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冠瓷史,清王朝鼎盛的制瓷工藝!

清代的制瓷業的中心仍是景德鎮。由於帝王的偏好,官窯瓷器的燒製在繼承明代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各種單一色釉燒製完備,恢復了前代名品的燒製;彩繪方面借鑑西洋工藝創燒了粉彩、琺琅彩、古銅彩等絢麗多彩的瓷器品種,其中粉彩成為清代彩瓷的主流品種;而將鏤雕、轉頸、轉心工藝用於瓷器的裝飾,更增添了幾分新奇的藝術效果,燒製出不少稀世珍品。

藝冠瓷史,清王朝鼎盛的制瓷工藝!

由於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景德鎮民窯瓷器的生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受此時繪畫藝術的影響,民窯瓷的繪製寫意與寫實並存,用筆豪放。銷往歐洲的瓷器數量巨大,許多器形、裝飾圖案是按國外客戶要求定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民窯的製作手段。清代嘉慶之後,隨著國力的衰退,官窯質量明顯下降,民窯方面產量依然十分可觀。

在順治時期,清廷無暇顧及瓷器的生產,瓷都景德鎮為宮廷制瓷“有命則供,無命則止”,整體燒製水平不高。

康熙一朝長達61年,早期瓷器生產與順治時期相似,並未走上正軌。隨著政局的穩定,制瓷業得以慢慢恢復,康熙十九年(1680),御窯廠奉旨制瓷,此後委派督陶官到廠督造,開創了清代制瓷的新局面。

雍正朝是清康乾盛世的重要階段。由於皇帝的高度重視,此時景德鎮御窯廠有了長足的發展,瓷器產量增大,質量亦高,釉色品種空前豐富。

乾隆一朝6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此時瓷器的製作也達到清代的巔峰。由於乾隆喜好廣泛,瓷器的製作求精、求奇、求巧,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藝冠瓷史,清王朝鼎盛的制瓷工藝!

嘉慶一朝是清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瓷器的生產前期基本上延續乾隆風格,隨著經濟的衰退和外擾的加劇,制瓷業開始走向下坡路,對此後道光、咸豐朝的瓷器製作影響很大。

道光一朝近30年,此時以鴉片戰爭為界限,前期的道光瓷器尚存乾嘉餘韻,後期制瓷也隨國勢衰微,生產規模大大下降,產品質量與之前亦有差距。

到了咸豐時期,此時由於太平天國的興起,南方戰亂不斷,官窯瓷器生產較少,精品更是少見,民窯製品也較為粗糙。

在經歷了咸豐朝的戰亂後,同治五年(1866)恢復了御窯廠的瓷器生產,但除少量宮廷婚慶用瓷和少量陳設瓷外,少有佳作。

此時社會局面相對穩定,進入所謂的“同光中興”的歷史時期,瓷器燒製的數量和質量在晚清中均佔首位。此時官窯以仿古為主,民窯則走向商品化道路,在工藝和藝術上追求現代瓷的特色。

宣統皇帝在位不滿三年,由於年限短,這一時期瓷器製品數量有限,景德鎮瓷業生產從手工作坊逐漸向半機械化發展,某些瓷器已經具備現代瓷的特徵。

藝冠瓷史,清王朝鼎盛的制瓷工藝!

TAG: 瓷器民窯燒製制瓷景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