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古達大俠用簫而不用笛?

為啥古達大俠用簫而不用笛?

瞭解過簫和笛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簫和笛都是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上成為笛。真正開始區分簫與笛的時候是從唐代開始的,那個時候的簫指的是排簫,宋元以後才逐漸把排簫,洞簫,橫笛三者區分開來,也就有了“橫吹笛子豎吹簫”。

為啥古達大俠用簫而不用笛?

那為什麼說大俠喜歡用簫而不是笛呢?

論地位簫不僅與古琴齊名,還與與劍共論。簫之文氣也蘊含武者之靈,簫與劍都表達了中正輕靈俊秀的特點,是文武雙全的文俠喜愛之物。簫與劍,是文與武的結合,簫與養生修煉都有莫大的關係。

為啥古達大俠用簫而不用笛?

說到簫與劍,相信大家會直接想到《還珠格格》裡塑造“簫劍”的角色,這個人自稱“一簫一劍走江湖,千古情仇酒一壺”很是瀟灑。而這個人物的原型,很有可能是頗有性情的清代文人龔自珍。

龔自珍說,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太有氣勢了,龔自珍的性格是矛盾的,他即想有簫的文氣,又想有劍的豪情。簫與劍在龔自珍身上產生一種矛盾的美學,既有俠客的剛直雄奇,又有文人的柔婉多情。

這種文俠之性情,在武俠小說裡也很豐滿,再看看江湖上有名的吹簫高手黃藥師,他甚至把吹簫擴充套件成了一種武功,他的簫曲《碧海潮生曲》可以動人心魄,威力無比。其武功也因為有簫的介入而變得瀟灑俊逸,並非莽撞兇狠。

簫在文俠的世界裡是性情獨具的,簫之清柔和“旁觀者”的角色,讓武林人士的氣質增添了獨來獨往的高貴氣質。

除此之外簫還有一點很重要的美,就是謙和,這也是很重要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來又說“君子之德,溫潤如玉”

為啥古達大俠用簫而不用笛?

而簫的音色,是低沉溫潤,優雅謙和的聲音體現了大俠這種“君子”精神和“溫潤”的品格。

簫在古代發展的程序中,已經慢慢形成了一種文化。從最初的樂器到身份象徵,簫已經被大家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在其中。而古代的大俠,既然叫“俠”,他們就是謙謙君子,也是正義和智慧的象徵,因此在古代的大俠更喜歡簫。

從構造上來說笛子需要貼笛膜,才可以吹奏,而笛膜很脆,也很容易破損,就算沒有破,既不能受潮,又不能太乾燥,受潮了音色會悶,太乾燥了一使勁就崩飛了,笛膜過久了又會變鬆,吹之前還得預熱笛管,不給笛子貼膜,它又吹不響,而簫的結構則不需要膜,可直接吹奏。

試想一下大俠想即興一曲,這個時候掏出笛子,在拿出一塊上好的阿姣,然後再膜孔上塗上唾沫,粘上阿姣,再把膜孔內壁擦乾淨。收起阿姣後,又拿出一條葦膜,用小刀仔細的裁開,兩手輕輕一拉,顯現出豎絲橫紋,那時在快一手按,一手捻,笛膜穩穩的貼在了膜孔上,拉出來的紋又密,又細,平行,不堆疊。大俠滿意的吸了口氣,心想等笛膜幹了就可以一舒胸臆了。

而這時,拿簫的大俠已經吹完一曲了……。

為啥古達大俠用簫而不用笛?

說到這我們就能想到不是大俠不吹笛,而是當大俠一頓猛操作後,拿簫的大俠已經吹完一曲,而選笛的大俠還要先預熱管笛,考慮會不會一吹笛膜就破了,這個時候的大俠早已沒有吹笛興致了。

對於現在的我們,不管是想學簫還是笛子,都是很方便的,不需要在去考慮大俠說的笛膜,因為現在的竹笛貼笛膜後在沒有損壞的情況下,是可以不用換的。

我們中國的樂器各自別有一番風味,不管是笛子還是簫,都有其獨特的魅力。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現在的古風都離不開笛子,但有時我們也需要簫一樣悽清幽美的聲音,沉寂下來,幻想自己也能夠浪跡天涯,做一名俠客。

TAG: 大俠笛膜笛子龔自珍文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