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克雙鼎”即將在上博、國博重聚

6月10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在京共同舉辦建黨百年館際合作新聞釋出會。兩館將共同促成大盂(yú)鼎、大克鼎先後在上博、國博聯袂展出。大盂鼎、大克鼎系兩館的館藏重器。

“盂克雙鼎”即將在上博、國博重聚

1951年,潘達於女士將珍藏的大盂鼎、大克鼎無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1959年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大盂鼎應徵北上,從此雙鼎分鎮京滬。

據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瞭解,“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將於6月18日開幕,預計展期1個月。屆時大盂鼎、大克鼎將率先在上博重聚。

大盂鼎

鑄造於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是迄今所見西周時期銘文較多、體型最大的青銅器之一,也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厚重雄偉,磅礴大氣,為國家一級文物。大盂鼎通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器腹內壁鑄有銘文19行291字,記錄了周康王在宗周對盂的一次冊命。多數研究認為,大盂鼎於道光初年在陝西出土,為晚清鑑藏家潘祖蔭收藏。

大克鼎

鑄造於公元前10世紀末的西周時期。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重201。5千克。鼎腹內壁鑄銘文290字,銘文記載了作器者為“克”,他是管理周王飲食的官員。銘文內容分為兩段,一是克對其祖師華父的稱頌,二是詳細記載了周王冊命克的儀式以及賞賜的內容。大克鼎於清光緒年間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同出者尚有小鼎7件、鎛、鍾、盨等,皆為克所作之器,因此稱大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大克鼎出土後不久即為潘祖蔭所得,潘祖蔭去世後,由其弟潘祖年運回蘇州老家收藏。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崔毅飛

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魏彤

編輯/張鵬

TAG: 大克鼎大盂鼎銘文潘祖蔭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