平地,1985年清明節,在葉縣政府重視與支援下,葉氏裔孫重新培土,堆成3米高,方園40米的墓丘,縣政府還為其立了一塊“廉政愛民”碑。1994年後,縣政府在經濟較緊張情況下,先後投入300多萬元,建成“葉公陵園”,作為向群眾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教材,並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果然在葉公陵園門廳上看到了“葉公沈諸梁簡介”,以此說明今日葉姓也知葉公原姓沈,但他們依然將沈諸梁視為葉姓的開創者。

在眾位領導的帶領下,邊聽他們介紹葉公事蹟,邊參觀園內的建築。其中之一就是論政殿,該殿內有塑像,正是孔子與葉公促膝談話的場景。從塑像的開臉看,那時的孔子和葉公都很年輕,葉公能向孔子請教治國理政的問題,由此說明了他對孔子的看重。

而後沿著中軸線繼續向後走,穿過長長的甬道,來到了祾恩殿,這是祭祀葉公的主殿。殿內的葉公像滿是金身,開臉是其晚年形象。

接著去瞻仰葉公墓,此墓以青磚做圍,墓頂長著一些樹和荒草。按照《始祖諸梁公傳略》中所載:“葉公墓由長青松柏簇擁著,站在墓頂中心高處低頭髮聲,能聽到墓中的迴音,實屬罕見,可謂是風水寶地也。”

我原本想登墓體驗一下這種神奇現象,但念及站在古人墓頂上乃是不恭之舉,於是放棄了這個想法。而後跟幾位領導前往葉公陵園管理所,在這裡看到了許多展板,上面有許多有關葉公的介紹材料,同時還看到開發出的葉公酒。這裡還有幾個展櫃,裡面擺放的是各地新修的葉氏族譜。以此可見葉氏之後裔之繁盛。

之後又跟隨任會閣書記參觀了當地的考古發掘,在這裡看到了不少青銅器和陶器,聽到專家的講解,更感慨於葉縣文化底蘊之豐厚。供圖/韋力

TAG: 葉公孔子白公勝葉縣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