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中國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於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

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時期

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遠在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搬運、祭祀、娛神、儀式、求偶等活動中開始了他們的歌唱。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五百年間流行於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中國民歌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於想象,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並且把《詩經》的四言體民歌發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漢代到南北朝時期

到了漢魏六朝時期的民歌,大部分儲存在樂府裡,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木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

中國民歌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南北朝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這一時期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論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還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潑,都不是單一民族風格色彩。

唐代到清代

唐宋是中國封建時代文化興盛時期,尤其是盛唐時期,邊疆民族的歌舞藝術大量傳入中原,對於中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顯然內外文化交流對音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唐代的專業音樂有了很高的成就。

中國民歌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明清是封建社會的末期,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中、小城鎮市民階層興起,民歌特別興盛,其數量之多,人民性之強烈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時已有半職業藝人演唱民歌小曲。到清代晚年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反封建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成了近代民歌的時代特點。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民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筍般的大量湧現出來。由於有不少民族甚至尚無文字,民歌仍然是他們的主要藝術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著“詩、歌、舞”相結合的形式。

中國民歌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相比之下,漢族由於戲曲、說唱的迅猛發展,民歌演唱活動不如兄弟民族活躍,沿海不如內陸地區傳唱的民歌多,這也是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一個顯著特徵。

TAG: 民歌時期勞動中國民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