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6:古埃及人的另類現實主義與愛琴文明的漫長序曲

西方藝術史6:古埃及人的另類現實主義與愛琴文明的漫長序曲

本文為船長讀畫“十分鐘聽懂西方藝術”語音類系列節目第六集,歡迎您收聽。

藝術史中,前浪與後浪之間——兩種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流派,不同審美習慣的分水嶺,往往不符合事後一些魯莽人,急功近利倉促間所下的結論——直到時間遠去、遠到整個人類已經將其徹底遺忘,因某個機緣巧合的瞬間再度回首時,方能準確地領悟,它們彼此交錯,互相補充借鑑、互相塑造著彼此,這一漫長的過程。

從古埃及到古希臘,這段藝術史的演變正是如此。

這一集我們先繼續瞭解古埃及繪畫的一些特點,然後順著尼羅河的流向,從她在地中海的入海口向北300公里,去看看愛琴海中的第一大島嶼——克里特島,那裡的藝術家們,此時正在幹些什麼。

埃及人敢於如此大膽地表現,其一是遵循了前邊所介紹的正面率原則。其二,便是堅持了另一種創作方式:“概念寫實主義”。

所謂概念寫實,就是完全依據自己頭腦中的固有概念去繪製,而不依據眼睛所觀察到的事物現實狀況去進行寫生創作。

類似於“正面率”、“概念寫實”這樣對現實事物高度提煉、概括的創作思路,也對現代的藝術理論中也深遠的影響。

比如法國藝術哲學家丹納就說:藝術比現實的生活更加真實,它表現現實的本質,這個本質既是事物最明顯的特徵,而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每天面對的柴米油鹽,朝九晚五,其實並不具備表現生活本質的作用。

在“正面率”和“概念寫實”以外,埃及的繪畫和浮雕還有以下一些原則和特點,他們在構圖上注重畫面的敘事性,他們將人物、動物等影象沿著一條直線上排列依次出場,就像連環畫一樣展開故事內容。另一個特點是,在畫面的空白處,他們會寫上很多的象形文字。

當尼羅河畔的古埃及人,循規蹈矩地遵守著世代相傳的規範,在陵墓、石棺、莎草紙上為亡靈繪製那些色彩鮮豔,充滿形式感但也僵硬呆板的影象時,與他們隔海相望的愛琴海中克里特島(Crete)上,這些藝術家們卻不像他們那樣墨守成規。

克里特島人的創作目的,顯然缺乏埃及人對有關神靈以及來世的信仰誠惶誠恐,並由此而生敬仰之情,他們的畫作更多是記錄當時有趣的生活與美麗的大自然。

崇拜太陽神的埃及人喜歡運用表現陽光一樣的直線,而幾乎同一時期克里特島上的畫家,則從溫柔的海水中,學會了如何使用曲線,讓所表現的物體更加優雅與生動。

TAG: 克里特島概念埃及古埃及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