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方言之“妖婆子”

平涼方言之“妖婆子”

平涼方言之“妖婆子”

鄉諺俚語

平涼方言之“妖婆子”

半瓶子

說起後媽,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稱謂很多,如後媽、後母、繼母、後孃等。不過,在平涼坊間,後媽還有“後妖婆”“妖婆子”等稱呼。

“後妖婆”,也有寫成“後姚婆”。在隴東及平涼方言語境中,後妖婆特指那些虐待前房子女的後媽。“姚”是“妖”的諧音,指一個人言行不符。一般情況下,後妖婆會把前房子女說得一無是處,把自己說得非常慈祥。

“妖婆子”,也有寫成“姚婆子”。妖婆子和後妖婆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妖婆子既指後媽,也代指妖里妖氣的女人,鮮明特徵就是能說會道、猴手猴腳、故弄玄虛、裝腔作勢、挑撥是非。

隴東學院方言學者劉瑞明教授認為,“妖婆子”的“妖”是“謠”的諧音,指造謠生事。“婆”是“頗”的諧音,指程度深,不僅限於年紀大的女人或後媽。

所以,“妖婆子”的正確寫法應該是“謠頗子”。

在劉瑞明看來,漢字是表意文字,其意義與字形表裡相關,一定的字形表示著一定的意義,一定的意義透過一定的字形來表示。人們看到一個字詞,首先是透過它的字形來理解它的意義,如果記錄方言詞語所用的字與它的意義不一致,就使得這個詞語失去理據,變得無法理解,甚至會誤導讀者望文生義,對該詞語做出錯誤的解釋。以前,方言僅限於口頭交流,書寫不多,故而不存在爭議。如今,隨著網際網路在城鄉範圍內的普及,人們日常線上交流時,會大量使用方言詞語,因而對於方言字詞的正確書寫,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平涼方言形容某個人是“燒料子”,指那些喜歡炫耀、舉止輕浮、愛出風頭的人。“燒”是“熱”,“料”是“燎”的諧音,與“燒”同義復說,“子”是“資”的諧音。燒料子的正確寫法是“燒燎資”。燒燎資不光愛炫耀,而且不珍惜,鋪張浪費,比“敗家子”稍微好那麼一點點。

平涼人常說的“料片子”,與“燒料子”同義。“料”是“燎”的諧音,“片”是“諞”的諧音。正確寫法“燎諞子”。

“掃殿猴”與“燒料子”“料片子”同義。其出處無從考證。不過,在平涼民間流傳著一個關於掃殿猴的段子。相傳,黑蛋小時候問他爺:啥是掃殿猴?他爺想了一會說:掃殿猴應該是個官兒。黑蛋好奇:掃殿猴是多大個官兒?他爺說:估計跟縣長差不多一樣大的官兒。黑蛋又問:掃殿猴是幹啥的?他爺說:就是給皇上掃宮殿的官兒。黑蛋繼續追問:皇帝穿的是啥衣裳啥鞋?他爺說:皇帝穿的綾羅綢緞跟金子做的鞋。黑娃:金子鞋不硌腳嗎?他爺說:瓜娃,金子鞋裡頭墊著麥草哩,皇帝一走路麥草揚了,掃殿猴就跟著掃地……

這只是個逗人一樂的段子。半瓶子上述所闡釋的方言詞彙和人品有關,而平涼方言形容人品的詞語很多,如二百五、二桿子、半吊子、半掙子、半腦子、二妮子、二流子、二愣子、窩裡老、戳頭子、囊包客、敗家子、白眼窩、邪魔神、窮慫鬼、鄉棒、賤皮子、賊娃子、爛片子、舔溝子、掐球算、軲轆子、冒轆轤、人眉嘴眼、懵慫、獨活蟲、日鬼匠、白日鬼、裝洋蒜、青不光光等等。

“二百五”是平涼方言常用詞語之一。“二百五”的意思平涼人都理解,常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但為何是“二百五”,而不是一百五或三百五呢?

有學者認為,“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錢,俗稱“半吊子”。這個說法並不靠譜,實際上古代的一吊錢是一千文,半吊子應該是五百文。另據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整數,用紙包好,五百兩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與“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叫作“二百五”。

至於“半吊子”,很多人明白意思,卻不知道其出處來歷。追根溯源,這個詞語來源於古代的錢幣計量制度。古代最常見的貨幣是銅錢,而銅錢一般為圓形方孔。為了便於攜帶和計算,從漢代起,人們就已開始將銅錢用細繩串起來,這種穿銅錢的繩子在漢代時被稱“貫”,如《史記·平準書》中就曾說:“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貫”又成了貨幣計量單位,“一貫”相當於一千文(由於銅錢正面鑄有文字,故一枚銅錢又稱“一文”)。可能是由於錢串提起時往下垂吊的緣故,到了清代“一貫”又被稱“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為一吊的半數,不滿串、不成吊,也有不著調之意。所以,人們就用“半吊子”來比喻一些人或事物。

TAG: 平涼方言掃殿諧音他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