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英房遺址出土石硯,竟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還藏有動人的故事

“筆墨紙硯”是我國獨有的文書工具,也被稱為“文房四寶”,是文人墨客的必需品。在清理後英房遺址時,文物專家們出土一方石硯,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它竟是一個寶貝,而石硯的背後還隱藏一個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

後英房遺址出土石硯,竟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還藏有動人的故事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2年,元大都考古隊在北京西城區後營房衚衕進行考古發掘,經過實地勘探,工作人員在北明城牆下發現一處遺址。經過商議後,工作員人決定對遺址進行發掘,在清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遺址佔地廣闊,雖然當地的農民因為種地,遺址被破壞的一部分,但整體的佈局還是非常清晰的。

後英房遺址出土石硯,竟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還藏有動人的故事

經過長期清理,考古工作人員出土很多珍貴物品,如龍泉窯的菊花葉洗、雙桃盤、高足杯等,透過對出土物品的研究,工作人員確定該遺址為元代遺址,但在眾多出土的物品中,有一個殘缺的硯臺卻成功獲得專家的關注。

後英房遺址出土石硯,竟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還藏有動人的故事

該硯臺長22。2釐米,寬17。5釐米,厚3。9釐米,硯前部有兩足,硯池向後傾斜,而硯臺的表面有明顯的磨痕,但這方硯臺剛被發現時,工作人員並沒有注意到它,因為它的顏色並不亮眼,沒有雕刻繁瑣的花紋,看上去極為普通,所以就直接裝入文物保護箱帶回研究所。

後英房遺址出土石硯,竟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還藏有動人的故事

在整理出土文物時,一位老專家卻說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因為硯臺的背面刻有銘文五行,雖然文字已殘缺有些看不清,但落款“元章”二字卻清晰可見,最關鍵的是,製作硯臺的紫金石產于山東區,我們要知道紫金石硯臺,在宋代以後就不多見了,結合以上兩個細節,基本可以斷定這方硯臺元代貴族的物品。

後英房遺址出土石硯,竟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還藏有動人的故事

緊接著,專家們翻閱老師相關資料,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方硯臺竟在米芾的《硯歷史》中提到過,名字就是“元章鳳字紫金石硯”,也就是說,這方硯臺被米芾用過,但為何米芾使用過的硯臺會出現在後英房遺址內呢?

如果我們想要揭開謎團,還得提到另外一位主人公,他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1011年,蘇軾從海南迴家,當時他向自己的好兄弟米芾借了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元章鳳字紫金石硯”,讓人感到有意思的是,蘇軾借完硯臺後竟不想歸還,還想讓這件東西成為自己的陪葬品,但萬萬沒想到,米芾卻有討要的妙招。

後英房遺址出土石硯,竟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還藏有動人的故事

蘇軾去世後,米芾不遠萬里前去,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送自己的好兄弟一程,二是將自家的硯臺帶回來,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米芾將硯臺帶回後,他竟將整件事情的經過全部寫下來,被稱為是《紫金研帖》,而這件字帖子被收藏在臺灣省故宮博物館。

我們可以看到,《紫金研帖》上寫:“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後英房遺址出土石硯,竟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還藏有動人的故事

後英房遺址出土的“元章鳳字紫金石硯”是寶貝,米芾寫的《紫金研帖》也是寶貝,最珍貴的是,這兩件珍貴的文物竟能互動起來,共同記錄一件歷史趣事,是非常難得的關聯性的文物。

我們都聽一句話“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在當代社會,想要討回借出去的物品或者錢財是很困難的,因為有些人太注重面子,無法張開嘴,但米芾卻給我們做出好的榜樣,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直接大大方方地討要就可以了。

TAG: 硯臺米芾遺址金石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