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名門望族,或者人才輩出的家庭,都有這個成功密碼

家庭既是個體生命的成長之地,又是連線個人與社會、國家的天然紐帶。

縱觀古今,歷史上的名門望族,或者人才輩出的家庭,其成功的密碼,都不外乎家風正。他們的好家風,無一例外都是注重對家人子女道德素養、文化教養、處事能力與家國情懷的培養。

一是立身與處世相結合。

好家風的孕育,首重立身與處世,包括成德養性、讀書明理和戒奢戒貪三個方面。

在成德養性方面,《顏氏家訓》的理論依據便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之推這一觀點為後世所看重。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入清後在顛沛流離的環境裡,絲毫沒有放鬆家風,他的《示子侄》首重立身與處世:“立志之始,在脫習氣……以之讀書,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傑地。以之事親,所養惟志。以之交友,所合惟義。”此外,還有《傳家十四戒》等,要求子弟以德立身,以學立身。王夫之的長兄王介之也有《耐園家訓》。他本人“煮脫粟,薪榾柮,鶉衣草冠四十餘年”,希望透過自己和子孫們的共同努力,以好的習氣改變時下流行的浮世風氣。這樣一種家風,影響深遠,他們的後代到清末依然享譽鄉間。

歷史上的名門望族,或者人才輩出的家庭,都有這個成功密碼

《顏氏家訓》,南北朝時著名學者顏之推作,是作者關於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美譽。

如果說成德養性是家風的核心,那麼讀書明理就是立身的關鍵,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和詩文最多,孟母斷杼教子、皇甫謐年20始勤學、懸樑刺股、映雪聚螢等歷史典故,以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等著名詩文都著意於此。

立身處世不可或缺的就是戒奢戒貪,這是歷史上眾多好家風的共同特點。縱覽古今,不少有識之士要求家人子弟尚儉尚廉、全身惜福,不執著於貧富貴賤。如包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黃庭堅“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籝常作災”,陸九淵“人家之興替,在義理不在富貴”,陳廷敬“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等,他們不僅自己忠實地踐行著廉儉自律的生活理念,還希望家人子弟能保持清白家風。

二是孝親與擇友相結合。

敬祖愛親、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是儒家五倫倡導的倫理關係。中國傳統家風一開始便注重孝悌人倫的培養與教化,《呂氏春秋》中說:“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若草莽之有華實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作為兒女,如果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真心儘子女之責,對其他人、其他事又怎麼能盡心呢?葉夢得在《石林家訓》中指出,“忠臣必出孝子之門”。古人認為,只有孝友家風才能培養出為國出力的社稷之才。為人父母者首先要作出表率,顏之推將父母等的身教作用稱為“風化”,《顏氏家訓》雲:“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嚴謹的家風,不僅能培育人的感情,而且能培養人的敬畏心。顏之推要求家人在嬰兒能識得別人的臉色、懂得別人的喜怒時,就對其加以教誨。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還以“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盪”作為反面典型告誡子孫孝道晚施的危害,敦促子孫趁早磨礪節操品行。

曾子說:“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孝不僅限於家庭內部,出門在外,孝的涵義轉化為忠、敬、信、友、勇等品德。一如民間所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作為一個社群動物,出外求學、宦海交遊都離不開朋友。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曾子也說:“君子慎其所去就。與君子游,如長日加益,而不自知也;與小人遊,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幾何而不陷乎哉!”曾國藩甚至對子弟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有良師有益友,人生這條長河就彷彿有了兩座大堤,規約著一個人,不至於放蕩無涯、不至於肆虐無忌。

三是家運與國運相結合。

家運和國運自古就是一體的,前人早就認識到,齊家與治國平天下同等重要,大多數好的家風都是將家運置於國運之下,在家教上將家運與國運緊緊結合在一起,自覺地體認“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儒家理念。

《易經·家人卦》:“正家而天下定矣。”那些胸懷天下,渴望建功立業的官員對家人子弟的告誡都是要以天下為己任、以民生休慼為重。如金華胡氏家訓倡言“為官當以家國為重,以忠孝仁義為上”,王士禎要求子弟“不負民即不負國,不負國即不負所學”,林則徐提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梁啟超則對孩子們說:“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方可以用大事”,無一不是在家風家教中注入一種為國的責任擔當。

歷史上統治者也看到了家風家教在培育忠君愛國思想和解決基層治理難題上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導和表彰好家風。如史上罕見的神奇家族江州義門陳氏,從731年起,這個家族延續了332年不分家的歷史,合居一處的家人達到3900多人,多次受到唐宋朝廷的優遇和旌表。

古代縣以下的鄉村,族規民約、家風家訓能有效地化解糾紛矛盾、維護地方穩定。在由家庭到國家、倫理到政治的一體化的治理路徑中,家庭是統治者實施教化的重要場所,孕育出好的家風,就能達到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

(作者為中共國家稅務總局黨校長沙校區教授)

TAG: 家風立身非孝家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