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如今的成都地鐵三號線軍區總醫院站車來人往,這裡曾經發生的一段驚世往事,不知是否還會有過客憶起。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老官山2號墓是豎穴土坑木槨墓

造墓時要先挖一豎穴土壙,在土壙內建造木槨,木槨內髹紅、黑漆,再放置木棺。槨室底部被分隔出4個底箱,內中按類別放有180餘件隨葬品

七年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領隊謝濤,來到掘出漢墓的地鐵施工現場。眼前是被地下水浸泡、用青膏泥包裹的棺槨。根據以往經驗,他知道,此地雖然已遭盜毀,但仍可能儲存著二千多年前的有機質遺存。在克服了諸多困難後,謝濤等人的努力換來了回報:這組共計四座、後以當地俗稱“老官山”命名的西漢墓葬,一舉重新整理了世人對四川甚至中國歷史的認知,並榮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上有現代道路和管線,下有古代盜洞打穿,三號墓四五十釐米的槨板下甚至還混入了礦泉水瓶。謝濤對老官山漢墓的儲存狀況原本沒報多大希望。未曾想,隨著一批色彩鮮豔的木俑的出土,“奇蹟”逐漸浮出水面。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老官山2號墓,整個槨室頂板上蓋有一層棕墊,再用竹木編織包裹棺槨

這種特殊的葬俗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發現,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土門社群衛生站東側,當地俗稱“老官山”,2012年7月,考古人員在成都地鐵三號線施工時發現了4座漢代墓葬

驚現“扁鵲醫書”

首先帶來驚喜的,是一號墓出土的大約50枚木牘。這些黝黑的木牌記載了官府文書、求子巫術等內容。簡牘文物在四川,以往都因環境條件的關係而難以儲存。

考古工作者更加沒有料到,木牘的發現還只是個開始,三號墓出土的大約 950支醫書等竹簡,填補了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的重要空白。這些簡牘包括五部醫書以及一本治療馬病的獸醫書,所列病症涉及內科、外科、婦科、面板科、五官科、傷科等等。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1號墓出土的木牘

其中一部記載有“敝昔曰”的竹簡。質地雖已如麵條一般綿軟,卻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視。經考證,“敝昔”即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扁鵲對於中國古代經脈醫學具有開創之功,《史記》曾言“自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如今,扁鵲所著醫書已經失傳,而考古工作者在老官山漢墓中搶救出的這部醫書,則如神助般為今人提供了復現扁鵲學派醫學經典的希望。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出土的木牘

老官山漢墓3號墓中有兩具木棺,隨葬各類器物160餘件,竹簡950支左右。這些簡牘包括五部醫書以及一本治療馬病的獸醫書,除一部《五色脈髒論》(簡稱)之外,都沒有書名。其中一部醫書(約57支簡)記載了名醫“扁鵲”的醫論,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與竹簡“遙相呼應”,三號墓還出土了另一件古代醫學史上的國寶——一尊高約14釐米的髹漆經脈人。這位五官、四肢造型準確的“裸體小人”,讓學者們立刻想起了1993年於四川綿陽雙包山西漢大墓發現的一尊漆俑。

它們最驚人的共性在於,漆俑上都標註有人體經脈的循行路徑。雙包山漆俑通高28。1釐米,老官山漆俑雖然個頭稍矮,但卻另外標有穴位、銘文,經脈條數也更多、更復雜,堪稱雙包山漆俑的“升級版”。

縱貫全身的22條彩繪紅色經脈線、45條白色經脈線、109個黃色圓點(可能為穴位點)以及標註有“心”“肺”“肝”“胃”“腎”等人體部位的銘文,匯聚在這方寸大的漆俑之上,實在令人無法不對兩千多年前古人已經掌握的精深醫學歎為觀止。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3號墓出土的人體經穴漆俑

史料記載,北宋大聖四年(1026年)醫官王惟一曾鑄造了針灸銅人模型,既作為針灸醫療的範本,又用於醫官院教學和考試工作。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針灸銅人模型,就是明朝仿製宋朝針灸銅人模型的複本。

而如今,老官山這尊凝聚當世高階科技的西漢人體經穴俑現世,令人不禁感嘆,中國人以經脈模型指導醫療、教學的歷史,是何其源遠流長。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2號墓出土的蜀錦提花機模型

其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西漢“計算機”

發掘一、三號墓所帶來的驚喜,令考古工作者對二號墓的發掘也充滿了期待。而最終,二號墓果然沒令他們失望。這裡發現了四臺高度模擬的織機模型,一部略大,其他三部略小,但尺寸相近、結構一致。

織機模型部件上還殘存有絲線和染料。另有15件彩繪木俑與織機模型伴出,這些織工俑的左胸上還寫有人名。雖然世人皆知成都以蜀錦聞名,有“錦官城”之謂,漢代在成都即設有織錦的官辦機構,但眼前這一派漢代蜀錦織造作坊的模擬景象,還是令考古工作者大喜過望。

這組中國考古首次發現的漢代織機實證,無疑打開了一扇通向中國古代紡織史的大門。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2號墓出土的彩繪織工俑

該俑旁邊放有織機,胸左側的漆字可能是人名

在《國家寶藏》第二季的節目中,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展示了他據老官山織機模型復原出的漢代提花織機,以及以此來織造漢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的技術原理。

趙豐將老官山式織機比作漢代的“計算機”,橫縱交錯的織錦,就如由0和1組成的“檔案”,根據預存在織機中的“程式”,織工無需複雜的培訓,即可完成織造。二千多年前的中國紡織智慧實在令人嘖嘖稱奇。

▲ 2號墓北1底箱器物出土情況

根據出土錢幣等資訊,老官山漢墓的年代被確定在約西漢景帝、武帝時期。而考古人員又根據一號墓出土的“景氏”銘文漆耳杯,將老官山漢墓與曾經的楚國三大望族之一“景氏”聯絡了起來,這正好和楚地以膏泥保護墓葬的風俗相扣合——馬王堆女屍千年不腐,部分就是拜膏泥所賜。

再根據三峽考古發現的重要文物景雲碑等提供的線索可知,因西漢初年中央朝廷削弱地方勢力,景氏家族曾被遷至關中一帶,後景氏一支又徙至梓潼,與其他來自關中的豪族一道成為蜀地“擬於人君”的名門。

由此說來,可能出自同一家族的老官山漢墓,即見證了兩千多年前逐步成為天府之國的四川,達官顯貴們曾經擁有的富足而精緻的生活。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2號墓底箱內出土的木胎髹紅漆馬俑

以上珍寶的倖存於世,很可能是因為古代盜墓賊未將當時並不值錢的簡牘與漆器放在眼中,而現代工人對墓葬的侵擾又“淺嘗輒止”,可謂不幸中的萬幸。

另外,二、三、四號墓中的一種類似手提箱夾層的防盜設計,也蘊含了墓主人防盜的心思:棺材外的槨室最下部,有一層用隔板分隔出的底箱,每層底箱又被再分隔為四個區域,分別放置隨葬品,髹漆經脈人、織機模型即發現於此。

老官山漢墓——地鐵線下的西漢奇蹟

▲ 2號墓底箱內隨葬的竹笥(竹製盛器)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二號墓墓主的遺骸,卻已被拖出了棺外。謝濤認為,這意味著在墓主人下葬後不久,穿戴首飾的屍身未腐,老官山漢墓便遭遇了盜墓賊的洗劫。

結合底箱部分箱室被盜,部分又儲存相對完好的情況,這是否意味著盜墓賊即是對下葬過程有過參與、目睹或至少知情的人呢?生前享盡榮華的墓主人,可曾想到他將在屍骨未寒時即遭遇厄運?

歷史終將隨雨打風吹去,唯有重見天日的國寶,勾發今人無盡的遐思……

TAG: 官山織機出土扁鵲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