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訪古運》連載(四十七):走進杭州(一)

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訊息 《千里訪古運》是一本紀實類的文化著作。作者對大運河沿途的考察調研,對人情風土的描寫,再現了大運河的風貌。

作者撰寫該書源於她初見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該長卷對老北京歷史文化的記載之詳細,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動了她。之後,她參與《古運回望圖》的創作。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長卷是在費孝通、胡潔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澤民等專家指導和支援下,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製作完成。

如果說《古運回望圖》是用國畫描繪古運河全貌,那《千里訪古運》則是用筆來描述大運河的滄桑歷史。此處對《千里訪古運》進行連載,以饗讀者。本期繼續跟隨作者走進杭州。

《千里訪古運》連載(四十七):走進杭州(一)

(《古運回望圖》杭州段運河)(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杭州是個聞名中外的旅遊城市,又稱錢塘、武林,位於富饒的杭嘉湖平原的南端,京杭大運河的南尾,東臨錢塘江入海處,並與浙東運河相連。豐饒的物產,便利的水運,使杭州自隋唐以來就是著名工商城市。

元末明初,杭州遭到嚴重破壞。經過明初以後的恢復,到了嘉靖、萬曆時期,杭州城內“進屋鱗次,煙火萬家”,“城內外列肆幾十裡”,已呈現出鼎盛景象。在杭州市場上,各種絲織品,各種金銀製品、服飾鞋帽、錫銅器具、圖書古董、日用百貨應有盡有,其中貿易量最大的是絲綢,其次是各種手工製品。杭州即為絲織生產中心城市,自然吸引各地商人來此從事絲綢貿易。即使“秦晉燕周大賈,不遠數千裡而求羅、綺、繒布者,必走浙之東也”。杭州的絲綢除大量販貿國內各大市場外,還透過海運商船“轉販往海澄貿易,遂搭船來往暹羅、呂宋等處發賣,獲利頗厚”。另外,像布席、脂粉、摺扇、漆器、金銀錫箔等商品,也是貿易的大宗,銷售市場遠達海外的日本諸國。

《千里訪古運》連載(四十七):走進杭州(一)

(專家學者研討《古運回望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靈隱寺,也叫“雲林禪寺”。之所以有這麼個別稱,其中有個小故事。乾隆是個喜歡舞文弄墨的皇帝,就像一些“戲說”史劇裡說他到處留情一樣,他也是個到處留“墨”的皇帝。也有人這麼戲說,如果把中國所有皇帝的手跡大拍賣的畫,乾隆帝的作品一定是最廉價的!物以稀才能為貴嘛。而且留墨之時,或者是讀人“墨”之時,豪情皇帝還常常“走眼”或“走手”,比如嘉興有座瑞平橋,老乾愣是把“瑞”讀成“端”,為了成全其面子,只好改“瑞”為“端”,好好的“瑞平橋”就更名為“端平橋”!而到了杭州靈隱寺,老乾在題寫“靈隱寺”匾額時,又把“靈”的繁體“靈”錯寫成“雲”的繁體“雲”,而且為了掩飾自己寫了錯白字,繼續將錯就錯,寫下“雲林禪寺”四個字,說是重給靈隱寺取個名兒!這皇帝老兒,聰明得真夠滑頭!

靈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祖十大聖地之首。位於西湖西北靈孢山麓。前臨冷泉,面對飛來峰,建於東晉咸和初年。五代吳越國時,曾經兩次擴建。當時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房屋1200多間,僧徒3000多人,盛極一時。後來屢經興衰,毀建多次。現存寺院為19世紀重建。56年、70年、兩次大修。

南下以來,見過的寺廟有許多,要說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且山峰最靈秀、香火最旺、遊人最多的寺廟,非靈隱寺莫屬!走近靈隱寺,走進雲林禪寺,直觀的感覺即是“深山藏古寺,寺院深幾許”!寺院為倚山而建,所以從山門到天王殿、到大雄寶殿、再至藏經樓,地勢層拔高。寺以山雄、山以寺靈,十足的一派人間仙境。別的建築不說,單說大雄寶殿吧,該殿高達33。6米,正中端坐著金裝的釋迦牟尼像,高達9。1米。當然,還值得一提的是寺院西側的羅漢殿,五百羅漢,造型各異、形神兼備、刀法細膩,靈秀生動,婉若真人!其木雕技藝之精湛,令人拍手叫絕。

《千里訪古運》連載(四十七):走進杭州(一)

(《古運回望圖》創作採風圖片)(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有詩云:

浮屠絕頂互徘徊,軒檻凌風八面開。

山作去形浮海去,水如之字出雲來。

此詩所描述的意境,即是言登杭州六和塔的感受。

六和塔,瀕臨錢塘江,背依月輪山,左右群山合抱,森木蔥蘢。13層的塔身偉岸挺拔,勢幹雲天,氣魄非凡。船行古運河上,六合塔也是視野所及的一角聳立風景,數百年裡,默默地枕著錢塘江的濤聲,聆聽著運河上縴夫的號子聲,雖幾經戰火,數歷滄桑,卻依然與天地悠悠。

六合塔,起初是座木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北宋初年的杭州,仍為吳越國首府,吳越國王錢弘俶六年內先後在西湖上接連建造起六和塔、雷鋒塔和保俶塔三座大型佛塔。

六和塔的建造,最初是用來鎮伏危害一方百姓錢塘江大潮的。據說,建塔之後,江潮果然不再肆意流,而是乖乖地順著江道平穩地流動,錢塘江潮從此被鎮伏。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毀於兵燹,幾乎片瓦無存,塔院也被破壞殆盡。隆興元年(1163年),新塔七層造成。那時的塔形態窈窕,秀拔高挑,外部不設封閉式簷廊,內外結合昆密,塔下層有迴廊,以上每層設腰簷平座,周圍環以欄杆,可憑欄遠眺。

《千里訪古運》連載(四十七):走進杭州(一)

(《古運回望圖》創作採風圖片)(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與六合塔一起重建的還有塔院。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塔院被朝廷命名為“慈恩開化教寺”,通稱開化寺。因依六和塔而建,所以又稱六和寺。元朝元統間(1333-1335年),六和塔曾因年久破敗而作修繕。明嘉靖二年(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烽煙劫火中,寺與塔均遭破壞。明人郎瑛在其著作《七修類稿》中,記述了六和塔受損的狀況,有“今光磚魏然,四圍損敗,中木焦痕尚存,惟內可盤旋而上也。”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佛門淨土宗著名高僧蓮池大師主持整修六和塔,重新修繕塔的頂層和塔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大規模修整,前後歷時兩年才竣工。(本文完)

《古運回望圖》編者介紹

《千里訪古運》連載(四十七):走進杭州(一)

(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郵驛文化·主題郵票展覽館創始人谷建華,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委員,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中國網運河頻道原主編。

《千里訪古運》作者介紹:

馬王,名字源於父母姓氏,自幼生長於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細膩深摯,優雅醇美,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頗具特色,擅長紀實類題材。

《千里訪古運》連載(四十七):走進杭州(一)

(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古運回望圖》簡介

該圖以大運河鼎盛時期的明代中興時期為歷史背景,以反映大運河上下督運盛況為主線,以精心刻畫沿線著名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為描寫物件。全卷長210米,寬0。83米,以中國畫兼工帶寫的方法創作,淺絳小青綠,從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橋、燃燈塔及張家灣碼頭開始,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至餘杭結束。全卷以大量翔實的歷史資料為依據,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市井、民風、民俗、建築、商業、貿易、環境、風景名勝等多側面描繪六百年前祖國大動脈的繁榮景象和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百業興旺、萬國來朝的盛況。以生動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題材,著力刻畫當時南北漕運的全過程,構築典型場景及人間百態,突出當時的船文化、製造業、工商業、服飾特色及南北貿易,描繪運河兩岸的壯麗風光。整個畫面設25個段落,共涉及風景名勝100餘處,南北貫通,起伏跌宕,風情各異,美景連珠。各類船隻千餘艘,官、宦、士、農、工、商、縴夫、船伕、搬運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類人物數萬人。長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藝術精湛,堪稱一件“一條運河貫穿南北,半壁河山盡收畫卷”的長篇鉅作。

TAG: 六和塔望圖杭州運回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