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高度、深度、寬度,一個人一生的格局

文/

有書魚白

人活一世,不需要跟任何人攀比,唯一要做的是讓自己活得豐盈飽滿,讓生命充滿質感。

高度

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走得更遠

1953年,王毅生於北京一個普通家庭。

中學畢業後,17歲的王毅和那個年代很多年輕人一樣,懷著滿腔熱血來到東北建設兵團戍邊八年。在兵團的日子裡,他白天訓練、收發檔案,晚上戰友們都休息了,他卻在藉著昏黃的油燈,自學日語,閱讀世界名著和文獻。

日復一日,無一懈怠。有人疑惑,他學這麼多有什麼用?更有人質疑,他性格孤僻,獨來獨往不合群。而王毅從未將這些聲音放在心上。他清楚自己正在為人生搭建一條更高的軌道。

1977年恢復高考,25歲的王毅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趕上了大學招生錄取年齡的最後一波。大學期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專心學習。畢業時,其他同學只交出一篇論文,而他交了兩篇,且質量極高,連答辯老師都難以點評。

1982年大學畢業後,王毅進入外交部當上了一名科員。邊工邊讀,在1996年到1998年期間,在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讀在職碩士研究生,並獲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碩士學位。至今,研究中心的老師對他印象依然深刻,“我們當時叫他王司長(亞洲司司長)。他在學習上非常刻苦認真,完成了所有課程,順利畢業了”。

從1998年開始,王毅擔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到2001年出任外交部副部長,他的外交生涯所經歷的每個職位幾乎都創下了“外交部該職位最年輕的紀錄”。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高遠的理想,才能帶來澎湃的動力。得益於此,我們的“外交天團”才有了這位人物。

我們常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命運。”而認知高度決定了我們的思想。

唯有抬起頭,看遠方,才能鎖定那條通天大道。

深度

埋下頭,用盡心,才能做到極致

人生最好的成就莫過於,找到心之所向,為之執著深耕,直至碩果留存。在熱愛的一個領域,做到極致,達到卓越。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1927年,常書鴻到法國學習油畫,他的作品屢獲大獎,被法國博物館收藏。一次,他在巴黎街頭閒逛,無意中看到一本《敦煌石窟圖錄》,圖片中破落殘敗的敦煌壁畫,讓他既好奇又惋惜。

1936年,他決定放棄巴黎的舒適生活,回國守護敦煌。他攜妻帶子,走進了敦煌。

那裡條件極度艱苦,沙塵蔽日,風餐露宿。為了購買柴米油鹽和修復壁畫的塗料紙筆,全靠一雙腿腳,奔走30公里,往返於莫高窟和城鄉之間。住在土窯洞裡,餓了就著鹼水吃白麵,鹽巴鹹菜都是稀罕物。

他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嚴格忠於原畫的風格,精心繪製了摹本800多幅,壁畫總面積多達600多平方米。

這份執著追求,忘我奮鬥,就是人生深度的最好體現。

做事沒有深度,四處挖井,淺嘗輒止,最終挖不出一汪清泉,只能是虛度光陰,空耗生命。而有深度的人,會紮根事業,心無旁騖,終會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功成名就。

做人只有篤定執著,才能彰顯出生命的毅力和韌性。

寬度

容得下,平得衡,才能豐富人生

在人生的高度和深度之間,還蘊藏著另一個維度:寬度。

高度如登山,越高,位置越少。深度如挖洞,越深,知音越少。而寬度,能拓展更多可能,容納更多體驗,讓人生體驗更加厚重,質感十足。

在吉林的北山公園裡,人們經常看到一位腳穿輪滑鞋,頭頂水瓶魚缸的奶奶在玩高技巧輪滑。她叫吳秀英,已經75歲。

古來稀的年齡,別提玩輪滑了,一般老人穿著平底鞋走路都要蹣跚。

被問及學輪滑的經歷,吳秀英說,18年前她確診為甲狀腺癌,手術後心情一直不好。心想不如在這最後的時間裡,多陪陪家人和孩子。

在陪孫子學輪滑的過程中,吳秀英愛上了這項運動。

從癌症病人到輪滑達人,從57歲到75歲,吳秀英不僅延長了生命的長度,更拓寬了人生的核心。

村上春樹說過:“我或許敗北,或許迷失自己,或許哪裡也抵達不了,有一點是明確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值得尋求的東西。”

生命不只一面,我們要善於找到命運隱藏的彩蛋,不被年齡身份鎖定,勇敢拓寬自我,接納更多角色,嘗試更多悲喜,才能沉澱出豐盈飽滿的心境。

高度、深度、寬度一個人一生的格局。

有高度的人,走得更遠,因為志在山頂,不會貪戀山腰的風景;有深度的人,鍥而不捨,因為長期堅持,定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有寬度的人,勇敢無畏,因為自我拓寬,能找到人生更多可能。

TAG: 輪滑王毅深度吳秀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