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密麗 遒勁峭拔——讀黃道周的書法

黃道周(1585—1646),福建漳浦人,字幼平,或作幼玄,一字螭若,號石齋,人稱石齋先生。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南明吏部、兵部尚書等職。他積極招募義兵,抵禦清軍南進,不幸在婺源兵敗被俘,殉節於南京。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璣》《太函經》《石齋集》等。

黃道周的書法受到明末書法風氣的影響,從書寫筆法到章法佈局,都具有濃烈的個性,章法疏密對比強烈,讓人耳目一新。從黃道周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來看,有楷書、行草書還有隸書,每種字型都體現了黃道周獨特的書法個性。

一、蒼勁奇崛的楷書

黃道周的楷書用筆老辣,點畫渾厚,頓駐筆法突出。他主要以鍾繇、王羲之楷書為宗,尤喜《宣示表》《樂毅論》《黃庭經》諸帖。

鍾繇的楷書兼具隸書和章草的特點,在間架結構上儲存了隸書的寬博,在用筆上吸收了章草的簡便。王羲之楷書給人以靜美之感,他的書法圓轉凝重,易翻為曲,用筆內斂,突破了隸書的筆意,確立了新的楷法規則和形態樣式。黃道周吸取他們之所長,力求古質而含蓄。同時,他追隨董其昌等人提倡以“生拙”來破書法之熟的觀點,努力在“拙”上下功夫,遵循古法而另闢蹊徑。

意氣密麗 遒勁峭拔——讀黃道周的書法

鍾繇小楷

章草和楷書相結合是黃道周取“拙”的重要途徑。翁方剛在《復初齋文集·化度勝醴泉論》中說:“拙者勝巧,斂者勝舒,樸者勝華。”為了加強“拙”的效果,黃道周去掉轉折處“圓潤”的一面,筆畫入紙生猛,大膽採用露鋒,將字形的內部構件進行巧妙的組合。

黃道周早年為了科舉考試,進行了嚴格的楷書訓練,臺閣體書風對他不無影響,為他之後的書法風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就他所書的《孝經頌》《周順昌神道碑卷》《張溥墓誌銘卷》來看,他的小楷書法運筆遲緩,線條蒼茫樸厚,在字的收筆處,沒有頓筆回收,採用了隸書和章草書慣用的挑法,向上翻筆,不出鋒,這形成了他用筆的一大特色。

他的楷書結體頗有用意,力求在字的搭配上造成險峻峭拔的態勢,拓寬橫向發展,縮短縱向空間,質樸古雅。注意點畫之間、部首之間的錯落搭配,時斜時正,離合相生。部首之間除了交錯穿插組合之外,整體形態上大下小,字形寬扁。同時,在作品中加進異體字和篆書的結構,使作品更為凝練,表現力更加豐富。清代王文治認為其“楷法遒媚,直逼鍾王”。宋犖在《漫堂書畫跋》裡說其書法“意氣密麗,如飛鴻舞鶴,令人叫絕”。

意氣密麗 遒勁峭拔——讀黃道周的書法

黃道周 楷書《寄答薛當世》冊頁 區域性

現在存留下來的黃道周楷書作品,由於書寫時間的差距不是太大,所以書法風格的差異不是很大。《楷書七律詩冊》在筆法上屬於穩定期,筆畫的提按不是很明顯,運筆含蓄內斂,字的內部筆畫排布比較均勻,沒有出現過多的誇張因素。他同年所寫的《徐振之詩卷》也具有這種特點,筆畫光滑,轉折沒有太多的停頓,結體平舒,還有保留著濃厚的鍾繇和王羲之書法的痕跡。他五十五歲所寫的作品《己卯初冬和戴伯闇詩翰卷》,與以前的幾幅小楷作品相比,整體上更加具有“蒼辣”感,用筆更加老練,頓挫明顯、稜角分明,幾乎沒有圓活的轉折,部首之間的組合有了交錯,個別字形取斜勢。章法上也有了一些改變,拉大了行距。同時,出現了以篆書字形作偏旁的字,如“對”字,他以楷書的筆畫把篆書筆畫的基本形態勾畫出來,呈現出新奇的形態。

黃道周六十歲左右的作品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小楷模式,即拉大行距,使字形傾斜、峻拔一角、稜角分明、使字形成稜形狀。《曹遠思推府文治論卷》和《張溥墓誌銘卷》《致祖臺札》等作品,採用了隸書的運筆方式,在結尾處採用向上翻筆的方法,使筆畫形成了圓錐形狀,一端尖一端鈍,拙味十足。篆書和隸書筆意的運用,使他的作品穩中有動,情趣盎然。

黃道周以《孝經》為書寫內容,創作了很多的楷書作品,有人認為這些可作為黃道周小楷的代表之作。黃道周於崇禎十四年在獄中寫的《定本孝經冊第三十四本》,楷法精絕,可謂字字璣珠。韓崇在跋語中說:“筆墨精整,紙墨如新。”他曾在獄中抄寫《孝經》一百二十本送給友人和監獄的獄卒,並且大部分以小楷書寫。《孝經》是一部文字較少、內容比較淺顯的儒家經典著作。其《開宗明義章第一》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將“孝”作為道德的根本和教育教化所賴以產生的根據。黃道周抄寫《孝經》,就是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影響身邊的人。由此,我們讀他的“作書是學問中七八乘事,切勿以此關心”,就可以明瞭他的濟世思想和政治抱負。

二、峻拔險勁的行草書

黃道周的行草書,大膽突破字內的空間比例,字形基本上是上寬下窄,上松下緊,透過最後的幾個筆畫進行調節,起到支撐和平衡的作用。他的起筆也極有特色,多以露鋒側下,體勢開張,起伏跌宕,處處表現出一股“拗”氣,任意發揮自己的個性,打破常規,往往有神來之筆。字形峻拔一角,向上突出,呈斜勢,順應右手書寫的方便,使右下角與左邊的筆畫相連;在收筆處,仍用波磔向上翻轉,形成三角狀或形成一個銳角狀,堅韌有力。字與字之間多作連綿承接,字形左右翻轉起伏,大小錯落。如他寫“人、客、少”三字組合,“少”字極為險絕,最後一筆最大限度地向右上角伸出,又迅速折回,形成一個尖銳的斜角。筆畫向右上角斜伸是黃道周書法結體取勢慣用的方法。

除了向右上角突出之外,他還採用向左上角斜伸、大小錯落的處理辦法。例如“任之誡”三字,第一個字“任”的筆法極為靈活,但沒有與第二個字“之”連線,而是在大小上形成對比,造成視覺上的衝擊,然後第三個“誡”字橫向鋪開,並且把“戈”筆向左上角斜伸,與上一個字形成呼應,三者渾然一體。

意氣密麗 遒勁峭拔——讀黃道周的書法

黃道周 紀遊詩卷(區域性) 紙本 24×239cm 1633年

黃道周在書寫時往往根據自己的情緒進行字群組合,以運筆的迅疾和墨色的枯潤,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有時兩個字一組,有時三個字甚至更多的字組成一組,爽爽有神。他的“執拗”行筆,除了出人意料的起筆收筆之外,還是用了屈曲連環的使轉筆畫,跳躍性極大。這種連綿寫法,字字連貫,幾乎成了“一筆書”。字距小而行距大,以字距的緊密襯托行距的稀疏,在視覺上形成明顯的反差。如《五言律詩軸》,字距和行距的對比極為強烈。這種方法不是黃道周的首創,張瑞圖、王鐸等人都普遍採用。董其昌說:“作書之法,在能放縱,又能攢捉。每一字中失此兩竅,便如晝夜獨行,全是魔道也。”丁正認為黃道周的行草書“沉雄”而隱含“靈秀”,“內涵豐富、意境開闊”。他說:

其小字行書大多字字獨立,但也有時數字連為一組,點畫筆勢、體勢相呼相應,時真、時行,有時還夾帶有草書,格調遒媚,生動古拙中不乏機趣,沉雄恣肆處隱含靈秀,動中有靜,奇而復正,行距較疏而字距緊密,內涵豐富,意境開闊。

意氣密麗 遒勁峭拔——讀黃道周的書法

黃道周 紀遊詩卷(區域性) 紙本 24×239cm 1633年

黃道周特別看重書法作品的趣味性和筆法的靈活性,他會根據需要安排字群,不計個別字的工拙。如《途中見懷七言詩軸》,筆畫上下、左右跌宕起伏,伸縮自如,不拘一格。可以說,在字的造型和變化方面,黃道周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方法。從字形伸縮變形方面來說,唐宋書法家們有很多成功的嘗試,可以看出,黃道周汲取了蘇東坡、陸游、楊維禎等書法家的諸多長處。

黃道周的楷書作品中參有篆隸寫法,在行草書中,他也同樣採用了這種做法,融隸書於行草書中,將飛動流走的行書體勢與橫扁擺動的隸書體勢相組合。如《舟次吳江詩冊》等作品,雖然是行草書作品,但篆隸的筆法用得比較多。對此,張錫庚認為:

他(黃道周)的行草書,筆法圓勁,渾厚而迅猛,大有‘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的境界,點畫亦辣亦潤,尤厚尤健,如點的凝重及呼應的態勢,橫的上升斜度,‘口’形橫折角度的規律,撇因字勢的需要或內抑或外拓,捺的上挑,既有西漢八分的簡牘氣,參以隸書取橫勢,典雅高古,同時又不拘於此形態,將簡牘和章草的波動之勢巧妙的擴散運用,如果說所書點畫勁沉的話,那正應該反覆體會《急就章》的古質酣暢怎樣不即不離地轉換著。

意氣密麗 遒勁峭拔——讀黃道周的書法

黃道周 紀遊詩卷(區域性) 紙本 24×239cm 1633年

章草和隸書都是橫向取勢,儘可能地向左右擴張,若使其上下氣韻連貫,頗為不易。黃道周將隸書的橫向波動與行草書的上下連筆巧妙地運用,使作品有了向各個方向伸縮的空間,字形變化伸縮自如,書寫有了更多的自由度,筆畫厚實而又行氣貫通,收放灑脫自如,連綿之中有一種無法阻擋的氣勢。

三、獨出機杼的隸書

自唐至明,保留下來的隸書作品不多,大都是圖卷和冊頁跋語或者標題,晚明擅長隸書的書法家可謂鳳毛麟角。宋珏、王時敏等人對篆隸書法有一定的造詣,但他們往往以楷書作隸書,缺乏隸書應有的神采。這一時期的書法家,如徐渭、張瑞圖、倪元璐、陳洪綬、王鐸、傅山等人的書法作品中,時常出現篆隸的筆畫和結構,這一現象說明當時書家對篆書的興趣日趨濃厚,對後來書家崇尚篆隸和碑學書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黃道周的隸書作品不多,《九串閣諸賢坐次》是黃道周大約於崇禎十一年(1638)所書,書法風格非常獨特,不講究“雁不雙飛”的常規,而是出現了“雙飛”,甚至一個字裡面出現了“三飛”寫法。有時,他以隸書為主體,再參以篆書、行草書的寫法,如 “四”“幽”“鬥”“天”等字,都以篆書的寫法出現;而“友”“闔”“婦”“聞”“海”等字則以行草書的形態出現。這種寫法與其後來的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有點相似,只是鄭板橋更加誇張,更加放縱。

意氣密麗 遒勁峭拔——讀黃道周的書法

隸書條幅《大滌山偶作篇》(區域性)

黃道周遺留下來的隸書作品還有《為永明隸書冊》《題文從簡介石書院圖卷》等。這些作品,大部分字形寬扁,轉折處稜角分明。總體來說,黃道周的隸書,沒有跳出明季隸書的樊籬,遠不及他的行草書和楷書的成就。

綜上,黃道周以傳統書法為宗,善於抓住鍾王書法的精髓,由形入神,轉益多師,宣揚個性,其書法值得後人借鑑學習。

- END -

TAG: 黃道周隸書楷書草書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