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的不同,呈現的藝術形態也是不同的

關於書法的筆法這個問題,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每個人或者每一派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互不相讓。就如文人相輕一樣的道理。

對於外人,看上去似乎都有道理,畢竟每一種意見都有追隨者。而且每一種意見方法都可以達到書法的一定目的和目標。筆法的不同,呈現的藝術形態也是不同的。

所以,只要是能夠衍生新書法形態的筆法,都可以歸為筆法範疇。這就如:一個廚師可以有多重方法去做一道菜一樣。

禁錮思維只能讓你透過時間的轉換來感到乏味。那麼為什麼不可以預知呢?

筆法的不同,呈現的藝術形態也是不同的

關於書法筆法,至今有很多爭論:

一派是主張 運腕 的,以沈尹默為代表,認為手指不能動,指一動,腕力就沒有了,只有 指力了;

一派是主張 運肘 的,以祝嘉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動,以肘移來去,若指腕一動,全身 之力就不能貫注筆端了;

一派是主張 運指 的,比如沈曾植、張裕釗、李瑞清,好象他們不轉指就寫不出碑的各種 稜角。

關於中鋒和側鋒, 歷來也是吵架的重點

沈尹默說要筆筆中鋒, 周汝昌卻說除非寫篆書, 否則只要切起就是側鋒了, 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鋒。

有的人說側鋒就是偏鋒, 也有人說是側鋒 也可以納入中鋒的範疇。

筆法的不同,呈現的藝術形態也是不同的

從古到今,運筆方式方法都是有跡可循的,無外乎那麼幾種,基本屬於固定的技術,但是為什麼相同的筆法能夠衍生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呢?這個就肯定跟個人的控筆感與個人對書法的理解不同吧。

書風代表一個人的性格傾向是有一定道理的。

書法首要為筆法, 歷代書法家都對筆法十分重視。筆法是書法學習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是評判書法水平高下及風格雅俗的重要依據。

元代大書家趙孟頫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然結字亦需用功,蓋字因時而異,用筆千古不易。”

筆法的不同,呈現的藝術形態也是不同的

掌握古人留給我們的筆法要領,去運筆書寫運用筆法的時候,不見得就是緊隨法度的,這個法度是在大腦中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傳遞到手指,由手指輸出的時候是有一定的誤差的,那麼恰好就是這種誤差,造就了書法的自然。

因為法度標準是固有,而手工書寫才是根據法度的自由表達。

所以說 “筆法” ,指用筆中具有規律性、原則性的要領和法度,這種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貫通適用於多種書體之中。內在聯絡比較緊密。

有的時候你把筆法想得過於神秘,那麼它在你心裡不可逾越的成分就會增加。也會固化你的思維,並且導致出不來,最後困死。

如何把握這個尺度,就是個人領悟了,就如張旭傳授顏真卿筆法時說的,書法要靠個人領悟。這才是最關鍵的。

TAG: 筆法書法法度側鋒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