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一場紅紅火火的年的預演

常言道: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一定要關注的節氣。舊時民間習俗,冬至比年節還重要。每逢冬至,人們串親祭祖,街頭巷尾十分熱鬧。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中的一天,因人們對其相當重視,加之很多習俗堪比過年,因此,冬至往往被看作是年的預演。

冬至 一場紅紅火火的年的預演

冬至:太陽散步軌跡的轉折點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是太陽南行的極致。在這一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角最小,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冬至是太陽行動軌跡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太陽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除了是晝夜長短的分界線,冬至還是氣溫冷熱的一個分水嶺。冬至日雖然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但卻並不是氣溫最低的日子。恰恰相反,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為地表尚有“積熱”,真正的寒冬是在冬至之後。

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 一場紅紅火火的年的預演

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的特殊節氣

冬至,又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不僅具有重要的天文意義,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更承擔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會擇日拜神祭祖,這便有了各種定期的節日。拜神祭祖所用的豐盛的祭祀供品,逐漸演變成了節日的宴飲活動。民間也漸漸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節慶民俗。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對自然的崇拜,表達了一種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冬至祭祖、宴飲活動,相沿成習,遂成冬至風俗。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不少地區都有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的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寓意年年長高,盼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喝羊肉湯,他們認為羊肉是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則是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南北各有風韻。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後,看到每逢冬天就有很多百姓被凍傷,便用羊肉、一些驅寒的藥材以及麵皮,包成樣子像耳朵似的麵食,最後做成一種叫做“驅寒嬌耳湯”的藥膳,施捨給同鄉的百姓吃。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學著製作“驅寒嬌耳湯”,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同時,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冬至吃餃子,也是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

而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很多慶祝冬至的習俗都會延伸至除夕。冬至,彷彿是一場盛大的年的演練。

冬至為何大如年

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冬至一直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氣。

冬至 一場紅紅火火的年的預演

冬至不僅是用來計算寒天的重要依據、閏月的參照標準,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當作是冬季開始的標誌。

冬至大如年,也顯示出了人們對農耕的重視程度。

原創內容,侵權必究。

TAG: 冬至祭祖習俗節氣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