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老祖宗的智慧,冬至有三忌:不吃餃子,不出門,第三個是啥

民間老祖宗的智慧,冬至有三忌:不吃餃子,不出門,第三個是啥

冬至是古人透過天文觀測總結出的經驗,他們認為“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至”,是陰陽交替的分界點,在冬至當天,白天和黑夜將各走極端,一個變得最短,一個變得最長,而在冬至之後白天開始逐漸變長,黑夜開始逐漸變短。在這麼特殊的日子裡,古人歷來就很講究,俗語中有這麼一個說法“冬至有三忌,不吃餃子,不出門”,還有一樣更是少有人知。那麼這些習俗都有什麼說法呢?

民間老祖宗的智慧,冬至有三忌:不吃餃子,不出門,第三個是啥

作為中國農曆中最為重要的節氣之一,已經從二十四節氣變成了非常濃重的節日,這是其他節氣遠不能及的。它的名稱在古代有很多說法,諸如“交冬”、“亞歲”、“冬節”等等,據說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經存在,當時的古人用土圭觀測太陽,冬至便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測定劃分,所以人們歷來就認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出來的便是冬至。雖然這一天是普天同慶,家家戶戶熱鬧一片,但作為傳統節日自然少不了傳統必備的各種忌諱。

民間老祖宗的智慧,冬至有三忌:不吃餃子,不出門,第三個是啥

一,忌諱不吃餃子

對於當下的我們而言,餃子是不分時候想吃就吃的,但在古代便沒有這麼幸福。只有在節日或者有值得慶祝的特殊情況下才會出現,對於當時的孩子而言,盼吃餃子跟盼過年沒什麼兩樣。雖然平時吃不到,但冬至的時候卻一定要吃。這一習俗幾乎傳遍了中國的每個村落,雖然南北雙方因為地理氣候環境的差異在習俗上各有風味,但餃子絕對是普遍的共識。其根源說法頗多,較為流傳的說法據說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利用“嬌耳湯”救濟百姓的恩德,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一樣。加上餃子的造型與包餡的吃法,是極為容易被人們所接納和傳播的。很多地方依舊流傳著冬至一定要吃餃子的俗語,如“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不咬冬,揚場無正風”等等,都體現了冬至的時候人們吃著熱騰騰餃子時的幸福模樣。

民間老祖宗的智慧,冬至有三忌:不吃餃子,不出門,第三個是啥

二,忌諱坐石

民間俗語中有這麼一個說法叫“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在傳統文化中這顯然與中醫治未病的文化密不可分。《黃帝內經·素問》中有一篇陰陽應象大論,它提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而“鐵石心腸”便是借石頭的冷與硬來形容人的無情,冬季的石頭無疑更為寒涼,而冬至是陰冷極甚陽氣極弱的時候。如果長期坐在冰冷的石頭上,必然寒涼上身蟄伏在體內,到了春天便出來作祟,古人稱之為溫病。所以《金匱真言論》中說“冬病在陰”,陰便是溼寒之氣,入體之後會打破體內陰陽二氣的平衡,到春季的時候各種毛病就會顯露出來。就如別人坐過的熱凳子往往等其涼了再坐,其原因也是因為人們意識到氣體也會傳染。所以冬至過後對石凳石椅要有所防範,偶爾坐一下自然是沒有問題的,但經常做的話務必要做好隔寒保暖的措施。

民間老祖宗的智慧,冬至有三忌:不吃餃子,不出門,第三個是啥

三,忌諱出門

對於這一點很多人可能不解,但如果設身處地就好理解了。這裡的出門是指出遠門,古代生活條件與現在有著天壤之別,其交通工具更是極為貴重,對於老百姓而言,馬與車是想都不敢想的。而冬至這天是隆重的節日,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在團聚熱鬧的日子裡出門就意味著要缺席,對到席的親人和自己都是一大遺憾。加上冬至開始晝短夜長,如果出遠門的話很可能不能在天黑之前回家,在既長又冷的夜晚趕路很容易凍壞身體,所以冬至這天就不要出遠門了,在家與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享受普天同慶的喜悅才是最正確的過節方式。

民間老祖宗的智慧,冬至有三忌:不吃餃子,不出門,第三個是啥

不過冬至雖然是傳統節日,但終究不是法定假日,所以很多人依舊要在冬至這天奔波勞碌。但是,冬至的“節味”卻早已在四周活躍了起來,所以雖然身在辦公室,但心裡早就有了一些喜慶。下班之後,一家老小,三五成群,或包餃子或下館子,冬至的夜晚必是歡聲笑語一片。

TAG: 冬至餃子吃餃子說法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