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第十七篇:美麗的滻川是兩岸人民的生命之川與母親河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滻川是鳴犢人民的母親河,生命之川。它沒有旖旎的山水景觀,沒有奇峰疊巒,沒有參天古木荗林和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風韻,卻為何家鄉人民特別珍視它呢?因為,滻川之美,兩岸神話般地人文歷史,故土風情,以及民俗景觀,都實實在在記錄著滻川人民古與今,繁榮與毀殤,革故與鼎新,呵護與期待的由衷夙願。大川澤溪是兩岸人民賴以生存的命脈,是大自然澤川地貌的恩賜,它是救過兩岸百姓命之"大川恩河"。古鎮之繁榮,故土之美,其歷史之輝煌,乃,是天工之造美,經世之開物,是代代口贊相傳、經史歷世的鑑證。

那麼,為什麼 鳴犢人民視滻河為母親河,生命之河呢?由於滻河支流相互交融,分流交織如網。潺潺清流,如環無端,日日夜夜,澆灌著萬畝稻田;哺養著兩岸祖祖輩輩勤勞、勇敢、與淳樸的莊稼人。

農耕 時代,百姓靠天吃飯,滻川正因為是兩岸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兩岸關係農諺有"半年親親,半年仇"的現象。其事件的發生,都在大旱大荒之年嚴重缺水季節,因澆地而所引起的爭水、甚或鬥械事件。天旱無雨,河水竭乏,倘若東岸人將上河水攔堤築堰引入自家支渠,西岸無水,自然田疇乾旱圻裂。於是乎,只要村人有人一喊一敲鑼,立馬婆娘女子,老少壯漢,操叉肩鍁,一齊湧向河堤。東西河岸,一字排開,人馬對壘,如臨大敵。先是連吵帶罵,拔箭弩張之勢;若言語不和,則見棍棒鍁叉相見和喝喊高聲。霎時婆娘女子戳渠放水,男人撕打鬥械,一片混亂。如有幾人頭破血流,倒臥渠岸,鬥械爭水稍停方偃旗息鼓,各顧各人。說亦爽快,各抬回各人,自籌資金,醫傷療疾。之後,東西雙方,派出德高望重,或有姻親之人,說事了事,制定鄉約:或共同挑渠淘渠,以增水源,或公平花渠分水,或你放水三日我放水三天,恊同抗旱,第二年親親還是親親,鄉黨還是鄉黨,照樣是二似相安無事的和氣往來。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聞悉老輩人講:民國十八年(1929),陝西關中大旱災,最嚴重期川河斷流,泉井涸竭,禾苗未沾滴雨,兼其蝗蟲飛過蔽日,瘟疫肆虐流行。餓殍遍野,百姓流離失所,乞丐臥街成群,鳴犢鎮的生意人,不得夜暮未降及早關門。老者繼續說道:民國十八年年饉,唯其南山雨水甚多而見雲就是雨。這樣以來,不但收成物阜,由於秦嶺雨量充沛,使得滻川水源未減,滻川兩岸的水地稻田收成未受到嚴重損失。故鳴犢糧食皆可川源互濟,使其大荒災得以緩解,未曾遭受大的飢荒劫難,尙且救濟了部分來乞的千、隴災民。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緊缺,氣至秋冬,鳴犢農村靑壯老少,天未破曉,騎腳踏車,拉駕子車,三五結伴地摸黑進城換糧。路上憑著鄉音,或咳嗽聲,都能辨別出鄉里鄰方,互答招呼。境由心造,之後,發展到上河北,跨高陵、奔閆良,一至遠跑富平換包穀。 若遠行,子夜即動身,披星戴月,迎風冒寒。川道人憑著"能下苦方為志士"的淳樸堅實理念,憑著陝西"楞娃"、倔犟、頑強的精神,於生活中道取滻川,使人生邁過道道難坎,終於贏來燦燦曙光。

然則時下,社會上孳生出極少數新生的"八旗子弟",不知耕稼之苦,未經飢饉之荒。揮霍浪費無度,追風奢糜,爭豔鬥富,張揚無羈。於衣、履、食、物,毫無節儉惜物之心。故而晚唐.李商隱甚為清楚地指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儉雖寒斂,與之比豪奢浪費、揮霍、和浮糜成腐而敗家敗國的奢華之風,總能使人更感動,更尊重,更讚賞。孔子云:"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因故,反腐反貪,反奢糜之風,勤儉倡廉,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守持代代清白傳家的美德,實乃強國固基之根本矣。

第十八篇:神奇、而人地靈的馬嘶坡與寒門才俊一惠甘亭先生

從綠 籠翠的終南山麓,北顧庫峪,順川而下,經引鎮天井、大王村來到鳴犢鎮最南端的 第一個 村落一馬嘶坡。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馬嘶坡的來歷,其主流傳說有二:一說是大唐太宗皇帝郊野遊獵畢,御前護衛走馬引駕回宮,由引駕返廻(引鎭),延滻川西岸,經天井、大王至惠姓氏族的坡塬地帶處,突然御馬不前,嘶鳴異常,史官隨行以記之。將鳴犢故地"惠家坡",則易名為馬嘶坡。其二說:則因馬嘶坡村的地理地貌,處於秦嶺斷層地帶的滻河邊緣,而相隔若干年發生的地嘯之時所發出的如雷轟鳴之聲,其後音時斷時續,猶如戰馬嘶鳴,故名馬嘶坡。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馬嘶坡村以惠姓氏族居多 ,民風強悍,淳樸善良, 陽光向上。卻 能以 耕 讀 懿行 而 成 風氣 ,且能知禮顯仁 ,處處 可見和諧之氣。農耕暇隙,尤其是 閒冬 季節, 馬嘶坡的青 壯少年,具有喜好舞龍耍獅子的習俗。

據村老講:馬嘶坡的舞 龍 逗獅的年代,最早始於民國時期。熱心、豪放的發起組織者惠振贏 先生,精通舞龍耍獅之道,率先在村中組建了舞龍舞獅隊伍 。

龍是中國遠古時代的圖騰,傳說中:龍具有耕雲敷雨、消災賜福之德,意寓象徵著祥瑞與沖和的陽氣。瑞獅 內含著威武、雄壯、和精進勇猛的精神。在民間,以此祈願 ,風調雨順,物阜民豐,國泰民安。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長安境內,舞龍舞獅者寡,馬嘶坡要數算是拔乎其萃的佼佼者也。馬嘶坡的舞龍舞獅,最先始由擅長演武戲的惠秦喜與惠振贏先生為搭擋而配合協演,發展到高潮時期,一到春節,直至元宵佳節,參與的年輕人愈來愈多而成為地方性的樂娛絕活。

據馬嘶坡人說:北派耍獅子舞龍,尤以登高空翻的高難動作而見長。那時候,一個身懷武功的年輕人惠亞民,為使其逗獅舞龍的技藝高超,經年練功不怠。故膽 子愈來愈大,以至由丈餘高的崖上,空翻而下,高起穩落,如立平地。所以,他在實際逗獅表演過程中,以至於由數桌疊加撂起的高處騰翻穩下,其落地穩健,動作乾淨利落,贏得觀眾陣陣喝彩之聲。

馬嘶坡耍獅子龍燈,不但元正初一至十五左右在滻川鳴犢演出湊興,還被邀請到外地進行表演,精彩、卓絕的傳統藝術絕活,為繼承、豐富民間的文化娛樂生活,做著盡其所長的貢獻。亦或許是影響和造就馬嘶坡人,堅忍不拔、拼搏向上、與團結奮鬥的精神支柱之一。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六十年代中葉,馬嘶坡出現過"神水"療疾,能病起沉痾的風傳。傳說在馬嘶坡青龍洞的北側有口冒眼 泉,泉水涓滴,一滴滴匯聚成清澈的小潭,潭水清澈如鏡,寒冽甘甜。不知風從何起,鄉間流傳,此處之水能治痼疾,療百病,。特別 是用其水煎熬中藥,或作藥引應用,可効起沉痾,屢用輒驗。在當時傳的是神乎其神,譽為"神水"。一時間,鬧騰的沸沸揚揚,使得 蜂引蝶擁, 南北十方,老嫗童叟,攜 壺提罐,奔向馬嘶坡來取"神水"。但是, 鬧騰一陣,漸漸淡然。

馬嘶坡,西靠少陵塬,東臨滻川河。庭前廬外,崖畔土石之下,蘊藏著千奇百怪的秀石而凝瑞外露。其山石經水漬渦衝,皺紋渦洞,遞層疊起。假若向下深 挖掘之,其博納 滻川之靈秀,大自然造化之小小山石,玲瓏剔透,盡顯兀突奇峰,怪石嶙峋,形態千奇百怪,謂之天然"假山石"。如 若稍加雕飾,其形若鶴若鷹,似龍似虎,如鱷 如 。一個個栩栩如生、精怪靈秀的假山石,或丘陵岡阜,或靈壁千層, 雲根槎牙,速見精美的天工之作矣,可惜近年來,疏於管理,人為的不科學的攫取業已所剩無幾了。

1964年文革氣息已來,中學肄業,年輕輕的 閒著終日無所事事而混跡社會。恰好生產隊派員到馬嘶坡村段的滻河修建"截滲"(屬蓄水之農業水利建設),欣然應允,與村民在馬嘶坡惠姓人家中,安營紮寨。於是舖麥秸,打通舖,吃的是徑直一米五見盈的大鍋飯,日日肩荷鐵鍁,下河干活,放工胡逛,倒是痛快樂哉。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在馬嘶坡修"截滲",破曉時分,常常遇見一位身材略高,面目清瘦、白淨儒雅的老者,清晨一手提一塊青磚,慢悠悠地徒歩向馬嘶坡塬上走去(那時早起,喜歡中醫,做作背書),只要是不下雨,老人日日堅持鍛練,幾乎天天都能見到其人。晚臥鋪上,隨向杜兄提及(杜某為文革前高中學生,好文史、書法和中醫,家庭時為 地主成分,低調而訥於言,學醫在我之先)。杜說道:"你知道他 是 誰?他就是民國長安留美學生第一人,大名鼎鼎的惠甘亭"。"噢,鳴犢還出這人才",我靠近細聽著。

鍾靈毓秀的馬嘶 坡, 山清、水秀 、地 靈。其地靈,先必有人。還真的在清末, 蘊育出一位寒門學子、長安留 美第 一人 惠甘亭先生。於是乎,他將惠甘亭的人生軌跡 ,傾其所有的娓娓道來:

惠 甘亭先生。長安鳴犢馬嘶坡村人。生於清末,男性,字霖浦。其家與明代城南,著名的 "亮碑寺"相鄰。然而其居址,與孟母擇鄰而處,則有異耶,實乃祖業所留,自然造化之天縁者也。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據說"亮碑寺"始建於明代,緣於寺內有塊青石靈碑,晶瑩剔透,若經日照霞射光亮如鏡,靈碑內 現,光影迷離,若山川雲霧繚繞,如樹木花草 移動, 似 魚蟲鳥獸奔走如畫,其栩栩如生,歎為觀止,故名"亮碑寺。惜 惜乎,嘆哉!清 初,一度寺院遭劫,寺毀僧逃。民國末年,由地方鄉紳信眾籌資,重修亮碑寺, 覓得數僧,寺內香火方得延 續。

先生 幼年,父 歿。然其母為人不啻賢淑德善,極精能幹,心底亮堂。兼其秉性賢德剛毅,晝攜幼子,扶犁耕田,不輸丁壯男漢;夤夜織布紡線,與孤燈和南鄰寺內之陣陣誦經法音為伴。故惠母心慈向善,賢惠吃苦,獨撫遺孤。她為了孩子的成長,拋棄世俗觀念,不畏妒言白眼, 挽起袖子扶犁鋤禾,含辛茹苦, 節衣縮食。一箇中國母親,她心中充滿著希望的陽光,一門心思的想著惠門能夠文昌業興,輝煌慶衍。惠母雖 為 農 村婦人,卻甚明篤學之風, 深曉育才之理,所以 ,在甘亭八歲韶齡,遂將惠甘亭送入私塾,啟蒙明德, 開悟達理。

幼年的惠甘亭,雖出寒門,睿智敦敏。小小年紀已懷懸樑錐股之志,心存岳母刺字之訓,俱有科技興國、報國之宏願。所以尊師好學,發奮讀書,博覽典籍,詩詞聯賦,熟然於胸。那時的惠甘亭業已飲墨數鬥,滿腹經綸,學有卓績。因故,1904年於陝西鄉試中考取淸朝廩庠生員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一一一入庠後,先生心懷天下,目睹清廷無能腐敗,那時習文、學社科者眾,於理工類少有學習專研,他憤然棄學,慾望中西匯通,科技救國。擁書夜讀不輟,日學速進。歷二年,考入京師大學堂。

一一一1911年春,軍伐混戰,由京歸陝,任張鳳翽督軍府秘書長,歩入政界,力鼎共和革命。

一一一1913年10月,清政府擇優選派"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惠甘亭考試入選,在美國密蘇里大學,攻讀於應用化學系,是為陝西留美第一人。先生在美國讀書的 時候,懷 抱"而在搏飛扶搖羊角而上"之志;學成報國"翱翔於豐鎬之間者"的決心 。故疏於親朋師友書信往來,拒絕樂娛,埋頭苦讀。歷盡艱辛,終於在美獲得碩士學位。

一一一抱著籌志満懷、科技興囯的願望,歸國回陝。豈料,適逢秦地軍伐混戰,操戈禍及百姓,堪亂狼藉,百業蕭條。他到處奔走疾呼的科技提案,無人顧及。在報國無望之下,惟以教育救國,方能亡羊補牢,免致中國衰亡。他於是投身執教於秦省高等中學。並被陝西農業專科學校,聘為校長。

一一一 抗戰時期,惠甘亭先生,始終以民族之大義 ,文人之風骨,冒著敵機狂亂炸的 危險。堅持 他的教育救國宏願,矢志不變,速與社會愛國人士及同道賢達,在長安引鎮創辦了"芷陽中學"。

一一一惠甘亭先生以深邃的學養,中華民族脊樑之 美譽,於一九四五年,被公推為長安國民議會參議長

一一一迄止1946年,歲逾周甲子的惠甘亭先生,固可盡享田園生活和 天倫之樂 ,但是,他始終無忘教育,造福桑梓 的思想理念,託著病體,將與其相鄰、年久失修和荒無僧人的古廟"亮碑寺",遂之改建成"鳴犢馬嘶坡小學"。並自費出資興建翻修,重置桌椅,廣收農家子弟;且對家境貧寒者,一律免收學 費,使得百年古寺重放異彩。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諸君 清楚,若要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然重要的是須以歷史背景、公正、全方位的透視內景和外景的前提條件下而進行剖析。 那末,惠甘亭先生,一生一世,他艱苦 卓絕的生活奮鬥軌跡。其奮鬥目標是什麼?對國家、對民族和社會的貢獻,究竟是什麼?縱觀之,不難清楚有三:

一是在父喪、家境清寒的環境下,始終堅持刻苦讀書,以貧賤不能移,心懷天下蒼生之情懷,國家興亡之情懷,故土已任之情懷,為實現報効祖國,完成 科技興國之夢,擇攻理工,一歩一步,歷經磨難風和雨,終於修得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碩士學位,其人生精神難能 可貴,使之真正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寒門才俊,長安留美第一。

二 則是先生目睹了清廷的軟弱腐敗,國家當時正處於軍伐混戰和日本侵華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在報國無門、科學技術救國興國美夢破碎無奈的現實情況下,沒有氣餒,睿智的轉向教育救國。冒著生命危險,而不懈努力 的 辦學精神,實屬不易,堪稱造福社會的人仁志士 和富有民族脊樑精神的典範,令人十分欽敬。

其三是:惠甘亭先生,下野歸田,不享坐耳聞三聲衍慶的天倫之樂,晚年卻心懷桑梓,將廢棄無人管理的"亮碑寺",終將辦成"馬嘶坡小學"的事實,證明先生熱烈的款款故土情懷 :一個赤子之心,一個鄉賢的高風亮節和一個文人風骨的標格。

惠甘亭先生 ,一生一世,坎圪不平。幼年喪父,長於寒門;處在中國外強凌侮、軟弱無能的清末。學成歸國,恰蓬軍伐混戰。割據一方的局面,但他 以超乎尋常的拼搏努力和求索精神,其所篤行的一切的一切,確確實實,真真正正,值得學習,值得讚揚,毓雄才俊,值得以史志之。

阮亞韜:滻川勝蹟、人文傳說與故土風情史稿(十七、十八)

TAG: 馬嘶惠甘亭先生亮碑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