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還是那個村上,只是很難再回到最好的自己了|一週新書風向標

本週的“一週新書風向標”又與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將不單單把好書列出來寫一段推薦語,我們還會盡可能地在自己閱讀效率允許的範圍內,對讀者們關注的或剛剛出版的書籍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們會不遺餘力地給出推薦,如果一本書的內容與其關注度不符,我們也將會在參考意見中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了更直觀地看到我們對某本書的態度,我們還會增加一個“推薦指數”,類似豆瓣評分。

當然,任何閱讀的判斷都是個人的,我們的意見未必正確,甚至有可能是偏見,但它們一定是真誠的。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參考意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份閱讀指南(畢竟,這個事情可能還要冒著得罪出版社的風險)。如果你有比較猶豫的、想要知道我們態度的新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也將盡快給出自己的看法。

熱門

村上還是那個村上,只是很難再回到最好的自己了|一週新書風向標

《第一人稱單數》

作者:[日]村上春樹

譯者:燁伊

版本:磨鐵·文治圖書|花城出版社

2021年11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宮子

身為村上春樹的書迷,在收到他近3年來的新書後,卻並沒有什麼期待——因為上一次的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已經有了明顯的炒冷飯痕跡,他最擅長的長篇都是如此,那麼短篇更沒有什麼太多好期待的。馬家輝在微博上對這本書的點評——“這書是短篇小說集,乾淨利落的故事,似回到了《挪威的森林》的筆調風格”——一時間也讓我有點分不清到底是誇讚還是委婉地表達異議。《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早期作品,算是成名作,能成功的原因一個在於村上春樹簡單精準的筆調,平淡的口吻,故事上和之後《1Q84》《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幻想性情節相差很大,它吸引人讀下去的原因在於長篇容納的情節性和整體塑造的冷清、悸動又不失平靜的氛圍感。但渡邊、綠子和直子的性格都是在很長的故事線敘述中給讀者帶去很不一樣的感覺的,類似的口吻與筆調去寫短篇,就會導致還沒等人物的感覺建立起來,故事就已經結束了。一部沉寂3年後寫出的作品,結果和早期作品的感覺看齊,也挺讓人唏噓。

《第一人稱單數》一共收錄了8個短篇作品,題材也不新鮮,爵士樂、雙親的回憶、人生孤獨等,將他們集合在一起的原因不過是都採用了第一人稱敘事,但第一人稱敘事這個寫作視角在村上的書寫中帶來了什麼變化呢——這一點,在這本書中也沒有讀到。如果它能帶給人突破性的讀感,也算是村上系列作品裡值得一讀的小說,然而,“村上還是那個村上”,當大量讀者給出這樣的閱讀反饋時,就證明了這本書在創新性上的不盡如人意。村上還是那個村上,沒錯,但他或許很難再回到那個最好的村上了。

歷史

村上還是那個村上,只是很難再回到最好的自己了|一週新書風向標

《沙漠與餐桌》

作者: [美]羅伯特·N。斯賓格勒三世

譯者:陳陽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年8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徐悅東

沒有絲綢之路,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或許沒有那麼豐富。絲綢之路不僅是絲綢等商品流通的網路,也是食材交流的網路。這條道路連線中西,直接豐富了各地的餐桌菜餚。這本書透過考古研究的成果,以每一種食材為線索,比如粟米、稻米、大麥、小麥、豆科植物、葡萄、蘋果、堅果、葉菜、根菜、莖菜、香料、油和茶葉,追溯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食物的來源與其傳播故事。其中摘出來的章節可以直接當作我們餐桌上美食的科普文章。對食物背後的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是一本較好的入門之作。

思想

村上還是那個村上,只是很難再回到最好的自己了|一週新書風向標

《青年路德》

作者:[美]埃裡克·埃裡克森

譯者:舒躍育/張繼元等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10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青青子

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師從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小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同一性危機(identity crisis)是他終其一生的學術研究焦點,也在一定意義上折射了他自身的身份認同危機——埃裡克森的生父在他不到三歲時就拋妻棄子,母親改嫁後很長一段時間,他並不知道繼父並非生父,而他的斯堪的納維亞血統使他的長相與與作為猶太人的繼父家庭格格不入。

這本成書於1958年的《青年路德:一項精神分析和歷史的研究》是埃裡克森關於同一性理論的代表著作,也是心理史學領域的標誌性作品。在這本書中,埃裡克森以16世紀西方宗教改革的領軍人物馬丁·路德的青年時期作為研究案例,將他個人所遭遇的精神及宗教危機匯流進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變革、神學鬥爭的歷史行進脈絡之中。

這本書的主要貢獻也正在於此——埃裡克森將精神分析作為一種解讀歷史的工具,讓我們看到了這位身處絕對信仰時代末期的宗教改革者的心靈生活切片。也是在此意義上,作為精神分析學家的埃裡克森出色地完成了對一位歷史人物精神生活與內心衝突的解剖與細讀。

如果回過頭去看,心理史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具爭議的史學領域。這本書自問世以來,學者們的批評也大都聚焦於埃裡克森對歷史事實的把握不足以及精神分析理論本身的侷限性。但在當下變動不居的環境裡,這本書所追問與呈現的命題,即一位深陷精神痛苦的青年人如何不斷追尋與認知自我,如何墜入懸宕(moratorium),又如何打撈起自己,最終獲得自我的同一性,無疑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面臨以及必須思考的生命議題。而青年路德的生命經驗或許遙遠,卻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向內在生活的精神征途。

童書

村上還是那個村上,只是很難再回到最好的自己了|一週新書風向標

《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作者:[美] 約瑟夫·薩洛西 [美] 西爾克·羅斯·韋斯特

譯者:曹井香

版本:光塵 | 中信出版集團

2021年11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申嬋

這本小巧的書中文書名取得很妙,超越了英文原版書名:How to Tell Stories to Children。中文書名比英文書名多了一層意思:孩子喜歡聽故事而不喜歡聽道理,但是大人偏偏熱衷於講道理。

但這本書並不是要引導父母給孩子購買和朗讀更多的故事書,這裡的“講故事”其實指的是“編故事”,作者建議父母不要總是迷信別人的故事更好,相反他們完全可以自己編故事給孩子聽。這不僅因為人生來就愛聽故事,更因為講故事的過程是一種關係的構建,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和共同經歷,只有父母才可以靈機一動為自己的孩子定製最“可口”的故事。

兩位作者是有豐富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大概接觸過的孩子太多了,許多經典故事已經無法滿足孩子們的胃口,他們認為講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孩子身邊就地取材,比如,用松鼠之間的爭吵來暗指孩子間的衝突,當看到孩子光著腳時,講一個她的鞋子去溪邊散步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會讓孩子們在傻笑的同時覺得自己也是故事的一部分,會因為從真實的生活中找到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而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

書裡列舉的故事案例都說明了講故事的人為什麼要這麼編,有些故事的趣味性並不亞於一些經典故事。這本書能帶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發:大人熱衷於為孩子挑選繪本和故事書,其實孩子對故事並沒有那麼挑剔。當我們誤以為故事與故事在爭奪孩子注意力時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我們就放棄了透過為孩子編個故事而加固親子關係的這條路徑。

略有遺憾的是,這本書在陳述主要觀點時多次重複,少有層次感,雖很有啟發且十分好讀,但4分即可。

作者 | 書評週刊編輯部

編輯 | 李永博 青青子

TAG: 故事本書埃裡克森村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