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紅豆香飄何處?學者羅麗線上開講

日前,由廣州市文聯主辦的第十五期“學黨史 傳經典 推新作”讀書沙龍系列主題閱讀活動於線上舉辦。國家一級編劇、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麗,圍繞個人學術專著《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傳播路徑演變”為主題,介紹了粵劇這一嶺南經典藝術形式與區域文化傳統間的深層聯絡,並梳理出粵劇傳播路徑的歷史演變。

《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一書於2021年1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是羅麗繼《粵劇電影史》和《延展與凝視:粵劇電影發展史述評》之後,關於粵劇電影的第三部專著。該書作為“國家社科藝術學重大專案”立項並出版,對嶺南文化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脈絡中的粵劇源流、粵劇本體藝術、粵劇影視文化在不同載體上如何“存”技藝與“續”記憶,進行了多層次的研究和探討。

南國紅豆香飄何處?學者羅麗線上開講

粵劇的“存在空間”如何演變?

在傳播學視角下,中國戲曲發展史就是戲曲藝術使用不同媒介進行傳播的歷史。羅麗認為,在粵劇舞臺藝術本體之外,藉由觀演空間、傳播媒介的新變,粵劇的傳播路徑不斷演變,由此生成了粵劇的“存在空間”。

她進一步闡釋道,民族音樂學從宗教功能角度,把在神廟宗祠前演神功戲作為戲曲演出的“原始場合”,例如戶外的戲棚;而各種在都市裡形成的演出場合,可以視為隨著戲曲的發展而產生的“轉換場合”,如劇場與影院。此後,隨著物質傳播媒介的改變,包括劇本、報刊的印刷出版以及唱片、電影的製作等,粵劇得以批次生產傳播。其觀演關係、感知接受方式、觀賞(閱讀)場合、傳播途徑均發生了明顯變化:從單個兼具視聽經驗的公共舞臺演出,發展成為散落在多個不同私人觀賞場所的視聽體驗,時間和空間均發生了壓縮。

粵劇傳播路徑的演變不是單純的更替與取代關係,而是新興傳播形態的不斷疊加與相互相容。羅麗總結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經典藝術形式的粵劇,百餘年來透過不同觀演空間以及不同傳播媒介的革新,既記錄下粵劇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賡續著粵劇作為區域文化的血脈,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與創新。”

展現粵劇電影守正創新的實踐品格

近年來,粵劇電影《柳毅奇緣》《白蛇傳·情》等作品的成功,為粵港澳大灣區粵劇電影的當代實踐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活動中,羅麗總結了這些優秀作品帶來的經驗與啟示。

她認為,長遠來看,要把戲曲電影的宣傳、發行作為推動戲曲傳播的重點,整合城市院線、農村院線、數字院線、移動傳媒、新媒體、網路等發行渠道,打造劇目周邊宣傳以及衍生品生產的IP產業鏈條,建造屬於戲曲電影宣發的專用平臺。

羅麗表示,只有戲曲電影真正進入市場,擁有成熟穩定的觀眾群體以及有效的票房,才能啟用戲曲電影內在的強大生命力,以電影的傳播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挖掘和闡發,真正展現新時代戲曲電影‘守正創新’的實踐品格。

採寫:南都記者許曉蕾 實習生任子薇

TAG: 粵劇戲曲電影粵港澳大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