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榮耀人物誌番外篇】《馬可波羅遊記》中沒寫到的中國元素

上一期,我們聊了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輩遊歷中亞和中國的故事。

他寫的那本遊記,實際上更像是一個百科全書,書中並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他所經之地,所見所聞,而是對他回憶中的事物有分門別類的介紹。

因此,就有些學者懷疑“馬可”並未到過中國,只是在中亞透過波斯人的口述,道聽途說地對中國有一些瞭解。書呢,也就是算一個新的轉述。

你馬可來中國生活了那麼多年,卻沒有記錄這些東西,證明你是個騙子,你根本沒來過中國。

這就是懷疑派的基本邏輯。

那麼,我們來看看馬可漏記的中國元素,主要有哪些:

一、印刷術

馬可提到了中國的紙幣,但是並未提及印刷術,他講到杭州的風俗時,提到辦喪事時,逝者親屬用紙製人、馬、奴婢的紙人和紙錢等焚燒以殉,但卻並未說明這些是印刷品。馬可所經城市中,福建是印書中心,杭州有書商聚集的橘園亭等 , 馬可均未述及。

《遊記》中馬可波羅曾多次提及紙幣,紙幣是印刷品,因此他對此並不陌生。但他的商人眼光,習慣於注意商品情況,例如珍貴產品及其貨幣價值等。對印刷品的文化價值和科技價值大概並不敏感。當時歐洲還沒有印刷術和印刷品,他還不知道印刷術這一概念呢,所以並未專門述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者榮耀人物誌番外篇】《馬可波羅遊記》中沒寫到的中國元素

二、漢字

馬可波羅的遊記並未提及漢字,有些學者覺得如果他真的在中國生活了十七年,在這個發明了紙張,又對文字有如此崇敬心理的國度裡,竟對這種文字的書寫(書法)和意義毫無介懷,這真的不合情理。

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對當時元代蒙古族統治中國,多民族雜處情況缺乏認識。如果稍微查考史籍,即可發現,元代時,蒙古族統治者大多不通漢語,不識中文。據《元史·崔斌傳》,至元十五年(1278年),江淮行省的官僚(蒙古人或西域色目人)竟“無一人通文墨者”。元末文人葉子奇著《草木子》在其中《雜俎篇》中說:“北人不識字,使之為長官或缺正官,要題判署事及寫日子,七字鉤不從右,七而從左轉,見者為笑。”

當時在各官府中,一般都設定翻譯人員,有譯史從事筆譯,包括蒙古譯史和回回譯史(為西域人翻譯)。有通事從事口譯,蒙古語稱怯裡馬赤。因此,馬可不通漢語或中文並不妨礙他在中國從事各種活動。當然 , 有些蒙古人和西域人還是能讀中文書的,只是為數不多。

馬可是商人子弟,並非學者,他關心的是各地的物產,工商業情況,還有奇風異俗。以他的文化水平,很難顧及文字尤其是難識的漢字,雖然他在使用紙幣時,應該也會看到上面印的漢字。除了母語,馬可比較熟練的外語應為波斯語。這在當時色目人圈子裡交流是遊刃有餘的。

【王者榮耀人物誌番外篇】《馬可波羅遊記》中沒寫到的中國元素

三、

茶葉

馬可的遊記中也沒提到茶葉,他曾經穿過杭州的街市,其中茶館很多。馬可一家卻沒有光顧品嚐,就算不喝茶,也不應毫不提及。很難想象,一個在中國呆了十幾年的人卻對這種茶葉這種大眾飲料毫無記錄。

這個推測也有些道理。不過一個簡單的駁斥就是,可能因為馬可不愛喝茶或蒙古人沒有招待過他茶。就算是當代中國人,也不是人人愛喝茶。還有,馬可對他本國威尼斯人不瞭解和不賞識的事物就不願談,這也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沒有提到茶葉。那時候歐洲還不怎麼知道茶葉。

如果從大的歷史背景分析,再稍微考察一下茶葉的傳播,就更有說服力。眾所周知,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能早於秦漢,到了宋代已經相當普及。唐代陸羽的《茶經》已經開始對茶葉和飲茶等內容做了整理研究工作。同樣在唐代,中國的茶葉已經開始傳入吐蕃和回鶻,也就是現在的中亞和青藏高原地區。到了宋代,中國的茶葉,可能經由海陸絲綢之路傳播到波斯、印度。在遼國和金國,契丹人和女真人也已經有了飲茶的風氣。但是,在蒙古帝國興起之後的時候,蒙古人卻還未飲茶,當時他們主要的主要飲料是馬奶子、葡萄酒、米酒、蜜酒和舍裡別(一種阿拉伯糖漿飲料)。

如此看來,在元初,蒙古人和其他西域人也不大喝茶,馬可波羅多半和這些人來往,很少接觸漢人,故而不提中國人的飲茶習慣也合乎情理。

【王者榮耀人物誌番外篇】《馬可波羅遊記》中沒寫到的中國元素

四、

纏足

纏足,作為中國古代一種殘酷的風俗,起始於宋代。北宋神宗時期(1068—1085)已有此風氣,但並不普遍,到了南宋逐漸流行,但仍限於上層社會及大城市中,且是從北方傳到南方的。到了元代,南方婦女也相率纏足,成為普遍行為。但遼、金、元的統治民族皆非漢族,他們的婦女不會纏足,統治者也不會提倡。

馬可波羅的遊記,對這種風俗毫無記載。但想想應該可以理解。因為纏足主要是上中層婦女的行為,下層社會的婦女要參加勞動,一般不會纏足。而千金小姐們一般很少出門,對不熟悉的外人來訪也會迴避。她們出門也是坐車坐轎。馬可不瞭解這種風俗未予記載是說得通的。何況,他接觸漢人並與之深入交流的機會可能並不多。就算有,也不大可能談到這個事。

五、

長城

懷疑馬可的人當然也不是歷史小白,他們知道現在的磚石結構的“萬里長城”是明長城。但是,仍有人認為,明以前的長城雖用黃土築成,但經過搗碎夯實的加工仍很堅固,如果至今仍有遺蹟。這麼說也有點道理,比如商代的土築城牆在鄭州仍有遺存,還挺高挺寬的。

那麼,在13世紀,過去的長城應有夯實的城牆存在。從西方到中國來的人很難見不到它,可是馬可卻將它遺漏了。

長城的修建起於春秋戰國時代。秦代以後,除唐、北宋、遼和元以外,歷代都有修築。但是,在元代初期,除了極個別的關隘被人們加以修繕利用外,長城的絕大部分都已成為荒蕪的遺址。如果不是專門研究人員和有識之士,對這些遺蹟並不會有太多的關注。元代人的眼中,長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更沒有將之視為中國的重要象徵。

馬可來華之前,歐洲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部著作中提到過長城,所以就算他看到了長城遺址,也並不會知道這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長城。在當時,長城在歐洲不為人知,即使在中國也不是人們普遍重視的景物,更談不到什麼象徵意義。如此一來,馬可這樣一個“沒文化”的普通商人,沒有提到長城是合乎情理而且很正常的事情。

【王者榮耀人物誌番外篇】《馬可波羅遊記》中沒寫到的中國元素

馬可是一位負有政治使命的信使,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威尼斯現在仍存有馬可波羅的檔案文書和他本人所寫的遺囑。這是研究他身世的第一手文獻,這些文獻從不同方面說明了他真的是一位善於經營的大商人。

所以,我們不能以一位學者的標準來要求他。他能掙大錢,但是在文化方面沒有接受過訓練,也並不那麼敏感。

最後還有一點,馬可波羅也說過,他的口述並沒有說完所有的“故事”,很多事還沒聊到呢。

這……原來是“不是我沒說,是還沒說到呢。”誰知道呢?

孫教授講語文,盡在漢源學堂

點下在看,你最好看

TAG: 馬可馬可波羅長城纏足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