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書法到最後寫成一筆書,是情感所致還是炫技?

當前,隨著網路的發展和自媒體的發達,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或寫寫文章或發表於個人觀點。在書壇有一個現象,有為數不少的書法愛好者或所謂的專家,熱衷於對古代書法作品的技法分析,把字的筆畫細節分析的非常細緻,甚至都要用尺子測量角度了,如:如何入筆、入筆的角度等等,當然對書法入門者來講有一定的幫助。書法技法層面具有可操作的意義,但這類分析並沒有還原作者書寫時的狀態,因為作者不是為創作而書寫,如:顏真卿《祭侄稿》,蘇軾《寒食帖》作者在寫的時候是不會考慮這麼多的。如,那是一種“忘情”書寫,顏真卿親人被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是悲痛至極的心態。蘇軾寫寒食詩時是苦悶至極的心態,就如同紅樓夢裡所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時空穿梭回到盛唐、大宋,兩位作者會會啞然失笑,我當時寫這作品時哪裡還有心情想著怎麼寫,書畢已是淚滿襟。

米芾書法到最後寫成一筆書,是情感所致還是炫技?

顏真卿《祭侄稿區域性》

有句話說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學書法不能只看到外在特徵,要做到透過“特徵”分析 “技巧”,再感受藝術家“功夫”的深淺。書法藝術的欣賞,本質上也是如此,是一個由外而內的分析和還原。

由外行到內行有一個學習過程,尤其是書法,是一個長期積累,甚至是一生的事。

米芾書法到最後寫成一筆書,是情感所致還是炫技?

蘇軾《寒食帖》區域性

特徵,是表象。是藝術家塑造的意象;

技巧,是方法。是藝術家運用的靈活性方法;

功夫,是內涵。藝術家的核心能力,是一種自我表達駕馭能力。

一件書法作品,基本特徵是帶給人的視覺感受和感覺;技巧就要上升一個層面,是作品中體現出的用筆、結構、章法、墨法;功夫是作品中體現作者執筆、運筆能力,和線條的駕馭和整體把握能力,最深層次就是創作作品時的文化生態,作者的精神情感。

米芾書法到最後寫成一筆書,是情感所致還是炫技?

王羲之《蘭亭序》區域性

蘇軾的一句話“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有些特徵出現具偶然性,不能把偶然當做必然去研究,就如《蘭亭序》《祭侄稿》書法史上的經典,在臨摹學習時沒有必要也去塗抹,目的是臨習作者的筆畫、筆法,整體結構佈局等。

米芾書法到最後寫成一筆書,是情感所致還是炫技?

柳公權行書《蘭亭詩》區域性

技巧與功夫的認知

書法不是炫技。

一點一畫是為一個字的結體服務,同樣的筆畫在不同的字中的寫法也會不同,還得根據實際情況而應變,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要分清哪些是技巧哪些是功夫。詩詞歌賦文章等國學經典,即便是倒背如流,也不能算是國學家,只是記憶層面,沒有專著就不能算是國學家。

米芾書法到最後寫成一筆書,是情感所致還是炫技?

米芾 《臨沂使君帖》

米芾 《臨沂使君帖》,寫到後是情感所致還是炫技呢?只有米芾自己知道!

技巧、特色與功夫

技巧、特色與功夫是一個整體,互為影響。書法的特色反映書法家的創新能力,是以技巧和功夫為支撐的;再有技巧的藝術家,沒有功夫就走不長;如果書寫沒有特色,千篇一律就很難引起注意。書法學習最終是為了創作,臨摹的再好再像,不能最終走向實踐是徒勞。就像武術也要講功夫,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招式是套路,一招一式背後是功夫。功夫是要經過長期歷練得來的。

這就說到演員行當的老戲骨,演戲時對角色的把握,有的演員拼的是演技,老戲骨釋放的則是經驗,是生活,老戲骨能把握,會拿捏,會掌握火候。老戲骨也是歷經青年時代走過來的,“臺上十分鐘,天下十年功”,這裡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書法如此。

TAG: 功夫書法技巧老戲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