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非遺文化

一個國家最寶貴的東西在於文化。今天就來看看我們大河南的“非遺”文化和那些即將消失的民間傳統文化,聽聽這些文化背後的傳承人、手藝人、門徒的故事,或許能喚起你我的共鳴。

朱仙鎮木板年畫

河南的非遺文化

藝術名片

: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於北宋都城東京(開封)所開創的木版門神畫,主要分佈於開封城南的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的民間年畫在歷史上為繁榮我國的民族文化起到過重要作用。2006年5月,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河南傳統美術的傑出代表,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的非遺文化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在心口相傳中得以繼承

人物故事

:明清年間,朱仙鎮達到繁盛頂峰。每年九月九年畫會,大半個中國的客商都會從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福建、寧夏等,彙集到這裡,買走全國三分之二的年畫。

“從我爺爺的爺爺開始,我們家就靠這門手藝在鎮上安家了。”在朱仙鎮木版年畫老字號天成老店鋪裡,掌櫃尹國法從手上的刻刀開始,談起了年畫的那些事兒。朱仙鎮木版年畫始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200多年前,尹國法的高祖在道光年間在學藝入行,彼時正是年畫手藝人的黃金時代。

河南的非遺文化

精湛的木刻技法才能讓年畫展現的淋漓盡致

“總共170個字,我一天最多能刻30個。這個版每年都要重新刻,一個手藝人一輩子刻不全一個甲子。”尹國法說,手藝人越老技藝越精湛,然而眼力、體力也慢慢變弱,開始力不從心。黑白畫印好後,只算是完成了第一步。朱仙鎮的木版年畫最大的特色,在上色的環節。與別處筆描不同,這裡一個顏色一個版。工匠們一次要套千八百張,每套一種顏色都需要晾曬乾,掛在門口的木架子上;有些版有八個色,套色至少要花上十幾天,碰上天氣不好需要的時間就更長。

河南的非遺文化

刻刀是手藝人的飯碗

先印黑,再託黃,之後是綠……朱仙鎮年畫的顏料來源於方圓二三十里的四五十種植物,每一種顏色都有主色、提色、配色,而這顏料的配方,全靠口傳心記,代代傳承。

河南的非遺文化

為年畫套色需要多年的經驗才能提高成功率

在尹家,調色的技術只“世襲”不外傳,且傳男不傳女。尹國法作為家中獨子,謹記著祖宗遺訓,“不能見文,不能寫,必須背會記到心裡,喝多了都不能對外人講”。

“印畫的基本功得八個月到一年,而刻版需要三到四年。現在的人能有更好的謀生手段,誰還學這個。”尹國法說。讓他憂慮的是,如果7歲的兒子過幾年不願意學,尹家的調色法就得傳給女兒,“女兒也不願意呢?就只能教徒弟了,總不能失傳啊。”

河南的非遺文化

傳承發展

:朱仙鎮鎮政府加大了對人才的培養和對老藝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截至2010年,朱仙鎮從事木版年畫印刷的有70多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一級民間藝術家”1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員5人,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5人,工藝美術家有6人,省民協會員25人,木版年畫自然保護村4個。

羅山皮影戲

河南的非遺文化

藝術名片

:羅山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具有獨特魅力的漢族民間藝術。據記載,從明嘉靖年間開始,皮影在信陽市的羅山縣繁衍生長,經過四五百年的發展,羅山縣皮影藝術已經成熟。2008年6月,羅山皮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的非遺文化

羅山皮影的唱腔獨特,不侷限於某種戲曲音樂

人物故事

:從鄭州乘高鐵到信陽,坐一個小時的大巴到羅山,再從羅山縣城乘車一小時,耗時四個多小時,我們來到秦家所在的潘新鎮陡山村。當見到皮影藝術大家陳光輝時,他們正要開唱下午的連臺戲。這是陳光輝最忙碌的時候——每年的七八月份,十里八鄉的學子們就要紛紛還願了,結婚、生子、金榜題名,逢喜事擺一場皮影戲慶祝是羅山人久已有之的習俗。

“江淮皮影出羅山”。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皮影戲在全國有河南、山西、陝西、唐山四大流派,而河南皮影戲則以羅山皮影戲為代表,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河南的非遺文化

羅山皮影戲的泰斗人物展示他親手做的皮影

陳光輝拜的是林芝梅大師,是羅山皮影五大流派“林派”的創始人,其人不僅藝高,且對皮影一腔熱情——為了唱皮影戲,義無反顧辭去鄉鎮機關的公職,跑到新縣深山老林裡帶一幫徒弟。

豫劇的粗獷,楚劇的婉約,黃梅戲的清麗……在豫風楚韻的浸潤中,羅山音樂唱腔博採眾家之長,深得當地百姓的喜愛。

河南的非遺文化

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色彩豐富

帝王將相、市井平民、神話故事、凡俗生活……羅山皮影戲涵蓋範圍廣泛,但指令碼可有可無,全靠藝人即興發揮唱和,加上全部用方言演繹,很多年輕人和外地人聽了卻直搖頭,使得這門藝術推廣起來很困難。

用光影在方寸之間演盡世間百態,皮影在幕布前擁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而退出了幕布的影人兒,雖然靜靜的躺在木箱子裡,卻也因浸透著工匠的心血,似具靈動的生命力。

河南的非遺文化

年過八旬的老藝人,依然能製作和演唱皮影

皮影是融合了文學、音樂、手工藝、民俗的綜合藝術。單就皮影的製作來講,就需要影人工匠熟練掌握民間繪畫、剪紙、雕刻、彩繪、油漆、扎制等手工藝技法。

“從選牛皮、泡牛皮,到最後著色連綴,最快也得三天時間。”今年67歲的黃崇信從八九歲時就開始學畫臉譜,而今已是遠近聞名的皮影製作大師。他說,整個製作過程需要數十道繁細工序,“冬天天氣冷時,一件影人做成需要1個月的時間。”如今,已經成為業內大家的黃崇信,吸引了湖北、安徽等地的皮影愛好者前來學藝。其中一位湖北宣化的徒弟,和他同年,前幾年專門跑來學做皮影。

河南的非遺文化

如今的羅山皮影已經拓展新的發展模式

傳承發展

:可喜的是,在兩年前開始嘗試的藝術品開發上,羅山人看到了皮影的希望。比起電腦雕刻,很多人都心甘情願為工匠手工打磨出來的物件兒買單。

蛋雕

河南的非遺文化

藝術名片

:蛋雕是近年來逐漸興盛起來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蛋殼本身質地細膩,晶瑩如玉,透過在飛禽類蛋殼上繪畫與雕刻展示各種精美的圖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工藝價值、收藏價值。2008年,蛋雕被列入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的非遺文化

每次蛋雕創作都會花上幾十個小時

人物故事

:在不足五平方的“蛋雕工作室”裡,72歲的虎大爺以刀代筆,遊刃薄卵之上,刻畫著花鳥蟲魚、亭臺仕女,精心雕刻出一個個自己的“傳奇”。蛋雕是虎佔林家的家傳手藝,傳到他這兒已是第七代。

河南的非遺文化

蛋殼上每一筆雕刻都透露出精湛的技法

在明清時期,民間每每到婚娶、祝壽、添子的喜慶時刻,總會相互贈送紅雞蛋,稱為“彩蛋”,後來街頭巷尾常見民間手藝人在彩蛋上畫些花鳥魚蟲販賣。虎佔林從小跟父親學習蛋雕,熱愛繪畫,2004年從學校物理教師的崗位上退下了以後決定重拾舊好。

河南的非遺文化

浮雕,透雕在一個蛋殼上體現不同的表現手法

蛋殼要開花,靠的是手藝和韌勁兒。從《紅樓夢》到《水滸傳》,從連環畫版的《西遊記》到網上搜到的四大美女,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釵、百虎圖、……虎佔林對蛋雕的熱情常年不減。為了色澤均勻、大小薄厚適當的蛋殼,成箱的雞鴨鵝蛋被虎佔林搬進家,僅取出的蛋液每次都要裝一盆。

河南的非遺文化

鴕鳥蛋、鵝蛋、雞蛋,都是雕刻的物件

做蛋雕的蛋殼底部得平,去殼需要先畫線圈圈。但往往球面變形變太厲害,又沒有儀器,找圓心全憑經驗和眼力。“亭子、松樹、雲、剪紙一樣的人頭……鏤雕,浮雕,沒有一處敢隨隨便隨碰著,非要耐得下性子穩得住神才出得了活兒。”虎佔林說。目前,虎佔林的蛋雕已經入選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鄭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河南的非遺文化

精雕細刻

傳承發展

:幾年來,虎佔林教過的學生有幾百人。在他看來,傳授這門手藝不能給孩子在考學和就業上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卻是對人生有著長遠的助益。

惟妙惟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古老且獨具魅力的羅山皮影戲、遊刃於薄卵之上的蛋雕、還有刺繡工藝品香包、千古傳頌的虞城縣木蘭傳說等等,河南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既是我們寶貴的資源,也是沉重的責任。

致老家

愛文創工藝

想在有匠人的地方

學習傳承的技藝

老家工匠匠心之人

老家工匠

TAG: 皮影年畫羅山朱仙鎮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