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終點的“時空膠囊”

日本的“正倉院展”,每年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對奈良文化及正倉院所藏“唐物”傾慕嚮往的遊人前來觀瞻。這些珍貴文物歷經千餘年的時間而被保藏至今,與正倉院的建築特點及文物保護制度密切相關。正倉院之於其中文物,宛如“時空膠囊”般的存在,使其穿越千年的時間,與今日的我們一期一會。

絲路終點的“時空膠囊”

1。正倉院建築外觀

木造寶庫

位於奈良東大寺西北部的正倉院,原是用來保管寺院和政府財產的倉庫。這座建於8世紀中期的純木構建築,看上去僅是一樸實無華的“校倉”,其內卻藏有近萬件皇室文物。千百年來,東大寺建築群幾經戰亂與火患,唯此倉至今仍保留著原本的面貌。

正倉院建築分北、中、南三倉。南、北兩倉使用斷面呈三角形的木材,以“井”字形疊積成四壁。中倉則相傳為後之增設者,因其所用木材為方板,與南、北倉相異。倉體雖僅以木材建成,然其與地面間以柱子支撐,離地較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溼氣侵蝕和蟲害。三倉內部均分為上下兩層,設特製的唐櫃,庋藏古物。倉內利用溫度調控系統,把氣溫轉變對藏品的影響減至最小;而寶物藏於櫃中,也避免了陽光照射和空氣汙染。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材質脆弱、不易貯存的文物,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絲路終點的“時空膠囊”

2。三倉內部平面圖。圖片來源/傅芸子,《正倉院考古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

敕封制度

除了建築本身的防護功能,正倉院嚴苛的文物保護制度,也有利於珍貴文物歷久而不損。長久以來,正倉院實行“敕封”制度,須由天皇遣敕使前來啟封。每年只在秋季開倉清點、曝晾寶物,設臨時木梯以上下,數日後即撤去,以御書封條重新封倉,任何人不得擅自開啟。

直至明治四十三年(1910),才有少數人獲得在文物晾曬期間入內參觀的資格:本國人須是高等官員及專門研究家;外國人則須經外交長官介紹,經宮內省審查合格,方可入內。而自昭和二十一年(1946)起,在官方開封、檢點之餘,還會挑選出60至70件寶物,由奈良國立博物館主持展出,即為今日之“正倉院展”。即便如此,展出的時間也相當短暫,只能在驚鴻一瞥間,感受那些保藏至今的古物之永恆魅力。

校倉造(Azekurazukuri)

校倉是建在森林地帶的一種木舍,在西伯利亞、瑞士等地的山嶽間也有這種建築。校倉造是日本的一種倉庫建築式樣,在奈良、平安時代盛行。其將木材的斷面鋸成三角形,使其凸出的一側朝外、平面朝裡,以“井”字形重疊構成四壁。三角形木材可隨天氣變化而伸縮,具有通風、防溼作用;且其地板較高,用柱子支撐,也可起到防潮作用。正倉院是現存最大、最古老的校倉造建築。

文∣車義偉

圖∣本刊資料室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中國版2019年11月刊。

原標題為

絲路終點的“時空膠囊” 正倉院的建築特徵與管理制度

》。

TAG: 正倉院建築奈良校倉造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