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抄書人:透過“洛陽紙貴”,漫談古代的“抄書現象”

“洛陽紙貴”原本是指晉代文學大家左思花費大量精力編寫了一部鉅著《三都賦》後,當時的人們將之奉於很高的地位爭相傳閱。因當時《三都賦》的影響力太大,印刷術又沒有發明,人們只好透過手抄來傳閱。因為買紙抄書的人太多,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洛陽的紙價一路飛漲的事。

其實在古代,尤其是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抄書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傳播方式。那麼古人為什麼執著於“抄書”呢?下面我們將探討古人“抄書”的意義以及其影響。

古代抄書人:透過“洛陽紙貴”,漫談古代的“抄書現象”

一、抄書的起源

1。文字創造之初即開始抄書

不止是在晉代開始流行抄書的風尚,更早的漢代、三國時期抄書的習慣就一直流傳。實際上,古代在印刷術發明到普及使用之前,書籍的成冊與流傳全靠人力手抄。而《三都賦》的盛行只是一段時間內加大了抄書的規模,而非自此時才開始抄書的。從出現文字開始,人們對資料的抄錄就開始了,所以可以說從倉頡造字開始,抄書就開始了。

2。抄書所用載體的變化

最早的書寫載體是動物的皮,我們聽說的一些“羊皮卷”就是使用這種材料所製作。在那個時期,動物的皮是很珍貴的,所以抄錄的量少,內容也非常重要。後來民眾學會了養蠶繅絲,錦帛因為其輕薄易攜帶成為更理想的書寫材料,因為錦帛價值高所以可以同時顯示出所載內容的重要,所以後世錦帛一直沒有被廢棄,中國古代的聖旨等重要文書一直採用錦帛書寫。

錦帛的造價高,非富家大族所不能負擔,竹片取代了錦帛成為最普遍的書寫材料。將許多竹片穿起來,變成為一卷竹簡。從此,平民百姓也能使用書籍了。在日常生活中竹簡迅速取代了錦帛。因為政務繁多,國家政府在辦公務時也不能廣泛使用錦帛,竹簡真正成為了上下通行的書寫材料。竹簡的缺點是笨重,以皇帝來說,一天內要處理的政務要裝滿幾個竹筐。那麼在撰寫一些文字量大的書籍如史書時就顯得很不方便。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原料依舊價格低廉,製造出的紙實用性也很高。知道今天,人們在資訊的傳遞上依然離不開紙。

古代抄書人:透過“洛陽紙貴”,漫談古代的“抄書現象”

二、抄書的目的與意義

1。抄書起到傳輸資訊的作用

抄書的首要目的,即是將所想向人們表達的資訊傳播出去。無論是政令,文化知識還是其它的內容。文字在創造之時即用來傳播資訊,各種書籍的作用也是用來傳播文化知識。無論載體如何變化,抄書的第一目的永遠是文化知識與資訊的傳播,古人的抄書也不例外。

最開始因為政令與知識的簡潔,抄書是地位崇高,學識淵博的人才有資格去做的事情。後來知識逐漸豐富,政令繁多,才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抄書的行列中去。明代的謝縉、姚廣孝等受朱棣的委託編寫史書《永樂大典》,全書3。7億字,下轄農業、地理、天文等數十上百種類別,共用人2000多名,平均每人每天要抄錄50多萬字。

2。抄書解決了部分文人的溫飽

在古代有些貧窮的知識分子為了維持生計給別人代寫書信或者抄書,以此來獲得一定的報酬。在古代識字的人不能說少,也不能說多。上層階級普遍能文善武,下層百姓目不識丁的人卻很多。平民階級知識分子的空缺帶來了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抄書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吸引了許多貧窮的讀書人加入其中,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

古代抄書人:透過“洛陽紙貴”,漫談古代的“抄書現象”

3。抄書所要達到的政治目的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各派都想著推廣自己的學說被更多的人瞭解並接受,以此獲得統治者的青睞在政治上有所成功。因此各家各派都僱傭了許多人手抄錄自家的典籍宣揚學說。抄書也成為某些人實現政治目的而使用的一種手段。

4。以磨鍊文筆為目的的抄書

有些讀書人抄書並不是或者不只是為了那一點酬金,抄書不是簡單的把一本書上的文字複製到另一本上去。在這過程中抄錄者要把文字編連起來,為它們想好題目,想好排版,想好什麼內容該放在什麼位置。同時抄錄的次數多就能更好地吃透這本書,抄錄的書目多就能開拓自己的眼界,更改校對原書中的錯誤能提高自身的文采。經過這樣長時間的多方位的鍛鍊,對人文思的磨鍊功效是可以預見的。因此抄書促進文化進步也是古人抄書的一個意義所在。

三、抄書的頂峰時期:晉

抄書不僅僅在於人力,還在於客觀物質條件的發展。與抄書有關的紙張、墨塊、毛筆等物品都發展到頂峰,抄書才能發展到頂峰。晉正符合這些條件,同時雕版印刷術也為發明,為晉代作為抄書的頂峰提供了條件。

古代抄書人:透過“洛陽紙貴”,漫談古代的“抄書現象”

1。書寫載體工藝達到頂峰

三國時期紙張、竹簡、錦帛三材並用,司馬氏統一三國之後紙已經基本上統一了書寫材料一界。竹簡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錦帛只用於極其重要的事物之中。西晉名將劉錕曾面對皇帝聖旨“伏紙飲淚”,說明此時紙已經廣泛應用於達官貴族之中了。桓玄代晉之後也釋出政令:“古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皆用黃紙代之。”紙作為書寫材料的頂峰出現,無疑對帶動抄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2。書寫工具工藝達到頂峰

除紙張的廣泛使用在,優質的書寫工具對抄書事業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毛筆在晉時期做出比較大的革新,無論是在筆桿、筆頭方面都進行了最佳化,採用了更加先進的材料。其中一種質量極好的毛筆,筆頭由紫毫兔毛製成,筆鋒較短,堅挺耐用,落墨足,書寫效果很好,尤其對於長時間抄寫比較適用。筆桿用具有一定韌性的新竹製成,還加以加工貼合手指,算得上是很早的人體工程力學的應用。而筆墨不分家,筆的進步也帶動促進了墨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與採自天然的墨先比質量更好的人工墨的生產製作技術已經成熟,《齊民要術》中記錄了我國最早的制墨配方。在曹丕篡漢建立的魏時,就有人將墨進行了改進,他就是當時的書法家韋誕。據說韋誕發明的人工墨很濃稠,書寫效果極佳,能夠達到“一點如漆”的地步。晉代書寫載體和書寫工具的不斷進步造就了晉代抄書的巔峰地位,抄書人隊伍因其而迅速擴大,使得抄書成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古代抄書人:透過“洛陽紙貴”,漫談古代的“抄書現象”

四、抄書人的演變

1。最早有記載的抄書人

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抄書人是春秋戰國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與張儀:“張儀、蘇秦二人同志好學,或傭力寫書”。就是說蘇秦張儀曾受僱於人為人抄書,這樣著名的人物為開首,抄書一行的範圍也逐漸擴大。

2。抄書盛行的兩漢時期

到了西漢時期,抄書之人更多,抄書現象更加普遍。到了東漢,造紙術的發明使得抄書的進行更加便捷。因此在東漢時期,抄書活動在數量與規模上都達到了不小的規模。

在《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就有關於桓榮抄書的記錄:“(桓榮)少學長安,習歐陽尚書……常客傭以自給,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桓榮在抄書時是太學的學生,後來成為有名的經學大師。在《太平御覽·李合別傳》中也有“(李合)常以傭書自給”的記載。李合與桓榮一樣,在抄書時也是太學的學生,後官至太常。以上是西漢時期的人,東漢時期對抄書人的記錄就更多,以《桓子新論》舉例。《桓子新論》上說:東漢高君孟“頗知律令,嘗自伏寫書,著作郎哀其老,抄書精神,欲代之,不肯。雲:“我躬自寫,乃當十遍讀。”讓人不得不感嘆他的老當益壯的精神。

古代抄書人:透過“洛陽紙貴”,漫談古代的“抄書現象”

3。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抄書狀況

自唐代的雕版印刷術發明,印刷人就徹底取代了抄書人,所有的書的印刷都由印刷機來代勞。印刷機的失誤更少,效率更高,同時也能減少更多不必要的成本。因此抄書人也從歷史的舞臺上逐漸退下。抄書只作為一種帶有紀念意義的行為零星的存在於社會中。

五、抄書的歷史意義

抄書與我國古代相伴相隨,歷朝歷代都能看到他們的蹤跡。雖不同時期的盛衰不同,但依然將這抄書文化積累下來。經過抄書人的不斷積累、磨礪,在這一行業形成了獨特的“抄書精神”。眾多有名的無名的的抄書人組成了抄書的隊伍代代相承,“抄書精神”也伴隨著這些有志之人成為了中國古代學者的精神精髓。

六、總結:

抄書人的存在與抄書的現象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史,即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下以筆抄書已經很難再見到了,但抄書人所傳承下的精神與意義依然在當今中國人的身上展現,熠熠生輝。

TAG: 抄書錦帛書寫抄錄桓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