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從小聽到的故事,都在這電影裡了

#挑戰?個月看一百部電影之第六十九部

#我們的故事

潮汕人從小聽到的故事,都在這電影裡了

竟然在一天內把《我們的故事》的兩部曲都看了,早上看第一部,晚上看第二部。電影裡那股樸質的味道很有感染力,一整天莫名其妙地腦海總沉浸在電影的劇情裡面,甚至現在寫下這篇稿時覺得還緩不過來。兩部電影拍了一家子半輩子的故事,我在這裡寫個千字觀後感,道不盡這一家人的沉浮。

豆瓣上的影評也莫名看得很感動。

潮汕人從小聽到的故事,都在這電影裡了

導演是新加坡華裔,這個講福建話的外國人,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客觀地講述故事,精華糟粕都娓娓道來。這部電影太土、太地氣、又好真實。它即是一部新加坡式的主旋律電影,歌頌多種族和諧共處的時代潮流。同時也是一部獻給福建人、潮汕人的電影,讓人看得感動也心痛。

潮汕人從小聽到的故事,都在這電影裡了

以前的男權社會催生了重男輕女的觀念,男人可以理所當然地好吃懶做、女人柔弱卻要為家庭做牛做馬。從小聽到大的故事都在這部電影中演出來了,不,不是演出來,這些都是真實生活寫照:隱忍能幹的大姐、眼高手低又好吃懶做的大哥、備受寵愛的么子。

以一個生活在 21 世紀公民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時光,那樣的舊時代思想是難以理解;以一個潮汕人身份去看待這些故事,看到了深惡痛絕的思維,也看到這樣我們的長輩在貧瘠的年代中如何勤勞刻苦,扛起一個家。別人看到這個家庭慢慢地變好變強變有錢,但是作為這個家庭的後裔,看到的是父輩和祖父母輩的犧牲。想推薦給全家人看,覺得他們一定能有共鳴,卻又覺得他們會看到心裡很難過。

/

劇中的大姐,很典型的「重男輕女」思維裡的受害者。「招弟」這個名字就體現了父母的期待:生男孩;招弟八字跟親爹相沖,從小不被允許叫爸爸媽媽,要叫他們「四叔」、「四嬸」;生到第四個女兒後被婆家趕出來,回到孃家繼續受氣,卻任勞任怨,扛起養家的責任;

潮汕人從小聽到的故事,都在這電影裡了

但她作為一個受害者,同樣也是一個無形中的施害者,遭遇不公後又繼續把這樣的不公教給孩女兒:女兒兒子同樣長了蛔蟲,把藥優先給兒子。最後兒子喝夠了藥,剩下一口才捨得給女兒;更不用說教育女兒,女人就是為男人幹活和生孩子的。

家裡還有個典型的非常不爭氣的大哥,幹啥啥不行,搞事第一名。在招弟回孃家住時他極力反對,並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多次趕走妹妹一家人。不好好做人,落後的思想的觀念倒是深入骨髓。有錢分的時候懂得爭搶,有責任的時候只會推卸。

潮汕人從小聽到的故事,都在這電影裡了

/

日子一天天過去,不會因你的日子太慘或太快樂就停滯不前。國家經濟會發展。人在時代的洪流中各顯神通。努力踏實如招弟,髒活累活幹盡,苦盡了也漸漸甘來;大哥還是鬼樣子,懶賭、眼高手低、爸爸去世了還能將靈車的號碼牌拿去賭錢;小弟倒是老實人一個,踏實刻苦,愛上一個印度女孩然後結了婚,在家裡也很體恤姐姐。

最終結局算是個 happy ending。爸爸一輩子對招弟冷眼以對,嫌她晦氣。招弟幾十年任勞任怨讓爸爸改觀。最終爸爸臨死前,終於對招弟說「叫我一聲爸爸吧」,招弟喜極而泣,興奮地爸爸爸爸叫不停;

潮汕人從小聽到的故事,都在這電影裡了

大哥遭遇一次重大車禍後突然就懂得知恩圖報、欣賞妹妹的好。後來祖屋拆遷分錢的時候,他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說這個錢我不能要,留給孩子們吧。

潮汕人從小聽到的故事,都在這電影裡了

但看完也依舊不舒服。也許是編劇的 bug,讓人物的這個性格轉變不夠自然。從一個旁觀者看招弟,她一輩子受的委屈,最終沒有得到合適的補償(我指精神層面的)。爸爸、哥哥這類施害者的角色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招弟這類的受害者含辛茹苦一生受盡委屈,最終也沒享受多少好日子。爸爸、哥哥那類惡人是施害者、剝削者、也是享用者。

時間是個好東西,可以沖淡很多東西,比如人類的錯誤。狹隘如我,至今看到這些落後的思想還是忍不住罵罵咧咧,但當事人都互諒諒解彼此,不知應該說是人心寬廣,還是時光奇妙呢?

TAG: 招弟爸爸電影故事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