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裡的鸚鵡,不僅被剪去羽毛關在籠子裡,還被詩人警告不要學舌

鸚鵡是一種十分可愛的鳥類。它羽毛的顏色絢麗多彩,鳴叫的聲音清脆悅耳,最主要的是在經過訓練後,它還能重複人類的語言。因為這些優點,鸚鵡獲得了世人的喜愛。但這種喜愛並沒有給鸚鵡帶來幸福,相反還是它們噩夢的開始。

因為喜愛,所以人們大量捕捉鸚鵡,把它們關進籠子,帶回自己的家裡。古代有不少詩人用詩詞描繪過鸚鵡的悲慘遭遇。例如杜甫在他的《翦羽》一詩中,就曾寫下“未有開籠日,空殘舊宿枝”的詩句。

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與鸚鵡有關的詩歌。

唐詩裡的鸚鵡,不僅被剪去羽毛關在籠子裡,還被詩人警告不要學舌

本詩的標題就叫《鸚鵡》,是晚唐時期的詩人羅隱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羅隱是一位命運多舛的才子,他早年因言語直率,文章中嘲諷的意味太重而屢試不第,後來又遭逢黃巢起義,在動亂中顛沛流離。晚年的他依附於吳越國的錢鏐,雖然衣食無憂,卻忍受著寄人籬下的痛苦。坎坷的經歷使羅隱在詩歌裡多用曲筆,藉助象徵意義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而這首《鸚鵡》也是如此,羅隱筆下鸚鵡的悲慘人生,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唐詩裡的鸚鵡,不僅被剪去羽毛關在籠子裡,還被詩人警告不要學舌

鸚鵡

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詩歌在開頭就描繪了一個悲慘的畫面,一隻可愛的鸚鵡被剪去了羽翼,關在一個小小的籠子裡。這不僅代表它暫時的囚徒身份,還表明它即使離開牢籠也無法再展翅高飛的悲慘命運。

詩人把“莫恨”二字放在句首,既是對鸚鵡的勸慰,為引出下文做好準備。也表達出此時鸚鵡的內心情感。本來是天高任鳥飛的自在生活,卻無緣無故地被人拘禁,失去了自由,又怎麼可能不恨呢?

唐詩裡的鸚鵡,不僅被剪去羽毛關在籠子裡,還被詩人警告不要學舌

第二句詩是對“莫恨”的迴應,“江南地暖隴西寒”。不要怨恨拘禁你的人,江南的環境可是比你的故鄉好多了。詩中的“隴西”指的就是現今甘肅省的東南部,因為位於隴山的西面,所以稱為隴西。據說此地盛產鸚鵡,被視為鸚鵡的故鄉。

在這句勸慰的話語中,詩人又點出了一個令人生恨的問題,即背井離鄉。無論隴西如何寒冷,那都是鸚鵡的故鄉。人類憑著自身的喜好,不僅把鸚鵡關進籠子裡,還把它帶到遠離家鄉的江南。

前兩句詩是對鸚鵡現狀的描寫,每個字的背後都隱藏著斑斑血淚,讓人不覺恨意滿腔。

唐詩裡的鸚鵡,不僅被剪去羽毛關在籠子裡,還被詩人警告不要學舌

接下來,詩人又抓住了鸚鵡善於學舌的特點,對它展開了諄諄告誡“勸君不用分明語”。你今後不要把話說得那麼清楚明白。

在第三句詩裡,詩人只是提出了要求,並沒有說明原因,為詩歌預留了一個小小的疑問,增加了本詩的閱讀性。而“不用分明語”的告誡很明顯就是這首詩的主題,也是詩人人生經驗的一個總結。

唐詩裡的鸚鵡,不僅被剪去羽毛關在籠子裡,還被詩人警告不要學舌

第四句詩是對上句詩的進一步說明,“語得分明出轉難”。把話說得太明白了,不僅難以說出口,有時還會帶來災難。

此句中的“難”字是一語雙關,既有為難,不方便的意思;又代表了“災難”。詩人藉助“難”這個多音字,結合自身的經歷,點明瞭在語言上的恣意妄為,經常會招惹來禍端,表現出人在矮簷下的無奈。

唐詩裡的鸚鵡,不僅被剪去羽毛關在籠子裡,還被詩人警告不要學舌

靜閱閒話

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首描寫鸚鵡悲慘命運的詠物詩。但實際上,本詩中的鸚鵡是詩人的化身。創作這首詩的時候,羅隱正寄居在江浙一帶,託庇於錢鏐。寄人籬下的悽楚和無法暢所欲言的痛苦,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從鸚鵡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才寫下這首泣血之作。

縱觀全詩,前兩句是對環境的描寫,直接寫出了寄人籬下者的悲哀。後兩句則針對禍從口出這個道理,在勸慰鸚鵡的同時,也對詩人本身起到了警示作用,從側面描繪出詩人當時如履薄冰的現狀,實在是一首可多得的佳作。

參考資料《全唐詩》

TAG: 鸚鵡詩人隴西羅隱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