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寧蒗縣拉伯鄉樹枝阮柯東巴“大祭風”木牌畫譜整理研究

【摘要】

木牌畫譜是東巴為了記錄東巴祭祀儀式中木牌畫內容的一種繪畫形式,東巴稱其為“冬模”,相當於圖譜,由於歷史、社會原因,東巴畫譜在民間已經極少了。拉伯鄉居住著納西族的一個支系,稱為“阮柯”,歷史上是東巴活動較為活躍的地區。在數次到寧蒗縣拉伯鄉三江口、樹枝、油米村等地進行東巴文化藝術考察過程中,有幸找到一套較完整的樹枝阮柯東巴“大祭風”木牌畫譜。本文透過對該地“大祭風”儀式木牌畫譜整理、研究,進一步瞭解認識此畫譜的形式、內容、繪畫造型特點、傳承模式等,為深入研究納西族東巴畫譜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

阮柯東巴 大祭風 木牌畫譜 整理研究

麗江市寧蒗縣拉伯鄉地處雲南省最北端的江邊乾熱河谷地帶,北與四川省木裡縣依吉鄉和迪慶州中甸縣洛吉鄉接壤,西與玉龍縣奉科鄉隔江相望,南與該縣的翠玉鄉相鄰,東與該縣的永寧鄉相鄰。

根據原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三工作組雲南納西語調查組的結論,納西語劃分為東、西兩個方言區:東部方言區在金沙江以東,以雲南寧蒗縣永寧壩為代表,包括四川省鹽源、木裡、鹽邊等地;西部方言區在金沙江以西,以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麗江壩為代表,包括麗江、中甸、維西、永勝等地。

麗江寧蒗縣拉伯鄉樹枝阮柯東巴“大祭風”木牌畫譜整理研究

樹枝村

樹枝村屬寧蒗縣拉伯鄉,位於無量河邊,與茨瓦村、油米村為鄰,這些地方居住著納西族一個重要的支系,史稱阮柯人。

樹枝東巴操東部“阮柯”方言,因居住區域較為偏遠,長期以來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極少,該地民眾大多信奉東巴教,故各種東巴教儀式活動較為頻繁。其東巴經典按其“阮柯”方言抄寫誦讀,經典的書寫用字和誦讀與西部方言區的東巴教經典有所區別。東部方言區就東巴文字、儀式規程、繪畫、舞蹈、面偶等方面較西部方言區相比而言,在發展使用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筆者在2013年至2018年對該地進行四次的東巴文化儀式田野調查,參與了當地祭祖、祭勝利神、祭山神、小祭風、退口舌、喪葬、禳鬼等東巴儀式及各種民俗活動,在文化考察過程中,收集到此套“大祭風”木牌畫譜。

樹枝村東巴石波布(1935—2009)是該地著名的東巴,屬東巴世家,在經書誦讀、書寫、繪畫、舞蹈、儀式規程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在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期,為避免查抄,他將其家傳東巴經書、法器等藏匿於山洞之中,免糟塗炭,其家收藏的老經書多達160多本,屬阮柯東巴經書中最多者。

麗江寧蒗縣拉伯鄉樹枝阮柯東巴“大祭風”木牌畫譜整理研究

東巴石波布

“大祭風”是東巴教重要的儀式之一,“大祭風”納西語叫做“her la l k ”,這裡的“her ”納西語意為“風”,指風鬼。“la l ”的納西語是“浩大”的意思,是指一種聲勢或場面。“k ”則是放,意為“施放”。

大祭風儀式經書《楚務尤務》

在納西族東巴教典籍《大祭風·超度吊死和殉情的男女給他們雙雙獻牲》中有這樣的描述:

“父母養育子女,本是要讓他們盡孝的,兒女卻早早地先父母離開了人世,這本來是不該發生的,卻發生了。青年男女們離開人群丟失了,就應該去尋找,死了應該做超度儀式,作為家人,即使他們做了楚鬼、尤鬼,也應該接在鬼群之後,送到鬼地去。如果人死後不經過超度,死後之人餓了吃不上飯,渴了喝不上水,冷了沒有衣服可穿,還會來到家人之中索衣、索食,給家人帶來疾病和災禍。”

東巴為了超度因殉情而死之亡魂,需要開展規模較大的儀式,在儀式中設定神壇、鬼寨,供品,製作大量繪有各種神鬼、獻給神鬼犧牲的動物、寶物形象的木牌畫,應用於儀式過程中。木牌畫作為東巴教神鬼的擬像物,待祭祀完畢後,神牌畫被帶回插於大門或放置於屋內神龕之上,鬼牌則丟棄於荒郊野外,或焚燒、挖坑掩埋,東巴為了更好地記憶、傳承儀式中所應用的木牌畫及授徒需要,創制了東巴畫譜這一繪畫形式。

此套“大祭風”木牌畫譜由東巴石波布所畫,其子石寶壽東巴(石波布之子,家傳東巴,有徒弟兩人)儲存收藏,整套畫譜共20幅,畫幅長、寬不等,畫於牛皮紙上,直立形式,分段描繪。

TAG: 東巴畫譜祭風儀式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