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每天瞭解古玩知識

卣(yǒu),據說是一種盛行於我國商周時期,用來裝酒的器具。

就有一種青銅卣,相傳出土於湖南省安化、寧鄉交界處,共有兩件,後來,都流落到了國外。

其中,有一件被法國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收藏;另有一件,是被日本泉屋博物館收藏。

相對的,收藏在日本泉屋博物館的那一件青銅卣,因為討論較多,就很著名。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這隻青銅卣被討論較多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本學者對這隻青銅卣的命名,和我們中國主流學派對其的命名,不一樣。

我們中國主流學派,將其命名為“虎食人卣”;而日本學者,將其命名為“虎乳人卣”,意思是,虎在把人當成虎仔來撫育。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中國主流學派,都依據自己的學識而認為,虎是東夷某方氏族的圖騰,虎食人的造型,就是表示把俘虜敬獻給圖騰神;或是祈禱虎神吃掉惡鬼,以表達驅邪求吉的意思。

而日本的學者們,則是從這隻青銅卣本身之造型的神韻上分析,認為這件青銅卣的造型神韻上,人與虎的關係顯得十分地和諧,沒有表現出虎要吃人、或者虎要吃掉惡鬼的意思,反倒是顯示出了一種“天人合一”、“人物共處”的意念。

那麼,到底哪一種命名是正確的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那隻青銅卣的造型。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那件青銅卣的造型,是一個虎與人相互擁抱的姿態:虎以兩隻後足及尾部,形成三點一面,以支撐身體;而兩隻前爪,則抱持一人;那張開的大嘴,正對著這個人的頭部;相對的,這個人,則是蹲坐在虎的胸前;一雙赤足,踏於虎爪之上;雙手伸向虎肩。

虎的肩端附著卣的提樑,提樑的兩端,有獸首;樑上飾著以雷紋襯底的長形宿紋。

虎背的上部為橢圓形器口,有蓋,蓋上還有一隻鹿。

蓋面飾有卷尾夔紋,也有與器體保持一致的雷紋襯底。

虎的兩耳豎起,牙齒甚為鋒利。

該器通高35。7釐米,重5。09千克。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那麼,根據這個造型,旁觀者們,認為中日兩種命名,哪一種是正確呢?

一些中國的民間學者們,顯然是不認可自己國家的那些主流學派的觀點的。

他們不認為這種造型,是“虎食人”或“虎食惡鬼”之意。

一方面,這種判斷,與青銅卣本身的造型之神韻,明顯地不相符合。

另一方面,虎背上的那隻鹿,難道沒有什麼意涵嗎?怎麼沒有考慮進去呢?

但是,他們也是不認可日本人的“虎乳人卣”之意象與命名的。

想一想,人虎不共生,沒有一定的緣由,虎,為什麼要把人當成虎仔來撫育呢?

所以,就有屬於非主流學派的中國民間學者,建議將此器的名稱,改為“祥麟吞乙卣”或“簡狄吞乙卣”。

這當然是因為,虎背上的鹿,具有麒麟文化之特徵;另外,“簡狄吞乙卣”的名稱,就契合了歷史上“玄鳥生商”的傳說。

另有《今日頭條》的作者廣百宋齋先生,首先公開命名了這隻青銅卣為:“西王母育帝卣”。

只是,筆者暫時沒有了解到,廣百宋齋先生對此命名的詳細解釋。

如果沒有特別提示的話,那麼,一般人是不是會認為,廣百宋齋先生的這個命名中的“西王母”,就是與周穆王同時代的那個“西王母”呢?

《穆天子傳》記載了周穆王率領七萃之士﹐駕上八駿馬,由造父趕車,伯夭作嚮導,從宗周出發,西至於“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飲酬酢的故事。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另有《山海經》中,也有關於“西王母”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筆者槐蔭樹下的老曹,原則上是支援廣宋百齋先生的意見的。

但是,槐蔭樹下的老曹認為,這個“西王母”,不是與周穆王同時代的那個“西王母”,而是比周穆王要早得多的、距今8000年之前的那個“西王母”。

首先,“西王母”之“西”,表明她這個名號,不是她“西王母”的自稱,而是我們中原人士,站在我們中原的角度對她的尊稱,是說,她這個“王母”居住在我們中原的西邊。

其次,“西王母”不是“王”,而是“王”的母親。

那麼,這個母親的兒子,又是誰呢?“西王母”,又是哪一個“王”的母親呢?

我們從道教中,“西王母”為玉皇大帝的王后,地位與玉皇大帝比肩就可以知道,這個“西王母”,具有開天闢地之功,她是開天闢地的那個“王”的母親。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那麼,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哪一個“王”,具有開天闢地之功呢?哪一個“王”,堪稱是玉皇大帝和“西王母”的那個兒子呢?

那就是中國古代三皇之中的首皇——庖犧氏。

《三皇本紀》記載:“ 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絃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而在其《索隱》中又有註釋曰:“ 按譙周《古史考》,伏犧氏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也。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按事出《漢書·歷志》。宓,音伏。”

還有:“ 按皇甫謐,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那麼,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就可以梳理和判斷出:華胥氏、宓犧氏、庖犧氏、伏犧氏,這幾個氏族,是一脈相承的。

但是,他們又按照時間的順序,所居住的地方不一樣,謀生的手段也不一樣,甚至,連圖騰崇拜也不一樣。

華胥氏,居住在成紀,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

她們從事漁獵生產,但是,只能是在淺水中摸螃蟹。

她們一時所吃不完的螃蟹,就會做成蟹醬。

她們每天都要走很遠的路去謀生。

她們在嘗試從事農業生產,以花卉為圖騰。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宓犧氏,仍然是居住在成紀。

他們學會了織網,生產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他們教授其他部落用漁網捕魚,他們則以織造和販賣漁網為業——“宓”。

她們的圖騰,由花卉變成了肉食動物,就是蛇——其名號中,與庖犧氏和伏犧氏共有一個“犧”字,就是因為他們的圖騰相似,都是肉食動物。

到了庖犧氏,她們就到草原上去,居住在蒙古包裡了——“庖”。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這時候,仍然居住在成紀地區的,是庖犧氏的妹妹女媧氏。

《三皇本紀》記載:“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

女媧氏這個名號,是因為她們的後人以蛙為圖騰,所以,就尊奉她們為蛙神而來。

“蛙”通“媧”,是因為女媧氏發明了三足陶器——鬲,她們的後人要紀念她們的這個歷史功績。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女媧氏自己的圖騰,是由蛇變成了魚。

所以,我們現在在甘肅和陝西地區,仍然會發現許多魚紋彩陶和蛙紋彩陶,那就是女媧氏和她們的後人,一直生活在成紀地區,“ 代宓犧立”的證據。

女媧氏又稱“女希氏”,和“犧”同音不同字,是因為,他們和庖犧氏分家了,不是庖犧氏後人們的直系祖先。

“犧”,是庖犧氏和伏犧氏的後人們,對自己直系祖先的尊稱。

庖犧氏的圖騰也是肉食動物,但是,其前後也有所變化。

他們先是“蛇身人首”,後來又“有龍瑞,以龍紀官”。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到了伏犧氏,他們就到了湖南地區了。

他們到湖南地區的原因,就是因為庖犧氏“ 代燧人氏繼天而王”,“ 木德王,注春令”,“ 都於陳,東封太山”,最終“ 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他們是在中原打了敗仗,逃到湖南去的。

以上,是我們從《三皇本紀》等史籍中,所梳理出來的資訊。

而我們從現在的考古發現,也可以判斷出,庖犧氏就是東北地區,距今8000年前興隆窪文化遺址、和距今7000年前趙寶溝文化遺址的主人。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庖犧氏的“犧”字,透露出他們“半農半牧、以龍為圖騰、尚武好戰”的特徵,這與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所表現出的特徵是一致的。

湖南高廟文化和大溪文化,繼承了東北地區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的特色,這兩種文化,都有相對中原地區更早的饕餮紋,都有相對中原地區更早的玉文化。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這就可以印證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伏犧葬南郡”的記載,是所言非虛。

燧人氏,就是中原地區的土著,就是距今8000年前磁山文化和距今7000年前裴李崗文化的主人。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那麼,這些《三皇本紀》所記載的歷史,與“西王母”有什麼關係呢?

這些歷史,與我們這裡所討論的“西王母育帝卣”,又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還沒有入主中原之前,草原上的庖犧氏,她們有沒有一個最高首領呢?

她們有沒有一個政治中心呢?

我們看山海經·大荒西經》:“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西山經》:“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西王母”是居住在“崑崙之丘”,“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具體的居住地方“曰玉山”,那裡“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而“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

從“西王母”住處“ 曰玉山”,我們可不可以聯想到,興隆窪文化遺址和趙寶溝文化遺址中的那些玉器,都是從何而來呢?

甚至,比興隆窪文化更早的距今9000多年前的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中的那些玉器,都是從何而來呢?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如果我們不能聯想到那麼遠,也好,我們可不可以直接思考一下,“崑崙”二字作何解釋?

“ 崑崙之丘”,又是什麼意思?

“昆”,眾人在太陽底下,比肩而勞作也;“侖”商討準則,評說是非也。

那麼,眾人在玉山上的太陽底下,比肩而勞作,是在勞作什麼呢?

他們不是在製作玉器嗎?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而這些人在這裡製作玉器,誰又來給他們提供生活的保障呢?

所以,“昆”字後面的這個“侖”字,是不是就更加重要呢?

因為,這個地方是“商討準則,評說是非”的地方,是一個政治中心,是一個部族首領的居住地,所以,給這些製作玉器的人提供生活保障的,就是這個部族的首領。

而部族首領之所以選擇居住在這個地方,當然也是因為,這裡有玉,她可以在這裡,領導人們製作玉器。

所以,我們知道,“西王母”與庖犧氏之間的關係了嗎?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西王母”,就是庖犧氏部族的首領。

但是,很顯然,作為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之主人的庖犧氏,和“西王母”所領導的庖犧氏,又不是一回事。

“西王母”所領導的庖犧氏,顯然不是一個農業民族,而是一個遊牧部族。

而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的主人們,又顯然不再是純粹的遊牧部族。

他們顯然是已經從“西王母”所領導的那個遊牧部族中,分離出來了,變成了一個半農半牧的部族。

所以,他們由此就有了他們自己的新圖騰。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西王母”所領導的庖犧氏部族的圖騰,是白虎;而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之主人們的圖騰,是青龍。

我們從距今6400年的濮陽西水坡遺址之“天蓋墓”中,可以發現這種變化。

濮陽西水坡遺址之“天蓋墓”中,東方就是青龍;西方就是白虎。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青龍,是墓主所在部族當時的圖騰;白虎,則是墓主所在部族過去的圖騰。

為什麼青龍在東,白虎在西呢?

因為,墓主庖犧氏是“ 木德王”,他“ 注春令”、“ 都於陳”、“ 東封太山”,他們現在的圖騰青龍,是在東方泰山;而他們是來自草原,他們過去的圖騰白虎,是在西方的崑崙山。

庖犧氏“ 木德王”、“ 注春令”、“ 都於陳”、“ 東封太山”,這都是源於當時的“五行學說”的理念。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五行學說”中有“五德輪迴”之說,而“木德”,是每一個世道輪迴中的“首德”。

因為,庖犧氏是在從遊牧時代向農業時代轉變過程中的第一個“ 王”,所以,他們認為他們是“ 木德王”。

而根據“五行學說”,“ 木居於東”,“ 主春季”,所以,庖犧氏就要“ 注春令”,並且“ 東封泰山”。

正是為了“ 東封泰山”,他們才要“ 都於陳”。

“ 陳”就是現在的河南淮陽。

從這裡出發,去進攻山東,奪取泰山,就沒有河流和山川阻隔,比較容易。

我們再看這個青銅卣的蓋子上,有一隻鹿。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那麼,鹿在庖犧氏部族的文化中,有什麼意義呢?

《三皇本紀》曰:“ 按譙周《古史考》,伏犧氏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也。”

儷皮,就是成對的鹿皮。

為什麼“ 伏犧氏制嫁娶”,要“ 以儷皮為禮”呢?

“ 以儷皮為禮”,和“ 麒麟送子”應該是一個意思,就是盼望“ 早生貴子”的意思。

而之所以鹿能夠被賦予“ 早生貴子”的寓意,就是因為,麋鹿,是在冬至時節脫角,去舊迎新。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這正好和庖犧氏部族的“注春令”的意念相吻合。

所以,麋鹿,就被他們庖犧氏部族視為去舊迎新的神獸。

在趙寶溝文化遺址中,就有關於神鹿飛天的描繪。

在濮陽西水坡遺址裡,也有騎鹿昇天的蚌塑圖案。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所以,這個青銅卣上有鹿,就有神獸送子的意思。

而虎抱人,這個虎,就是“西王母”,就是庖犧氏部族早期的圖騰。

這個人,就是虎子,就是西王母所生之子,就是進入農業時代的庖犧氏,也就是伏犧氏。

所以,這隻青銅卣的正確命名,就應該是廣百宋齋先生所首先公開命名的:“西王母育帝卣”。

(圖文

自網路

 版權

屬原作者)

(宣告: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釋出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前面抱人,後面背鹿,這隻虎是在幹嘛呢

TAG: 犧氏西王母圖騰文化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