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設計: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四川省成都市,2002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郫縣,主體位於河灘和竹林間最大的一塊空地上。路徑串聯起各區域,沿途逐漸架起,臨空穿越慈竹林並引向蓮池上的入口。博物館採用展廳環繞中庭的佈局,利用建築體塊之間的間隙組織光線、展品和風景。

針對當地低下的施工技術以及事後改動隨意性極大的情況,建築師採用“框架結構、清水混凝土與頁岩磚組合牆”這一特殊的工藝,以組合牆內層的磚作為內模,以保證混凝土澆築的垂直度,同時成為“軟襯”,以應付事後的開槽改動等。整個主體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採用凸凹窄條模板,一是為了形成明確的肌理,增加外牆的質感和可讀性;同時,粗獷而較細小的分格可以掩飾由於澆築工藝生疏而可能帶來的瑕疵。建築師希望找到一種方法,它既在當地是現實可行、自然恰當的,又能夠真實地接近當代的建築美學理想。[1]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寧波博物館

設計:業餘建築工作室

浙江省寧波市,2008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業餘建築工作室

寧波博物館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佔地60畝,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的內外由竹條模板混凝土和二十種以上回收舊磚瓦混合砌築的牆體包裹,如一種在人工和天然之間有生命的宏大儉淡的物,作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達的。在建築開裂的上部,隱藏著一片開闊的平臺,透過四個形狀不同的裂口,願望著城市和遠方的稻田與山脈。[2]

該設計“不是對於傳統建築的模仿,而是源於材料本身,從而得到一種全新的建築意向。”例如,使用竹模板澆築的混凝土牆面,為生硬的混凝土注入了自然的意向和感受。

據稱,博物館的用材都是來源於當地拆遷的“廢料”,而這正是王澍設計博物館的初衷,正如他所言:“博物館就是關乎過去、關乎時間的載體。”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圖片來源:寧波博物館官網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寧波當地瓦爿牆做法 業餘建築工作室

泰山桃花峪遊客中心

設計: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山東省泰安市,2010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張廣源

泰山桃花峪遊客中心位於通往泰山的道路旁,南側是由彩石溪匯流而成的水庫。設計用長長的坡道將上下山的遊客流線以立體的方式組織起來,互不干擾但能進行視線交流,並將湖水引入建築內部。建築形態充分呼應地貌特點,如彩石溪的石頭一般稜角分明,混凝土更模擬了石頭的肌理。當人們在“石頭”間行走時,可以看到泰山雄偉的景象,建築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3]

傾斜的形體,清水混凝土外露,都給施工帶來挑戰。施工中出現了很多缺陷,但是在設計時也早有預案,在澆注完成後用人工剁斧的辦法修整缺陷,而剁斧產生了粗糙肌理表面與澆注完好的光潔表面形成對比,產生了有趣的效果。

建築師根據現場落架後拍下來的照片顯示需修整的位置,在電腦上調整出隨機的雲紋圖案,再將修改後的立面圖發給施工隊,在現場分格放線,手工剁鑿,一幅幅巨大的混凝土壁畫很快便躍然而出,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它隨光線和視角而變化,這種變化使圖紋效果更加自然。這種處理方法也來自泰山石的啟發,成為地域性特徵的隱喻。[4]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張廣源

橋館

設計:非常建築

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2012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曹揚

橋館是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館聚落規劃建設的博物館之一,同時也將作為聚落中的一座橋來使用。橋被看作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是街道的延續,而博物館既是橋的組成元素又是兩岸城市肌理的聯絡。因此在策略上,博物館-橋是兩個獨立建築物的相加,又構成一個整體,同時具有穩重的博物館和拱起的薄拱橋兩種品質。

在設計過程中建築師不斷反思古典主義的原則。比如,博物館盒子沒有典型古典主義建築所具備的基座,而是支撐在傾斜的柱子上。更為明顯的是,混凝土表面的粗糙肌理顛覆了古典主義的優雅感。整個混凝土結構由於當時的技術不甚熟練,造就了一種粗礪質感。橋館以其“粗野古典主義”特色和富有歷史滄桑感的外觀引導參觀者們追問歷史的意義。建築師認為,對於混凝土材料本身,高精細手法並非表現混凝土質感的唯一途徑,採取別的形式也能傳達混凝土的美。[5]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曹揚

海邊圖書館

設計:直向建築事務所

河北省秦皇島市,2015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夏至

圖書館位於沿中國渤海灣海岸線上的一個度假社群。設計理念在於探索空間的界限,身體的活動,光氛圍的變化,空氣的流通以及海洋的景緻之間的共存關係。圖書館東側面朝大海,在春、夏、秋三季服務於社群居民,同時免費向社會開放。

設計是從剖面開始的。圖書館由一個主要的閱讀空間、一個冥想空間、一個活動室和一個小的水吧休息空間構成。建築師依據空間功能需求的不同,來設定空間和海的具體關係,定義光和風進入空間的方式。其中,閱覽空間內部做成“看臺”的形式,使讀者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大海。

在建造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木紋混凝土的澆築。木紋的想法源自風留在沙子上的印記、腳印、車轍……一種隱隱的時間凝固的詩意。建築師希望在圖書館的材料上留下建造過程中的痕跡。木紋的質感也使原本堅硬的混凝土有了一些溫暖。[6]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蘇聖亮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夏至

設計: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

浙江省台州市,2015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田方方

台州當代美術館,位於台州具有獨特歷史底蘊的沙門糧庫文創區內。美術館試圖以現澆混凝土的粗礪與平行筒拱空間的細膩營造嶄新美術感的空間氛圍,筒拱的結構非常好地結合了展廳的燈光設計,並且在空間上溝通著建築的內外。

許多澆築的錯誤或者並不精確的甚至是極其粗放的施工,在建造的過程中產生,這樣的時刻只有建築師自己才能看到。因為專案資金的原因,這一刻保持了很久,所以也被更多的人看到。

結果即便在這樣的仍然算是工地的建築裡,還沒有成為美術館的美術館舉辦了兩次藝術展以及一次熱鬧的聖誕派對。即將新婚的情侶看中這樣的地方,逃課的學生在這裡遊蕩。這廢墟般的空間所賦予的人的身體的自由,使這其中的任何物體已然成為藝術的一部分。[7]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田方方

木心美術館

設計:美國OLI建築設計事務所

浙江省嘉興市烏鎮,2015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沈忠海

木心美術館坐落於木心的故鄉烏鎮。透過一座橋,將人引入幾個高低錯落的混凝土盒子,建築、橋、草、水構成了一幅木心的水墨畫,這就是江南水鄉中的木心的世界。

建築採用了木紋清水混凝土。混凝土是一個非常古老、真實的材料,無需裝飾,澆築即成。它堅硬,牢固,又不乏柔度和細膩。建築師覺得這也是木心的品質,是一種適合木心美術館的材料。建築採用淺色木紋凹凸清水混凝土,試驗過許多不同的配比,最終採用普通水泥,加入鈦白粉等調色料,經過多次樣板牆的試驗,才達到最終滿意的顏色效果。遠觀,它有渾然一體的粗曠感;近看,它有細膩的木紋紋理。[8]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沈忠海

設計:李興鋼建築工作室

天津市,2015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張廣源

體育館位於校前區北側,建築主體包含室內體育活動中心和游泳館兩大部分,以一條跨街的大型緩拱形廊橋將兩者的公共空間串通為一個整體,並形成一個環抱的入口廣場,溝通建築東西和南北。

運動場地空間的屋頂和外牆,使用了一系列直紋曲面、筒拱及錐形曲面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元,帶來大跨度空間和高側窗採光,在內明露木模混凝土築造肌理,在外形成沉靜而多變的建築輪廓,達到建築結構、空間與形式的統一。

建築外部材料主要採用清水混凝土飾面,結合具有天津大學老校區建築特色的深棕紅色頁岩磚拼貼飾面;室內還採用了具有吸音功能的本色木絲板材牆面,以增加空間的溫暖感和舒適性。相比於透過表觀處理而獲得的誇張、恣意的建築形象,本設計中裸露的結構產生的建構之美,以及由此帶來的沉靜、樸素和富有韻律的空間,呈現出一種更加恆久的特徵和詩意。[9]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孫海霆

阿那亞啟行青少年營地

設計:清華建築設計院簡盟工作室

河北省秦皇島市,2017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佈雷

阿那亞啟行營地位於阿那亞社群中部的帶狀沙丘上。一條連續螺旋坡道起始於沙丘一側,環繞建築的兩個庭院上升,逐漸達到最高點後重新落回到沙丘的另一側。坡道頂部可遠眺大海並鳥瞰阿那亞全景,而在其之下則是一個平坦的兒童遊戲空間。在結束部分,坡道迅速地下降,與地面上的兒童遊戲場地相連線。當沒有冬夏令營時,坡道向當地居民開放。

建築使用了兩種主要材料:混凝土和木。其中混凝土用於所有的教學和公共活動部分,木用於宿舍部分。

混凝土的選擇是在設計的早期就確定的。當一筆畫的大坡道成為建築的主要定義者後,混凝土就成了唯一可行的選擇。雖沒有引數化加工或BIM之類先進的技術,但施工人員在以往建築的施工中,練就了一套成熟的素混凝土工法。對於大坡道的連續變化曲面,模板工不厭其煩地手工切割和支護,加上攪拌工嚴格均勻的振搗,使混凝土部分的施工效果超出了預期。誠然,這種手工為主的施工難比機械預製的精確與光滑,但其樸素與誠懇卻是這一建築最需要的性格。[10]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佈雷

龍門文化中心

設計:西線工作室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2017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謝勁松

位於貴州省黔南的龍門文化中心是三都縣的門戶,是水族的象徵。設計遵循了“山”這個字的形狀,以致敬水族的語言。

青銅常用於水族祭壇上,受此啟發,建築師使用穿孔青銅鋼板來造頂。這種模式使得板材更輕,與重型混凝土結構形成鮮明對比。透過陽光,一旦進入室內就會創造出一種戲劇效果。混凝土在松木模板內澆注,十分結實。松木是三都地區最常見的材料之一,在這裡,當代的混凝土結構與當地的傳統木結構相呼應。

龍門文化中心的標誌性和獨特的形態,向當地文化和傳統建築致敬。透過獨特的材料和建築形態以及重建一個神聖空間來喚起水族文化記憶,將參觀者帶入到一段神奇的旅程中。[11]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混凝土建築,當代中國的“粗野主義”

△ 謝勁松

▍圖文編輯:百色民宿部落

TAG: 混凝土建築設計空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