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詩:當我寫下這首詩,你已不在世上了

有一類詩,它很特別,你若說它是送別詩,它似乎挺像,但又不是;你若說它是愛情詩,它似乎也是,但又和一般的愛情詩有所不同。

——悼亡詩

悼亡詩,顧名思義,悼念亡人,這個亡人不是別人,多是亡妻,當然也常常包括亡妾。

“悼亡詩”始於“四大美男”之一的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安)。在他之前,本無“悼亡詩”一說,自從他妻子離去,他寫下著名的《悼亡詩》三首,從此開創了悼亡詩的先河。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隙來,晨霤承簷滴。寢息何時忘,沈憂日盈積。”

潘岳並非歷史上第一個寫悼亡詩的人,只不過第一個寫悼亡詩的人已經無從得知了。那時候,還沒有“悼亡詩”這個說法,也沒有華麗繁複的辭藻,只有樸實無華的重章疊句。

——唐風·葛生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譯:

葛生長覆蓋住荊條,蘞蔓生在荒野。我的愛人長眠於此,誰來陪伴孤獨的居處?

葛生長覆蓋酸棗樹,蘞蔓生在墳頭。我的愛人長眠於此,誰來陪伴孤獨的安息?

牛角枕頭燦爛,錦繡緞褥鮮豔。我愛的人長眠於此,誰來陪伴孤獨的白日?

夏季烈日炎炎,冬季黑夜漫漫。百年之後,我將歸於此地與你同住。

冬季黑夜漫漫,夏季烈日炎炎。百年之後,我將歸於此地與你同住。

《葛生》從墳邊的藤蔓寫起,觸景生情,表面是寫墓中人的孤獨,事實在哀嘆自己的孤獨;從對夏日冬夜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對亡人深深的思念。

朱守亮《詩經評釋》:“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周蒙、馮宇《詩經百首譯釋》:“後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詩傑作”,“不出此詩窠臼”。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江城子》是第一首悼亡詞。它沒有潘岳《悼亡》的各種修辭手法,措辭近乎直白。“小軒窗,正梳妝”,“明月夜,短松崗”,夢境與現實的衝撞,悽切悲涼。

——遣悲懷 元稹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元稹有《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全是為了悼念亡妻韋叢所作。

韋叢為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幼女,二十歲時下嫁元稹,對其多有提攜。元稹也因為拋棄了初戀女友崔鶯鶯,娶了對他有“幫助”的韋叢而飽受後人詬病。七年後,韋叢病逝,年僅二十七。

——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賀鑄一生不得志,這一次,年過半百的他再次來到妻子亡故之地蘇州,站在住過的居所前,寫下這首詩。

“半死桐”典故出自枚乘《七發》:“龍門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聲音為天下之至悲”;“露初晞”出自輓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末句其實也用了一個小“典故”:賀鑄曾經為冒酷暑補衣的妻子寫下過一首《問內》,如今妻子亡故,物是人非,熟悉的房間熟悉的燈,卻沒有了那個補衣人。

——浣溪沙/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清詞三大家之一的納蘭性德,留詞四百餘首,悼亡詞就有四十二首。“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這些當時只覺得再尋常不過的事,現在想重來一遍已經沒有可能。

悼亡詩

悼亡詩並不全像愛情詩,有的悼亡詩更像基於親情而作。“針線猶存”也好,“挑燈補衣”也罷,總是親情更濃,“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則是更濃的愧疚。潘岳的《悼亡詩》雖為先河,但終究難脫太康詩風“縟旨星稠,繁文綺合”的窠臼,形式技巧蓋過了“愛情”。

那麼,究竟詩寫成什麼樣才能表達愛情呢?

詩,能夠從一個方面表現出作者的想法,但不能推斷全部的內心。悼亡詩寫得好,不一定能和痴情掛鉤;悼亡詩寫得不夠感人,也不代表作者就很冷漠。

有更多的痴情男人,他們不懂寫詩,甚至不識字,但他們知道與其把時間花給悼亡,更該做的是對身邊活著的愛人好一點。

別等到我們身邊的人永遠離開,才用他們永遠看不到的詩去緬懷。

TAG: 悼亡潘岳葛生韋叢補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