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個人,自然有喜歡他的理由

前言

讀書不應重量,更該在質。怎樣讀懂一本書?從

《中國教育報》“2012年度十大讀書推動人物”

之一、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凌宗偉為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的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插畫版)寫的一篇導讀中,找一點啟發。

喜歡一個人,自然有喜歡他的理由

《蘇東坡傳—青少插圖版》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林語堂 著 張振玉 譯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

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

,是作者在美國用英文完成的著作,是

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

。我們所讀的這個版本是張振玉先生的譯本。本書按時間順序,從蘇東坡的童年與少年期寫到他的壯年時期、思想成熟期以及流放生涯。

作者開篇就說:“

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

”在林語堂眼裡“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

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全書也正是沿著他這樣的定位,透過對蘇東坡的作品、以及與蘇東坡相關的詳實的資料(尤其是蘇東坡多彩多姿政治生涯的那些資料),及他人的有關敘述,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林語堂先生自己所喜愛的那個蘇東坡。我以為讀這本書,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拿到一本書,首先要看的就是“作者介紹”“內容提要”(包括這本書的“序言”“後記”“推薦語”)之類,這些往往就是我們理解這本書的鑰匙和方向。

喜歡一個人,自然有喜歡他的理由

在這本《蘇東坡傳》裡至少我們可以看到蘇東坡所以是蘇東坡,

是有特定的條件的

首先,他有一雙好父母。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一向堅持文章的淳樸風格,力戒當時流行的華美靡麗的習氣”,這無疑對蘇東坡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詞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擊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乎?是之謂詞達。詞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的主張與風格是有重要的影響的。

幼時的蘇東坡在母親教他讀《範滂傳》問母親:“我長大之後若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東坡的弟弟蘇轍,是蘇東坡畢生歌詠的題材。“二人在家讀書時,東坡對弟弟不但是同學,而且是良師。”蘇東坡在一首詩裡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兄弟二人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於夢寐之間,寫詩互相寄贈以通音信。”蘇轍則在蘇東坡的墓誌銘上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需要注意的是,蘇洵“秉賦穎異,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二十七歲時,才發憤讀書”,也是個不大善於與人相處的人。這也就難怪蘇東坡中年以後一個坎坷接著一個坎坷,也更難怪雖坎坷不斷卻始終豁達開朗不氣餒地一路走去。尤其是在他的晚年能夠前往拜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日與公遊,盡論古昔文字”,甚至有了在金陵買田造屋,與王安石為鄰,“老於鐘山之下”的念想。

每個人人生的際遇總是離不開自己那個特定的家庭的,正是這樣的家庭的氣氛,造就了這樣的蘇東坡。

喜歡一個人,自然有喜歡他的理由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對讀者有這樣的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蘇東坡主要是個詩人、作家。”“他的詩文中

有一種特質

,實在難以言喻”,“好作品”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文學所給予讀者的快樂上”,“在於在精神上取悅於人的聲韻、感情、風格而已”,“傑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歷久而彌新,必然具

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自肺腑的‘真純’

,就猶如寶石之不怕試驗,真金之不怕火煉。”

林先生認為“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

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

。蘇東坡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歡樂終日。”林先生認為“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也覺愉悅歡喜,文學存在人間,也就大有道理了。”我們今天讀蘇東坡又何嘗不是因為喜歡,不是因為從中能夠獲取某種歡樂呢,譬如他與佛印的那些故事。

所以林語堂先生覺得:“書架上列著一位有魅力、有創意、有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人士所寫的作品,真是靈魂的一大補劑。”

要了解蘇東坡,同樣不能忘記

他就是個“反對派”,而不是個“變通派”

,蘇東坡有自己的政治主見,且不容易被權貴們左右,更不知道在他們之間斡旋變通,在政壇上自然只能落一個“徒勞掀攪,取笑四方”的下場了。然而,這也正是蘇東坡的難能可貴之處。

喜歡一個人,自然有喜歡他的理由

我們從這本書的閱讀中可能有的另一個收穫恐怕還在,想了解那些個與我們不在同一個時代的人,或者我們原本不知道的那些人比較好的辦法還是要努力去讀讀那些人的文字以及與那些人有關的文字,前提自然是你要想去了解那個人。

林語堂先生說他:“讀過他的札記、他的七百首詩,還有他的八百通私人書簡(以及有名的墨跡題跋約六百件)。所以知道一個人,或是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是否對他有同情的瞭解。”“蘇東坡本人心智上才華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寫的每一行詩上,正如我所看見的他那兩幅墨竹上那烏黑的寶墨之光,時至今日,依然閃耀照人,就猶如他蘸筆揮毫是在頃刻之前一樣。”

我這裡想說的是,想更好地理解蘇東坡,光讀《蘇東坡傳》是不夠的的,最好的辦法是去讀蘇東坡,他的詩詞、他的散文、他的書畫……

喜歡一個人,自然有喜歡他的理由

另外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有人說這本書是“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

也有人對這本書有相當犀利的質疑與批評

譬如章敬平先生說:“我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總覺得林先生愛屋及烏,因為喜歡蘇東坡,就美化蘇東坡,

是這本傳記的一大缺憾

。這也是中國傳記作品的常見缺點。喜歡某個傳主,就會移情於他,不由自主地為他說話,哪怕傳主做得不對,也要為他辯解。”

而陳歆耕先生在《林語堂的偏見與硬傷》一文中說得更為直白:“該著最大的問題,在誤徵某些不實史料,在蘇東坡與王安石之間褒貶失當。東坡是天才級的大文豪,這固然是文學史家之共識,但不等於東坡先生是一塊無瑕之白璧,更不是一尊神。完全不必要為了把東坡描述成‘完人’,不惜過度貶抑另一位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東坡更偉大的歷史先賢。”

“蘇東坡的偉大,不僅在於其獨立敢言的人格魅力,才華橫溢的詩文成就,還在於他始終有著一種反思和自省的精神。林語堂先生大概還忽略了蘇東坡在熙寧變法之後,對推行新法的態度變化。他在給同樣曾反對新法的友人滕達道的一封信中說:‘某欲面見一言者,蓋為吾儕新法之初,輒守偏見,至有異同之論,雖此心耿耿,歸於憂國,而所言差謬,少有中理者。今聖德日新,眾化大成,回視向之所執,益覺疏矣。’(《蘇軾文集》卷51《與滕達道書》,中華書局,1990年點校本)對‘新法之初,輒守偏見’‘所言差謬,少有中理者’,已有自省。”

其實,有多少人物傳紀不是出於作者的偏好與厭惡的?這也正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必須注意的,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是在提醒我們

任何一本書都是一家之言,作為閱讀者,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取捨,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

要很好地瞭解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也需要儘可能地多讀一點林語堂以及與林語堂有關的文字。比如他的寫作主張“清淡”、“雋永”、“甘美”,作品具有“性靈”、“閒適”等,如果我們去搜尋一下林語堂的人生經歷或許我們就會透過《蘇東坡傳》看到我們所不熟悉的那個林語堂,或許也就會慢慢體會到他為什麼會這樣來寫《蘇東坡傳》。喜歡和不喜歡一本書,自然也有一定的道理。

最後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想讀明白一本書的時候,不妨做這樣幾件事:

喜歡一個人,自然有喜歡他的理由

·

檢索關於本書的資訊

·

在通讀的基礎上對收集的資訊進行篩選

·

給自己確定一個閱讀的任務(自己感興趣的那個點)深入地閱讀

·

與同伴們分享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與疑惑

·

不理解的地方尋求專家(老師、學者)的指導和幫助

·

形成自己的閱讀產品:筆記、心得、劇本……

·

找機會展示、分享、推銷、修改完善自己的產品

作者簡介

喜歡一個人,自然有喜歡他的理由

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2012年度十大讀書推動人物”之一。

配圖|杏子 責編|阿諾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TAG: 蘇東坡林語堂本書先生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