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人參”芡實

還記得第一次吃芡實,是初三畢業那年和朋友們去蘇州旅遊,在平江路上的一家甜水粥鋪裡吃的。粥鋪不大,外面豎著一個寫著“雞頭米”三個大字的招牌。老闆娘似乎是看慣了來這裡旅遊的學生,於是熱情推薦我們嚐嚐蘇州的雞頭米。

還沒到飯點,又怕吃不下晚飯,於是我們四人便合著點了一碗紅豆芡實丸子粥。芡實雖俗稱雞頭米,但吃起來卻並沒有雞肉味,而是粉粉糯糯的,配著紅豆的清甜,讓我們幾個女孩子一吃便愛上了。

“水中人參”芡實

蘇州的古鎮上,隨處可見雞頭米的招牌。我自小在離蘇州並不太遠的寧波長大,卻也並不太常聽說過這種食物,更遑論常吃了。

蘇州的雞頭米確實有名。雞頭米學名芡實,原產我國,在我國很多地方都種植芡實,根據地域,一般將其分為兩大類:南方芡實和北方芡實,而芡實中最有名的,當屬蘇州產的南芡,清甜軟糯,個頭也大,又有滋補作藥的功用,與茭白、蓮藕、水芹、慈菇、荸薺、蓴菜、菱合稱“水八仙”。

“水中人參”芡實

芡實具有極強的藥用價值,性暖,可以入藥,有溫補之效,有“水中人參”和“水中桂圓”的美稱。《神農本草經》中,芡實與蓮藕、大棗、葡萄、覆盆子等位列果之上品,《本草綱目》記載:“芡實可補中,益精氣、強志、令人耳聰目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唐代孟詵《食療本草》中也提到芡實為長生之藥。蘇東坡也曾在《東坡雜記》中提到芡實的食療法,將芡實作為日常餐飲。

芡實有許多種叫法,雞頭米、雞癱、雞頭實、雞頭、雁頭、烏頭……等等,其中大多數都與雞頭或其他禽鳥的頭有關。芡實屬於水生草本植物睡蓮科芡實屬,一般都是生長在池塘湖泊之間。“雞頭”並非指芡實花的形狀,而是指其果實的形狀,野生芡實外殼上裹著毛刺,跟板栗的外殼差不多,頭上又有一個突出的小尖,彷彿雞喙,整個外形看起來就像大公雞的頭,因此得名。

“水中人參”芡實

“水中人參”芡實

各地方言稱法

西漢揚雄的方言學著作《方言》中,記載了芡實在各地的稱法:“北燕謂之 ,青徐淮泗之間謂之芡,南楚江湘之間謂之雞頭,或謂之雁頭,或謂之烏頭。”北燕大約在今天的河北、遼寧一帶;“青徐淮泗之間”即今山東青州與江蘇淮州之間,淮河與泗水之間;“南楚江湘”則在今湖南一片。可見,芡實在古代的種植範圍就十分廣泛,並且各地都有自己不同的方言稱法。

在宋代,芡實又有了一個俗名“水硫磺”。硫磺在《本草綱目》中被稱為“救危妙藥”,將芡實稱作水中的硫磺,可見宋朝人們對芡實的藥用價值的肯定。

“水中人參”芡實

到了今天,各地對於芡實的稱法也各有特色。

吳地方言中稱黑為“烏”,因芡實頭部有一小黑點,因此將芡實稱為“烏頭”。盛產芡實的蘇州將其稱為“雞頭米”,讀音近似“記得米”。在江漢平原地帶,又稱“雞頭苞”。湖南益陽方言中親切地叫它“刺頭果果”。因其全身是刺。河南的白雀園鎮地處江淮之間,與湖北、安徽兩省接壤,由於地理環境和人口遷徙等原因,特別是受到荊楚文化的影響,形成了鮮明的生活方式和語言語音特點,這裡的人將雞頭稱為“雞娘籽”,別具特色。粵語地區又將它稱作“茨實”,廣東菜裡的南瓜百合茨實煲就是由它做成。

“水中人參”芡實

《紅樓夢》中有道名菜叫“大蚌燉珍珠”,然而這道菜裡既沒有大蚌,也沒有珍珠,那麼為什麼叫此名呢?

據傳,曹雪芹年輕時在蘇州的姑父家小住,外出閒逛時,看到了從未吃過的芡實,於是又買了兩條鯽魚,令廚師一起烹飪。於是在《紅樓夢》中便有了把雪白滾圓的芡實塞進魚腹,配上佐料,上鍋清燉的一道菜。因滾圓的芡實宛如珍珠,魚腹又像河蚌,於是便把這道菜稱為“大蚌燉珍珠”。

“水中人參”芡實

從古到今,芡實都備受中國人喜愛。臨近中秋時節,便會在水鄉看到家家都在門前剝雞頭米的景況,正如清代清沈朝初《憶江南》所云:“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甌,細剝小庭幽。”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它是珍饈美味,在宋代它是宗廟中祭祀祖先的貢品,在饑荒時它又是平民百姓的糧食替代品,更是滋補良藥。小小芡實,果真魅力無窮。

參考文獻:

1、雞頭米。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雞頭米/7506297?fr=aladdin

2、白雀園方言俚語https://www。meipian。cn/1ky2ndg2

3、益文類聚:芡實|此物秋來日常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117/17/34204671_795517869。shtml

4、高志偉:我國藥膳史上不可或缺的中藥——芡實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5c29a1b904ab77f14d877cab

5、嚴龍、江揚先:淺談南芡實的歷史淵源,《長江蔬菜》2015年22期

圖片來自網路

主審:阮桂君

本期執行主編:餘琪

作者:餘琪

編輯:劉書辰

TAG: 芡實雞頭米雞頭蘇州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