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正迎來“世紀復甦”

“這樣宏偉的工程,是十分值得讚美的。然而,值得讚美的,不完全在於這條運河把南北國土貫通起來,或者它的長度那麼驚人,而在於它,為沿岸許多城市的人民,造福無窮。”公元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面對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以古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為主要形態的大運河,在中國大地上馳騁奔流2500年之久,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運河。

在此過程中,大運河沿岸先後興起包括北京、杭州、揚州等在內的數十座城市。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在《六千里運河 二十一座城》一書中指出:“這些活力充沛、性格外向的城市,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自我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其功勞是怎樣評價都不為過的。”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六千里運河 二十一座城》,劉士林 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年2月

在他看來,大運河作為交通主幹道,最核心的功能是打破地理和行政區劃的阻隔,促進各種要素集聚、碰撞和融合,因此成為推動古代中國發展的“大動脈”。

眼下,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相繼提出和建設,在大眾記憶中日漸遠去的千年運河,正迎來“世紀復甦”。

01

運河興衰與城市命運

自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至清代末年漕糧改折,中國大運河歷經數代王朝疏浚與整修,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

無論是以洛陽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餘公里的隋唐大運河;還是元代經過“裁彎取直”,形成的縱橫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全長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其規模與里程,在世界上都絕無僅有。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運河示意圖 圖片來源:文匯報

大運河流淌千年,漕運或暢通或阻塞,沿線城市的命運也隨之興衰起伏。

《六千里運河 二十一座城》中寫道,南北大運河開鑿後,盛極一時的開封、洛陽因運河的遽然改道而喪失往昔的光華和榮耀,而另外一些城市卻因此得了機緣,成長起來。

比如,隋唐大運河被“裁彎取直”后辟建京杭大運河,“萬物凋敝”的山東濟寧藉機華麗轉身為“江北蘇州”“運河之都”;明代官府將無錫漕運路線由穿城而過改為繞行城東運河,使“不通車馬只通舟”的無錫水運更加繁忙;山東臨清市,明清時代也曾發展為華北一帶的商業中心,正是因為其處在運河咽喉的地理位置。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運河的興建和通航讓一些城市迅速繁華起來,其逐漸衰落也同樣影響著城市的命運走向。

最典型的莫過於揚州。

1800公里長的京杭大運河,第一鍬正是在揚州開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揚州是與運河同齡的一座城市。

春秋初期,吳國吞併了盤踞在現今揚州地盤上的邗國,並開掘溝通長江、淮河的邗溝,成為大運河的起始河段。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後,揚州在很長一段時間均佔據運河樞紐的重要地位,被譽為“中華運河第一城”。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曰:“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正是其極盡繁盛的有力印證。

然而,晚清咸豐年間,由於戰爭破壞、水源不足等,京杭大運河河運逐漸停滯,漕運停止、鹽務衰落,揚州不僅失去了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更失去了長江中下游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

興也運河,衰也運河。

與揚州命運相似的還有“淮水東南第一州”淮安,由於海運興起、鐵路建成及運河淤塞,其城市繁華亦隨之煙消雲散。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淮安大運河文化帶 圖片來源:新華社

02

古代中國的“城市群”

在紀錄片《話說運河》中,開篇便鋪開一張地圖:萬里長城從山海關向西南延伸到中國腹地,高高低低,途經七個省區市;京杭大運河從北京城向東南的大海之濱,一路流經四個省、兩個市。

從地圖上看,長城和運河正是一撇、一捺,組合而成中國的漢字——“人”。

“如果說長城是凝固的歷史,大運河就是流動的文化。”《六千里運河 二十一座城》中提出“大運河城市群”的概念。在劉士林看來,大運河沿線城市就是“一個古代中國的城市群”。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 圖片來源:新華社

由於運河這條紐帶的存在,運河城市並非聯絡鬆散的單體城市,而是形成了一個有著合理層級和分工體系、彼此之間聯絡密切的城市共同體。它們不僅城市經濟、文化等具有高度協同性,也很大限度消解了地理和行政區劃對城市發展的約束。

這種“共通性”的一個直觀表現是:一個地處北方的運河城市,其生產生活方式常常和千里之外的江南運河城市相差不大,與自己周邊的城市反倒顯得格格不入。很大程度上,這正是由大運河塑造和決定的。

例如,天津方言就被認為是運河影響下的“泊來物”。

據考證,天津的語言在明代之前是靜海口音,今天的天津話則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與周邊北京等地區的口音截然不同。

當代學者李世瑜透過研究提出了“天津方言島”的觀念,認為今天的天津方言是一個舶來品。確切地說,是當年來自安徽地區的朱元璋王牌軍進駐後,將本地語言帶進了天津。

又比如,“因河而生”的山東臨清,本不產竹,但竹籃、篩子、籮筐、晾衣竿等卻成為當地人生活必備用品,並逐漸形成專以生產竹竿和竹製品的手工業集散地,並且經久不衰。其所需竹子,均由運河從南方運來。與此同時,臨清手帕等當地名物,又從這裡漂到江南,對江南人的審美與消費產生過一定影響。

再比如,鎮江雖屬江南,卻是一座“北方化”的城市。

方言上,屬北方語系的江淮次方言,俗稱“下江官話”;飲食習慣不像南方完全以米飯為主,麵食也佔有很大的比例,如“鎮江三怪”之一的“鍋蓋面”;農田耕作,不僅有種植水稻,也大量地種植粟麥……

坐擁江南運河入江口的鎮江,之所以有明顯的北方特徵,正是因為大量北方移民南下,對當地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等產生了影響。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 圖片來源:新華社

03

千年運河“世紀復甦”

自大運河鑿通以來,這條文明通路上誕生了眾多厚重歷史遺產、富集文化資源而又彼此相依相伴的古都名城,大大加深了中國內部不同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上世紀初,京杭大運河停止漕運,清政府不再對運河進行全面疏浚,一些河段淤塞不通。民國時期,雖有全面整理運河的工程計劃,但未能實施。1949年後,黃河以南運河河段在交通運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黃河以北河段雖得到整治,但一些河道長期斷流甚至乾涸,京杭大運河一直不曾全線通水。

直到近年來,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等被提上議程,這項偉大工程再迎生機。

2019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正式印發。同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透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將大運河和長城、長征並列提升到重要地位。

“當大運河從長時間的沉默中再次發出激盪四海的風雷聲,人們這才重新注意到它輝煌的歷史與充滿生機的未來。”在劉士林看來,如何重新整理大運河的傳統文化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大運河的文化遺產,以及在當代意義上對運河城市群建設提出新思路與戰略構想,都是當下需要深入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4月28日,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對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今年4月,水利部聯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四省市,正式啟動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這還只是大運河生命復甦的第一步——

去年6月,大運河北京段全線旅遊通航,河北廊坊段同步實現通航;

今年7月,楊窪船閘通航後,京冀運河實現互聯互通,兩地遊客沿運河泛舟遊覽將成為現實;

“十四五”期間,天津將推進北運河適宜河段旅遊通航,並具備與河北通航條件;

山東明確提出,將研究論證黃河以北段全線復航的可行性;以聊城、德州段為重點,逐步恢復河道生態用水,穩妥推進適宜河段通航,優先實現旅遊通航……

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運河主要河段有望實現基本有水,其在防洪排澇、航運交流、生態景觀等方面的重要價值也將被重新喚醒。

那些曾與運河興衰緊密相連的城市,又將迎來怎樣的命運轉折?

文字 | 程曉玲

*頭圖來源:新華社

領讀計劃

每週末,

城市進化論編輯室將精挑一本書籍,

進行領讀或分享讀書隨筆。

歡迎城友踴躍留言互動。

每當變幻時,

不如去讀書。

#本期話題#

【你瞭解大運河嗎?去過哪些與運河有關的城市?】

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扶你上牆。每期話題留言點贊前2的城友【統計時間截至下週五(7月22日)18:00】,將獲贈城叔推薦書籍,歡迎和城市進化論編輯室一起讀書~

上期獲獎公示

感謝城友積極參與,上期獲得贈書城友如下圖所示,編輯室將於7月18日與獲得贈書城友聯絡。“領讀計劃”持續進行,歡迎關注。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最終解釋權歸城市進化論所有

往期閱讀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千年運河背後的“城運”變遷|城叔的書單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TAG: 大運河運河京杭大運河城市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