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千門萬戶中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春節抒懷

春節

中國人習慣把春節當作一年的起點,即所謂的辭舊迎新。作為歲月的座標和情感的寄託,春節週而復始地來到中國人的生命裡。於是,每到春節來臨之際,才情橫溢的古代文人便會生髮出許多時光流逝、歲月滄桑的感慨,當然更多的還是對新年的期盼。春節,成就了很多詩詞佳句。

在所有描寫春節的古詩中,最著名且流傳最為廣泛的無疑是出自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筆下《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即正月初一,詩人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概括了當時春節的熱鬧而又喜慶的特徵,洋溢著辭舊迎新的歡樂、喜悅與期盼。尤其是前兩句,從聽覺、視覺、味覺等多個角度,給人以歡騰、祥和、振奮的感覺,令人對新的一年充滿美好的希望。

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偉業,當年有感於大唐的太平盛世,在他的《守歲》中寫道: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詩詞寫盡了夕陽之下皇家宮殿的華麗,寫盡了除夕之夜宮闈裡燭火通明的節日氛圍,也寫盡了君臣宴聚守歲、通宵歡娛的場景。唐太宗作這首詩時,大唐繁榮昌盛、天下安寧。除夕守歲,皇宮內外呈現一派迎新年、辭舊歲的繁華景象。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他詩興大發。

唐代“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35歲中進士,位洛陽丞職,自然是意指遠山、心懷宏願。所以,他的《守歲》就有了盎然的情趣,如熾的歡樂: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鈞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詩中那談笑風生、燈紅酒綠、鼓樂笙歌,無不描寫得淋漓盡致、聲色俱麗。

眾人守歲歡娛度良宵自然熱鬧非凡,然而獨自一人守歲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我們不妨穿越一回,走進除夕之夜陸游的情感世界之中: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前兩句寫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詩人感念上天賜給人間的瑞雪不早不晚,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瑞雪兆示著來年的豐收。兆豐年的瑞雪遇上氣氛喜慶的除夕自然要慶賀一番,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未舉起暢飲,詩人先在燈下用小草體字趕寫著迎春的桃符。除夕之夜,我們看到了一位念及蒼生的古代士大夫的別樣襟懷。

同樣是除夜獨處,白居易在60歲本命年來臨之際的除夕之夜寫下了《除夜》,詩云: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

詩人雖有時光流逝、人生苦短的感慨,但依舊淡泊從容、神思怡然。春節於他,是生命里程的一個驛站,是走向未來的一個轉折。白居易在古代詩人中算是高壽的,這緣於他笑看世事、從容逍遙的人生態度。

春節是家鄉對親人的聲聲召喚,是家人團聚的喜慶時刻,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守歲的心境和場景自然也就顯得格外淒涼。我們從唐人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詩中便可感受到這份濃濃的愁緒: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詩人除夕之夜離家萬里,隻身一人與寒燈為伴,詩人的心境可想而知。雖然孤獨著、自嘲著,但最後一句依然對明天充滿著希望。元末明初詩人袁凱在《客中除夕》詩中

“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

,同樣也表達了客居他鄉遊子異域守歲的清冷與孤寂。

團聚的歡言也罷,孤寂的訴說也罷,古人春節抒懷更多的還是表達了對新年、對未來的期盼與暢想。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愁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

(唐·《欽州守歲》)是張銳在星隨鬥移,新舊交替之際,對明天所寄予的熱切渴望;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明·《除夜太原寒甚》)是于謙除夕棲身寒冷遠方、但堅信春天已經不遠樂觀態度的詩意表達;

“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

(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是蘇東坡在被貶期間的一個除夕夜宿荒野孤舟之上、卻依然表現出豪放灑脫性情的真實寫照;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唐·《次北固山下》)則是王灣寄情於景、以景抒懷的佼然之作,這首升騰著盛唐詩壇磅礴氣象的詩句是一幅闊大雄奇的除夕圖,寓意著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人生哲理,展現了詩人宏大寬闊的視野和積極向上人生態度。

除夕年年歲歲,詩意萬古不朽。帶著這份盎然的詩情,讓我們意氣風發、昂首闊步、一起走進虎虎生氣的農曆新年之中。

封面圖:低碳節能LED彩燈點靚豫園迎春廟會,周琤攝。

編輯:張韻晨

TAG: 守歲春節除夕之夜除夜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