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有了“六書”,人們用文字代表語言的功能已經完備了。古人造字時可能沒有成型的“六書”理論,所謂的“六書”是後人總結出來的,但古人確實是依“六書”之法創造文字的,這是沒有爭議的。於是,人事愈繁,文字就愈多。

但文字的形體又是如何發展的呢?鄧散木《篆刻學》第五頁寫道: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篆刻學》第五頁)

於是由古文而大篆,由大篆而小篆,此為書契文字初期演變之三個階段。其後嬴秦之定八體,新莽之定六體,僅增其用,未變其體。

對,在文字的最初階段,是由古文到大篆,再由大篆到小篆,其實這就是篆書的演變過程,到小篆之後,從秦到漢,又有應用性字型,即所謂的“秦八體”、“新莽六體”。其詳情如下:

古文階段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裡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顯然,“古文“”是“大篆”以前文字之通稱。

《漢書· 藝文志》稱:“古文《尚書》者,出於孔子壁中。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以其出於孔子壁中,故稱“壁中書”,也被稱為“孔子古文”。

三國魏初時,傳習古文者,是邯鄲淳。到正始二年,立《三體石經》,其中保留有古文,《三體石經》裡的“三體”分別是古文、小篆、隸書。這時的古文已經失去了邯鄲淳的古文原貌,只保留了古文“蝌蚪文”的大致特徵。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三體石經》拓片區域性)

所謂的“蝌蚪文”,是因為古文在書寫時,沒有筆墨,以竹條點漆,往竹簡上書寫,竹子硬,漆油膩,筆畫不能順暢書寫,因此筆畫頭粗尾細,像蝌蚪之形,頭大尾小。

注意,鄧先生也提到甲骨文,但未細說,這是因為1899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時,鄧散木才剛2歲,後續的研究,則是在鄧散木1963年去世之後的事情了,如圖: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上圖可點選放大。鄧散木所處的時代,甲骨文研究並不充分,這是他的時代侷限,他不可能對甲骨文知之甚詳。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甲骨文)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那麼,古文應晚於甲骨文,早於大篆,在大篆裡還有古文的遺存。其字型特徵有早期刻劃文字的特徵,即鄧散木所說的“古中銳末”,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粗端細”,在古璽印裡,我們也經常見到這樣的筆畫特徵。

大篆階段

緊接著是大篆,依上面《說文解字敘》所說,籀文即大篆,而籀文起於周宣王,那麼,凡是宣王以後的鐘、鼎、彝器所載文字,應皆屬於籀文,也就是說,差不多金文裡的文字,大都屬於大篆。

比如一般情況下的金文,包括《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這些經典器物的銘文。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大盂鼎及銘文)

另外,王國維認為“戰國時,秦用篆文,六國用古文。”這也是有影響的一家之言。

當然,最經典的大篆是石鼓文,如圖: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石鼓文實物)

一般認為,石鼓文的字型在古文與秦篆之間,是標準的石刻“大篆”,如圖: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石鼓文)

為了便於記憶,我們可以模糊古文與大篆之間的界限,將秦小篆之前的篆書都叫做“大篆”,用下面這個表記憶: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篆書的大小篆之別)

那麼,剩下的就好說了,就是小篆了。

小篆階段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依《說文解字》的說法:

七國文字異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這是三篇全國文字統一字形的標準字帖,其中的文字就是小篆,如其來說,小篆來自大篆,“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所以,小篆要比大篆規整、平正、對稱,典雅氣息,撲面而來。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嶧山碑區域性》)

我們知道,秦雖然享國不久,只有15年,但是由於法令嚴謹,全國之內,文字很快在小篆的字形下統一了。全國範圍內的度量衡統一,也是在小篆詔版的不斷敦促之中實現的。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秦詔版上的小篆)

詔版上的相比《嶧山碑》《泰山碑》《琅琊臺刻石》等所刻的標準小篆要隨意的多。

顯然,不同材質和不同應用環境下的小篆就多樣化了,用途越來越廣,國家又用法令確定了八種標準書體,分別是: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

隸書先放一邊,因為它不是篆書。

大篆,前邊說過了,小篆是標準字型,是官方通行文字。蟲書是用來書寫幡信。就是我們說的鳥蟲書,字形像“永受嘉福”瓦當裡的字,如圖: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永受嘉福瓦當)

摹印,就是秦印上使用的小篆字型,因為印面方正,標準小篆字形修長,為了使它更適應方形印面,秦人將其方整化,這就是摹印篆。我們現在在秦印中見到的就是摹印篆,如圖: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秦印中的摹印篆)

署書,即強化加粗筆畫後的小篆,它主要用來題宮闕,就是寫招牌用的字,就跟現在的榜書一樣。

殳書,一般認為是兵器上記載的文字,或者是武官上朝時,在殳上和玉製刀具上書寫的文字,這時,殳的作用相當於文官的笏。

也就是說,秦書號稱八體,實際上,真正應用的篆書,無外乎大小二篆,並不玄乎,那個傳說中很神奇的虎符,實際上,上面用的文字,也屬於小篆。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秦陽陵虎符上的小篆)

按照《說文解字敘》所載,到了漢代,新莽改制,又規定有漢“六體書”,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篆、鳥蟲書。

古文就是上面說的孔子壁中書;奇字,就是古文中較為奇異的一類,實際上還是大篆;篆書,就是標準的小篆;左書,該寫作佐書,實際上就是秦隸書發展到了漢代,成為漢隸;繆篆,就是漢用印字,它比秦摹印篆更方正,更適合方方正正的印面,如圖:

細讀《篆刻學》:篆書的演變

(漢範昌私印裡的繆篆)

繆篆跟摹印篆是發展後與發展前的關係,雖有繼承性,但顯然有其差異性。既要認知它們的繼承性,又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所以,鄧先生的說法,並不準確。

當然,後面還有唐篆、明清篆書,但其實質還是秦小篆的變體。

對於初學者,對於要初級認知篆書,瞭解到新莽“六體書”,就可以暫時停下來了。再要深究,就真的進入專業領域了。

總結一下,實際上,學篆書發展史,粗線條的就是古文、大篆、小篆,再細化,就是在小篆裡再記住“秦八體”,“漢六體”,如是而已。

(【細讀篆刻學】之4,部分圖片引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小篆大篆古文文字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