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唐叛將,建了越南河內…

⬆️點我 ⬆️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柬埔寨人眼中越南是大哥,中國呢?|明朝一年從美洲賺多少銀子?|塔利班打仗的錢美國給的?|宮女為什麼怕西瓜?

是大唐叛將,建了越南河內…

01

邊塞詩:

《安南送曹別敕歸朝》

雲水蒼茫日欲收,野煙深處鷓鴣愁。

知君萬里朝天去,為說徵南已五秋。

這是高駢在越南(唐朝時稱安南)時寫的。

從越南的河內,到大唐的長安,作者只覺得雲水蒼茫,萬里之遙。

思鄉之情,油然而升。

高駢出身山東名門“渤海高氏”。

成長在禁軍世家,是大唐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

他年輕的時候,就渴望在西域建功。

唐宣宗年間,西北党項族叛亂,高駢在朱叔明麾下任靈州大都督府左司馬,多次率軍擊敗党項,屢屢建功,升遷很快。

戰爭的間隙,天邊飛來幾隻大雕,高駢張弓搭箭,一箭射出,居然直接射落了兩隻大雕。

因此,被稱為射鵰英雄傳,哦不,錯了,被稱為落雕侍御。

唐懿宗年間,吐蕃犯邊。

而此時的高駢,已可以獨當一面了。

唐懿宗委任他為秦州刺史兼防禦使,負責對吐蕃的作戰。

最終,高駢誘降吐蕃將領尚延心及渾末部一萬多帳落,收復了河州、渭州,隨後又出兵平定了鳳林關。

自此一戰成名,成為晚唐時期第一名將。

是大唐叛將,建了越南河內…

公元862年 形勢圖

02

當高駢在西北稱雄的時候,大唐的安南都護府告急。

公元862年,當時的南詔率群蠻五萬人進犯安南,朝廷敕發荊南、湖南兩道兵二千人,桂管義徵子弟三千人,奔赴邕州,由嶺西節度使鄭愚統轄增援。

十二月,唐軍戰敗

是大唐叛將,建了越南河內…

公元863年 形勢圖

無奈之下,唐朝廷廢安南都護府,承認失敗。

公元863年初,南詔得寸進尺,進犯邕州。

朝廷派遣大將康承訓為嶺西節度使,率諸道兵萬人禦敵。

為了這場戰爭,朝廷又徵發許(今河南許昌)、滑(今河南滑縣)、青(今山東益都)、汴(今河南開封)、兗(今山東兗州)、鄆(今山東東平西北)、宣(今安徽宣城)、潤(今江蘇鎮江)八道兵增援。

而結果,唐兵大敗,死傷八千多人。

864年,五月,唐朝廷再次派遣徐州精強甲士,總計士卒三千,

七月,宰相夏侯孜推薦驍衛將軍高駢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

865年,高駢在海門鎮開始整肅部隊,訓練軍紀。

九月,高駢率軍至南定(今越南河內東)、峰州(今越南河內西北)大破蠻人,收其糧以給軍食。

十月,殺南詔大理國將軍段酋遷及南詔兵三萬人。

之前,南詔在西南部禍亂作惡十餘年,至此被高駢犁庭掃穴,清理乾淨。

“夏侯孜亦以張茵懦,不足事,悉以兵授高駢。駢以選士五千度江,敗林邑兵於邕州,擊南詔龍州屯,蠻酋燒貲畜走。酋龍遣楊緝思助酋遷共守安南,以範脆些為安南都統,趙諾眉為扶邪都統。七年六月,駢次交州,戰數勝,士酣鬥,斬其將張詮。李溠龍舉眾萬人降,拔波風三壁。緝思出戰,敗,還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斬酋遷、脆些、諾眉,上首三萬級,安南平。”

《新唐書 列傳 南蠻》

是大唐叛將,建了越南河內…

公元867形勢圖

03

867年,高駢在中原地區募集技術工人,開始在安南修建大羅城,此即今天越南河內的前身。

唐朝因此將安南都護府升級為靜海軍,高駢為靜海軍節度使。

這首詩,就寫於他平定安南、建設大羅城的這一段時期。

“進駢檢校刑部尚書,仍鎮安南,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駢節度,兼諸道行營招討使。始築安南城。由安南至廣州,江漕梗險,多巨石,駢募工劖治,由是舟濟安行,儲餉畢給。又使者歲至,乃鑿道五所,置兵護送。”

《新唐書 列傳 叛臣下》

在安南,高駢還有一篇豪邁凌雲、直抒胸臆的《赴安南卻寄臺司》,慨嘆自己從西域到雲南的戎馬生涯。

《赴安南卻寄臺司》

曾驅萬馬上天山,風去雲回頃刻間。

今日海門南面事,莫教還似鳳林關。

所以,當大臣們提議讓高駢去西川回擊南詔侵略時,從小皇帝李儇到田令孜一直到民間百姓,都認為這是最佳的方案。

而我們小皇帝李儇需要做的,就是籌款,籌集軍糧,下詔調遣高駢。

此時的高駢,已經從安南返回山東,擔任天平軍節度使,而且,當時朝廷對他也非常客氣,他雖然離開了安南,靜海軍節度使居然依然是他家的,根據他的建議,讓他的從孫,高尋擔任節度使。

這是個小細節,卻蘊含著大文章:家族繼承節度使這種事情,雖然在唐中期之後經常出現,但靜海軍並非割據狀態,高駢讓他的從孫擔任節度使,這就有一些要挾的味道在裡面。

其實,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從這個時候起,高駢就已經動了一點小心思了。

公元875年,小皇帝李儇,下詔授高駢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自天平移鎮西川。

由於朝廷府庫空虛,田令孜只籌集了部分糧草、物資、軍餉。其餘不足部分,由高駢在天平軍自行籌集。

我們可以繼續合理推測,高駢心中是有一些不滿的,好不容易在山東攢了一些錢糧,還要花掉,關鍵問題這還是個無底洞,戰事一起,誰也不敢說啥時候結束。

這個錢,花的確實有點心疼。

即使我們穿越回去,看著高駢痛苦的表情,也著實為他難受。

可是又無法抗命,他還不能失敗,否則,晚唐第一名將就威名掃地了。

04

高駢到達成都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南詔國軍隊,他們正在攻打雅安,聽到高駢來了,全都驚慌不已,立即派遣使者來成都談判。

高駢一邊答應求和,一邊迅速派出軍隊前去截擊。

南詔軍突然發現高駢的軍隊打了過來,紛紛慌不擇路四散奔逃。

在大渡河,高駢軍隊擒殺其南詔酋長數十人。

這是南詔最後一次侵襲大唐,經此一仗,再也沒有來過了。

戰爭結束,小皇帝李儇和大太監田令孜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按照他們的計劃,從此,就可以慢慢攢錢,讓國庫逐漸充實,讓百姓休養生息。

有了錢,有了足夠的糧食,戰馬,就可以訓練出一支精銳部隊。

然後,逐漸的、一步步地消滅藩鎮。

大唐的實際控制土地就會慢慢增多,賦稅、錢糧也會慢慢增加,慢慢進入到良性迴圈。

即使我們穿越回去,大概能做的也就這麼多了吧?

不知道大家其他還有什麼增收的措施沒?

可以在下面留言,給出提議。

其實,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的開疆拓土,也都是他們父親,甚至爺爺好多年的積攢。

比如秦始皇,是莊襄王、昭相王多年的積累,漢武帝,則是文景之治的積累,趙匡胤呢,則是太祖郭威、特別是世宗柴榮的多年物資積累。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得攢錢,照目前的情形,大概需要十年、八年的,應該是一個比較靠譜的計劃表。

還有,就是省錢,比如,高駢出兵西川,反擊南詔,我們小皇帝李儇僅僅給他不到一半的錢糧物資,高駢一直寫信要錢,催的很急。

我們的大太監田令孜就儘量延遲付款的期限,倉庫的錢糧也不多啊。還得應急呢。

05

高駢確實比較著急,也真的是窮的比較狠。

戰爭開始前,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要求朝廷將徵調的各地軍隊————長武、鄜坊、河東等軍隊————-都還在路上趕路呢,全部遣回。

不要那麼多軍隊,太花錢啦。

駢又奏:“南蠻小丑,易以枝梧。今西川新舊兵已多,所髮長武、鄜坊、河東兵,徒有勞費,並乞勒還。”

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感化(今天的徐州)防秋兵赴援途中,接到命令返回靈武防地,大家都等著打仗賺錢呢,如今沒了,要求回靈武去戍邊。

大家都不幹了,有個叫胡雄的,一聲號召,大家回徐州老家吧,頓時,這幫大頭兵直奔徐州而去。

結果,都將劉逢、監軍的太監王裕本連斬胡雄等八人,防秋兵才乖乖地回靈武。

第二個措施就是,停發四川本土士兵的工資(當地人稱為突將),全部開除。只需要自己帶的嫡系部隊即可,其他一律遣散。

四川本土士兵瞬間沒有了飯碗,兩個月後,全部譁變,闖進節度使辦公室要殺高駢,幸虧高駢跑得快,溜進廁所躲了起來。

四川本地士兵的譁變,也應該是高駢計算在內的事情,只是他可能沒有想到這麼突然吧,他很快糾集自己的嫡系部隊,進行反撲,但是,居然被擊敗了,只得讓監軍出面安撫。

高駢假意安慰這些四川土著士兵(突將),答應繼續發糧食和工資,以前的工資補發。

這些四川“突將”們得到了應發的工資,心滿意足的回去了。

畢竟大家都拖家帶口的,也和高駢無仇無怨,沒必要造反,只要有口飯吃,有工資領就行了。

但資金缺口還是沒法解決啊,何況,這些四川“突將”這麼危險,高駢就一不做二不休,起了殺心。

既然只要停發工資他們就造反,乾脆,殺掉算了,一了百了。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高駢派遣軍人,狙殺這些“突將”,以至於妻子兒女,全部屠戮。

這一次大屠殺,連將官帶士兵和家屬,被殺數千人,屍體悉數投入江中。

《新唐書》上說:蜀人聞者為垂泣。

總算,高駢成功擊敗南詔國,穩定了四川,成為那段時間最耀眼的將星。

06

南詔退兵後,大唐終於進入相對和平的時期。

我們的小皇帝李儇,和大太監田令孜,也可以開始攢錢了。

但是,要想讓唐朝再次偉大,這個錢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知道,漢武帝北擊匈奴,是在文帝景帝多年積攢的基礎上,小皇帝李儇,要想真正解決河朔三鎮,沒有個二十年、三十年的物資積攢,恐怕也解決不了。

然而,悲劇的是,他們攢錢還沒有三個月,王仙芝、黃巢起義了。

這下子,平定起義軍的開支,從此就像開閘的流水,再也關不住了。

遇到這個局面,即使我們穿越回去,也真的是無能無力了。

所以,經常有史學專家說,唐亡於藩鎮,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藩鎮割據,導致政府收入劇減,要增加收入,就要處理藩鎮割據,這就更需要錢財,結果就成了悖論,要增收,就要先打仗,要打仗,就要先增收。

結果,不僅沒有增收,錢還越來越少了。

就像我們玩的帝國時代,如果對手一直在騷擾侵略,後方就無法和平的生產和技術進步,就需要不斷地製造士兵,導致一直物資緊缺,撐不了多久,就失敗了。

上一次我們說過,鹽是官買官賣,10塊錢的鹽,裡面有9塊錢都是稅,這就導致許多人鑽孔子,偷偷販賣私鹽,沒有稅,自然價格低,買的人也多,就容易暴富。

王仙芝黃巢,就是販私鹽的首領,在當時,如果能長期販私鹽,肯定也是和官府有合作或者是聯絡的。

由於河南一帶連發水災,政府賑災不力,導致大量農民逃荒,甚至餓死。

王仙芝黃巢順勢領導饑民,揭竿而起。在山東、河南佔領州郡,傳檄天下。

為了應對起義軍,小皇帝李儇和田令孜,又陸續任命了王鐸、盧攜等宰相,輔助政事,出謀劃策。

其中,盧攜建議,讓名將高駢從四川返回山東,剿滅黃巢。

而王鐸則建議,由平盧節度使宋威(山東青州一帶)為主帥,組織附近的軍隊,就近用兵鎮壓。

最終,大家選擇了王鐸的建議,以平盧節度使宋威為主,就地鎮壓。

這樣,比較省錢省事。

這一年的年底,宋威大敗王仙芝義軍,並斬殺了一個被大家認為是王仙芝的人。

宋威急忙上表奏捷,稱起義軍頭目已擊殺,餘皆星散,戰事結束。

捷報傳到長安,百官祝賀,並做出決定:遣散各地部隊,一切恢復原狀。

不料,第二年,王仙芝黃巢的義軍規模再次擴大,勢力蔓延到鄂豫皖一帶,河南、湖北、安徽一帶的節度使紛紛告急。

是大唐叛將,建了越南河內…

公元876年形勢圖

07

公元876年9月,王仙芝攻克汝州,活捉汝州刺史王鐐。這個王鐐,乃是宰相王鐸的弟弟。

不久王仙芝軍隊圍攻蘄州,眼看就要破城,王鐐就給蘄州刺史裴偓寫了一封信,要求講和。

蘄州刺史裴偓接到信,便開啟城門,讓王仙芝黃巢進了城,並宴請了他們,然後,寫了一封加急報告,建議招降王仙芝黃巢,分別授予官職。

如果讓已經熟讀歷史的我們來抉擇,肯定是毫不猶豫的選擇招降。

當時大唐的朝堂上大家是怎麼商量的呢?

除了被俘的王鐐的哥哥王鐸,其他諸宰相都表示反對,大臣們也表示反對,反對的理由也是無可辯駁:這種草寇,必須斬草除根,一旦招降,就會養癰遺患。

至於王鐸為什麼選擇招降,那還不明擺著,他弟弟還是被押的人質呢,自然想救出他弟弟,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救他弟弟,就讓我們大唐王朝後患無窮。

“諸宰相多言:“先帝不赦龐勳,期年卒誅之。今仙芝小賊,非龐勳之比,赦罪除官,益長奸宄。””

然而,小皇帝李儇和田令孜居然就像穿越一樣,做出了我們現代人才能做出的決定:所有反對無效,招降王仙芝黃巢!

就這個決定來說,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這應該是田令孜的決定,而小皇帝李儇也同意了田令孜的分析,這就說明,他倆的眼光,超越了大部分的芸芸眾生,包括當時的那幾個宰相。

只是這個決定,被打了個小小的折扣。

宰相和大臣們的堅決反對既然無效,他們就提出,只能授予王仙芝一人官職,其餘從犯什麼都不能給,這樣還能起到分化起義軍的作用。

我們的小皇帝李儇和田令孜只得妥協,那就先招降王仙芝吧,畢竟他是首領,就像水泊梁山,招降了宋江,其他人都好辦。

幾個宰相已經讓步到這裡,李儇和田令孜無奈,只得同意。

結果,只有王仙芝得到了“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職,黃巢等其他將領一無所獲。

從歷史的發展程序來看,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一點折扣也不能打。

李儇和田令孜對宰相們的妥協,斷送了大唐最後一點希望,從此以後,唐朝的滅亡,開啟了倒計時。

08

詔書傳到了蘄州,王仙芝一看是“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職,喜不自勝,宣告歸降。

而黃巢一看,居然沒有自己什麼事,大怒,和王仙芝發生了強烈的肢體衝突。

其餘將領們一看,也都沒有自己的官職,全部傾向於黃巢,一起大罵王仙芝貪圖富貴,賣友求榮。

王仙芝一看自己陷入眾叛親離的狀態,只得反悔,宣佈拒絕詔安。

起義軍不僅宣佈拒絕詔安,還將怒火發洩到整個蘄州,他們掠奪了整個城市,然後分兵兩路。

王仙芝、黃巢的五千起義軍從此決裂。

王仙芝領三千人南下,直接攻陷鄂州。

黃巢領兩千人北上山東,殺奔鄆州,破城之後,殺掉了天平軍節度使薛崇。

天平軍節度使原來是高駢,高駢調去四川剿滅南詔,他的手下薛崇繼任,如今被殺,這讓高駢恨死了黃巢。

09

寫到這裡,我們會有一個疑問:這些宰相,都是當時最拔尖的人才,為什麼看問題的眼光,反而不如12歲的小皇帝李儇,以及大太監田令孜呢?

又為什麼,在歷史的記載之中,無論《新唐書》《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鑑》,都把這幾個宰相當做名臣,李儇和田令孜反而都被描寫成為大唐滅亡的罪人?

答案就是:人性。

人,所有的智慧,都只會用於對自己有利的那一方面。

宰相大臣考慮的所有範圍,都只會在規矩、情理的基礎上。

而李儇和田令孜,則是站在自己帝國的角度,考慮到全盤的形勢,利潤和成本的取捨。

宰相王鐸的弟弟在起義軍手裡,選擇招降對方,李儇、田令孜站在戰爭成本上,選擇招降,不過一張任命的白紙上,寫幾個字,一個官職而已。

其他宰相和大臣為代表的官僚集團,板子達不到自己屁股上,自然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義正詞嚴。

這幫官僚集團存在的價值,就在結成團伙,牽制和分化皇帝的權力。

而這,也是歷代皇帝不得不重用太監的原因:實在無法抗衡這幫官僚集團。

而作為宋代官僚集團首領的司馬光、歐陽修等人,在寫《資治通鑑》《新唐書》的時候,屁股自然也坐在官僚集團的椅子上。

回到正題:王仙芝、黃巢的起義軍分為南北兩個方向,攪動了大唐帝國。

各地節度使不是逃跑,就是被殺,自此亂成一團。

首先,是浙江西部地區造反了。

一個叫王郢的軍官,因為待遇問題,率先起事,率領軍隊,轉戰於東南沿海一帶。

李儇和田令孜下令,鑑於時局混亂,要求各地方自行練兵,組織部隊,抵抗四處的暴亂。

為了對付王郢的叛亂,浙江人董昌,開始自行訓練鄉兵,並發現和提拔了一個叫做錢鏐的年輕人。

不久,又發生了鹽州(今陝西定邊)軍亂,

大將王宗誠殺掉軍官,把自己封為刺史。

十月份,河中軍也發生了暴亂。

緊接著,王仙芝、黃巢合圍宋州,給了大唐帝國致命的一擊。

自藩鎮割據以來,唐朝廷的賦稅,主要來自兩個地區,一個是四川地區,一個是江淮地區。

這兩個地方是大唐經濟的命脈,一旦斷絕,就餓死了。

其中,江淮地區的賦稅,靠大運河來運輸,而宋州,就是大運河漕運的樞紐。

江淮地區的賦稅,從宋州,汴州一帶上岸,經東都洛陽,源源不斷輸送長安。

如今,宋州被合圍,大運河到長安的物資被阻絕,無疑是致命的。

大唐文武官員一片驚慌,連忙要求皇帝組合平盧、宣武兩個節度使,聯合作戰,務必解除宋州之圍。

但是,這兩個節度使,卻接連敗北。

最後,再調忠武節度使崔安潛的部隊,才將王仙芝擊敗,黃巢也解圍而去。

在這次戰鬥中,一個叫朱溫的25歲年輕人和他二哥朱存,一起加入了黃巢的軍隊。

由於王仙芝黃巢的四處攻擊,導致中原一帶的戰亂,逐漸向南方蔓延。

而在北方的邊疆,振武節度使沙陀族李國昌的兒子,李克用,也蠢蠢欲動,藉口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剋扣軍糧,率沙陀軍夜襲,攻入雲州,殺了段文楚。

然後,李克用上書朝廷,要求任命自己為雲州防禦使,也就是說,李國昌的振武軍,直接吞併了大同。

李儇、田令孜和眾宰相商議,儘量安撫為主,要求他們交出大同,另外任用李克用其他官職。

李國昌、李克用父子直接撕毀詔書,起兵反唐,順勢攻擊寧武軍和岢嵐軍。

六月,沙陀軍殺入忻州(今山西忻縣)境。

八月,擊敗岢嵐軍。

此時的李國昌、李克用父子還不懂得權謀,以為只靠沙陀人的武力,就可以割據一方,這父子倆不知道,一場滅頂之災,即將降臨。

——未完待續——

點我看上一集>>

TAG: 王仙芝安南黃巢節度使南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