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13年完成散文三部曲,為什麼他說生活決定了作家的走向

筆耕13年完成散文三部曲,為什麼他說生活決定了作家的走向

“三幅字,三段情誼,三段崇敬。”筆耕13年,散文三部曲出齊,最後一卷《人悟》前不久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作家張錦江用遊歷中外的斑斕畫卷,抒寫人生萬般感悟。他談到,《人夢》《人界》《人悟》三卷書題出自三位崇敬的人之手,是珍貴情誼與緣份的呈現——三卷分別由散文家、小說家峻青,俄羅斯文學翻譯家、作家王智量教授,作家、“人民藝術家”王蒙題字。

《人悟》分五輯:悟人、悟文、悟古、悟世、悟空。“悟人”敘寫踏訪肖邦、莫扎特、塞萬提斯、莎翁、高迪等名人故居或紀念館時,透過近距離接觸而產生的新認知和震憾;“悟文”呈現了作者的閱讀地圖和文學批評成果,海明威和梅里美是他的摯愛,愛琴海和黃河能讓他產生跨地域的聯想,從而生髮出新鮮的創作靈感,把書讀活;“悟古”是在博洛尼亞古廊橋的穿梭、在瑞典古沉船上的逗留、在雅典衛城的矚目,遠古與現代的時空穿越互換著,催人深思;“悟世”中,阿爾卑斯山的廣闊無垠,童話新天鵝堡的夢幻唯美,藍色多瑙河的碧波盪漾等具有異域風情的景觀被細緻描摹;“悟空”以深刻的真實體驗為基礎,透著對人生的理性思考。

“創作實踐告訴我:生活決定了作家的走向。創作需要等待,哪怕是一個短散文也是如此。這種等待有時是幾年,有時是數十年。”張錦江以千字散文《這鳥》為例,寫的是一棵盆栽的無花果,後移種在園地裡,三年之後種了果,隨之,發生人與鳥爭食熟果的事。“這篇我等待了三年。還有《親近莎翁》等待了數十年——從大學到莎翁故鄉斯特拉福古鎮,從讀書到見到古居,從虛幻到真實,即使看到古居,還要等待去見到威尼斯水城的《威尼斯商人》場景,去丹麥的哈姆雷特堡瞭解《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的背景,這才等待到寫作的機遇。”他認為,每篇散文不是孤立的、就事論事的描繪、抒情、議事,而是匯聚了多年對人、事、物的人性判斷、探索、體悟。

筆耕13年完成散文三部曲,為什麼他說生活決定了作家的走向

張錦江多年活躍於上海文壇,1983年曾發表中篇小說《將軍離位之後》和長篇小說《海王》,後者獲著名教授賈植芳在《文匯報》撰文《征服者的悲哀》中評價《海王》“是一部讓人讀出點味道來的長篇小說”。此後他寫下一系列海洋題材小說中篇,如《海蛇》《海葬》《肝炎船》《第三代水兵》等;用十年完成理論專著《童話美學》以及兒童文學新論《兒童文學絮語》;主編主創新神話小說《新說山海經》系列八卷,計劃12卷120萬字,已完成十卷,預計明年全卷完成。

圖片來源:出版方

編輯:許暘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等待人悟莎翁散文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