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獨的“魔咒”無解

每個人讀完《百年孤獨》之後,不知道會不會想起拉丁美洲印第安部落反覆流傳的動物英雄潛水救大地的故事,從此開始了生命的新紀元。馬爾克斯在小說中注入了很多神話的形象。使得這本小說十分的神秘,也經典十足。

這也讓許多讀者讀不懂這一本《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獨的“魔咒”無解

如果你問問我百年孤獨這本書寫的是什麼?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或許只有親自翻閱,才能去感悟其中的奧妙,當你讀懂它時,就會像如獲珍寶一般。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

一:孃胎裡記事,睡夢中預知

1:“我“就是一個最大的謎題。

馬爾克斯的想象力時常讓我佩服,對於這個人物來說,沒有他也就沒有《百年孤獨》,許多人都說《百年孤獨》寫的十分魔幻,而對於作者本人而言,馬爾克斯就是一個最大的魔幻之迷。

馬爾克斯在他75歲的時候寫自傳時,書裡面寫到自己小時候的真實故事:當時和自己的妹妹在自家的花園裡玩耍,就聽到每天都會準時響起的火車鳴笛聲,但那天的鳴笛聲不知道為什麼會讓他感覺到:

幾個月前給他開了大黃湯劑,讓他嘔吐不止的,香蕉公司的醫生會來到家裡做客。

這樣的預感把他給嚇壞了,但是沒人相信他,除了他的妹妹,他開始滿屋子亂跑,和他的妹妹躲到了床底下,帶醫生吃完飯之後搭便車回去了,家人才在床底下找到他們。他的外婆感嘆道:

“跟這些孩子生活在一起,還要什麼電報呢?”

可能有人說這是人的第六感或者第七感,而像馬爾克斯除了這種強烈的直覺和預感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奇妙經歷。

在馬爾克斯讀大學的時候,在放學的路上乘坐了最後一班有軌電車回公寓,在車站上來了一位活生生的法翁。法翁是一種半人半羊的東西。法翁的出現讓他以為自己是出現了幻覺。

《百年孤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獨的“魔咒”無解

而當時車上寥寥無幾的乘客看見時卻無人驚訝,馬爾克斯看到了法翁的羊角和鬍鬚如山羊一般粗獷,經過他身邊還聞到了羊騷味。

而在有軌電車經過街上有墓地的地方,這一位半人半陽的法翁像一位慈父一般下了車,就消失在了公園的樹叢間。

這件事後馬克思就和同伴說起,自然還是有人不相信他,只是說他做了噩夢或者說他眼花了。馬爾克斯並不認為這是自己臆想而生的錯亂,法翁是真實存在,不管是真也好夢也罷,他也把這一次當做了一場奇妙的經歷。

如果換做普通人,看見了法翁,或許會嚇出病來,也或者是嚇得神魂顛倒,到處亂跑,這也不得不佩服馬克思當時的的表現。

2:現實魔幻主義

如果喜歡《百年孤獨》的讀者來說,肯定會知道馬爾克斯是南美洲哥倫比亞人,其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在地理位置和文化習俗上是靠近墨西哥瑪雅文明,百慕大三角。這種現實魔幻主義其實是拉丁美洲人的靈性智慧,並不能用現代西方理性科學的思維去截然判斷對和錯。

畢竟現實魔幻主義在我們生活和歷史潮流之中,的確帶給了我們許多未知的想象和驚喜。而不知大家知不知道馬爾克斯在一開始創作時,並沒有想注入許多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

直到在1950年7月27日的晚上發生了一件事情,使他找到了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就是超現實夢幻主義的雛形。

在那天晚上他認識的黑女人妓院老闆娘主持的一次很特別的聚會,這一次人生中的聚會對馬克思一生當中產生了很大的寫作影響。

《百年孤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獨的“魔咒”無解

當時老闆娘點了一鍋用4種肉熬製出的亂燉,旁邊的鳥聞到了香味,使得他非常的興奮,在火爐邊嗷嗷亂叫。

有一位瘋狂的客人,抓起了一隻鳥的脖子,直直接往亂燉鍋裡面扔,尿只來得及最後一次,發出了一聲哀嚎,便墜入了死亡的深淵。而這位客人想再抓起另外一隻時,老闆娘無比威嚴的從寶座上站了起來喊到

“媽的,給我住手,小心你的眼睛被鳥啄掉!”

或許就真的是這一句話,使得馬爾克斯不敢亂吃這一鍋亂燉,就在那天晚上他一氣呵成寫一篇文章為:妓院裡來了三位客人,他們的眼睛被鳥啄掉了,對此無人相信。也是這一篇文章讓馬爾克斯在他的瓶頸期中找到了這一種超現實魔幻主義創作的方法。

而《百年孤獨》則是這種方法的成熟佳作。

二:吃土的麗貝卡,吃的是孤獨的魔咒

1:我和麗貝卡是同盟

麗貝卡這個人物給讀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應該就是他的吃土怪癖,麗貝卡是在11歲的時候才來到了布恩迪亞的家中。居住的過了很長的時間才融入了這個家庭生活。

或者是因為他的性格怪癖,他總是說到家中最偏僻的角落,或者坐在搖椅上吮吸著自己的手指。

不管什麼樣的事情,都無法吸引他的注意力,除了那些鐘錶奏出的音樂,他每隔半個小時就會瞪著受驚的眼睛,四下尋找鐘的樂聲,她不喜歡吃飯,只喜歡吃院子裡的溼泥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牆皮。

對於這個人物的形象來說,在我小時候也存在有這樣的人物,隔壁家的小女孩,因為吃牆壁摳下的石灰和一些小泥土,導致肚子十分的圓滾,但性格卻沒有麗貝卡這麼怪癖,見人就笑,像個沒有心事的小孩。而在《百年孤獨》中,

麗貝卡的原型其實是真正生活在馬爾克斯家中的妹妹馬爾戈特。

他和馬爾克是一樣,很小的時候就來到了外公外婆家生活。十分的瘦弱,而且心門緊閉,不願與別人交談。彷彿來自另外一個世界。平日裡可以好幾天不吃不喝不哭不鬧,似乎只對終生感興趣,還偷偷的把飯菜往角落裡倒,直到後來家人發現他有吃土的怪癖,就想方設法幫他改掉這個習慣。

比如像在花園裡的石灰牆皮上抹上牛糞之類的,但馬爾戈特和小哥哥馬爾克斯結成了同盟,

大人們不讓吃土,哥哥卻幫他偷偷把風。

《百年孤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獨的“魔咒”無解

2:孤獨的魔咒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到底是什麼?小說中有許多直言孤獨的地方。麗貝卡到老的時候幽居暗室,幾十年化作乾屍。這或許是最直白的孤獨的方式,孤獨什麼的?

百年恐怕不夠,那是抗拒不來的,宿命從人類歷史的起點,直至終點,孤獨永遠都在。

三:生來孤獨,死去孤獨,孤獨是在基因裡的

1: 生與死

百年孤獨裡經常出現此人混跡於活人中,同時卻熱衷於描寫活人的死亡。領袖阿卡迪奧死的時候,馬爾克斯寫的場面極為動人,魔幻現實主義的筆鋒得到最燦爛的運用。

“不久木匠開始為他量身打造棺材,他們透過窗戶看見無數小黃花如細雨繽紛飄落,花雨在鎮上落了一整天,這寂靜的風暴覆蓋了屋頂,堵住了門房,令露宿的動物窒息而死……”

細膩綿密惆悵,充滿著神奇色彩與阿爾卡蒂奧激烈的一生,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印照 。

他的兒子阿卡迪奧死的時候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道血線從門下湧出,穿過客廳流到街上,

沿著起伏不平便便到徑直向前經臺階下行爬上路欄,要過土耳其人大街左拐右拐,90度直徑奔向布恩迪亞家…………”

這樣一個場面十分令人驚異荒誕,荒誕的和經歷的,不是阿卡迪奧死的時候,血流過的地方,而是馬爾克斯,他在城市用一種人類史前生物的氣息充滿了力量和龐大可以輕易破壞一切,疾病死亡也要讓人感受它的分量的如同空氣般或者像獨眼巨人一般存在的場面。

《百年孤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獨的“魔咒”無解

就如同生活在那個迴圈怪圈裡面的人們,名字是重複的,覆蓋著整個家族和每一個人。

2:逃不掉的迴圈魔咒

在印第安的古老傳說之中,我們可以得知這種反覆迴圈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印第安人的時間觀念,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當中把這種時間觀加在人物性格上。

這些生活在這個迴圈圈裡的怪人們,布恩迪亞第1代叫做何塞·阿卡迪奧和烏蘇拉,第2代是何塞·阿卡迪奧和兄弟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第3代是何塞·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布恩迪亞。

不僅僅是名字上的相同,在他們每一代人的行動和語言上,甚至連怪異的性格都是重複的。

伴隨他們的好像就是這個迴圈圈裡面的,永遠擺脫不掉的死迴圈,也擺脫不了由此引發的巨大孤獨。馬爾克斯把影碟安全的古老傳說和時間觀放在了小說人物性格之上,恐怕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在此之前你的愛人很早就生活在了美洲大陸,創造了瑪雅文化等古老的文明。

他們長期受到自然界季節性週期的變化影響,比如

星辰,四季,草木枯榮,鳥獸褪毛等

。他們的價值觀是建立在迴圈與停滯上面的,人的生死沒有明顯的界限,他們相信活的人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死亡的人的精神世界。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因此馬克思在小說人物當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這反覆不停的迴圈特色。布恩迪亞家族中流淌著是最野性的血液,原始的,

自私愚蠢機械而單調的靈魂是推動他們紛紛走向悲慘和孤獨結局的根本原因。

《百年孤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獨的“魔咒”無解

孤獨,是鑲嵌在這個家族骨髓深處的疤痕,是凝結在基因當中的,難以磨滅去古怪的性格,即便他們不斷的去努力突破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性格,但最終還是無法徹底擺脫孤獨的外衣。

結語:

唯有孤獨是永恆的。不管是麗貝卡,還是布恩迪亞家族,或者是作者本人馬爾克斯,孤獨這碗藥苦不苦,或許只有喝的人才知道,他們不斷反覆的迴圈著,其實人生好像也如此的,每個人生來都有自身的魔咒。

害怕身陷於泥澤之中,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反抗著各種魔咒,悖論的是生存卻離不開這種魔咒,但又渴望保持著高傲的姿態去面對它。

TAG: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孤獨麗貝卡法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