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智匯”潮州文化沙龍丨潮州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產業發展

潮州非遺傳統工藝種類繁多,凝聚著深厚的歷史和悠久的文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潮州非遺傳統工藝經歷了哪些演變?有何藝術風格和特點?當下,潮州非遺傳統工藝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我們又該怎麼更好地進行傳承與創新?3月25日,“潮智匯”潮州文化沙龍第六期《潮州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產業發展》在潮州市楊堅平非遺傳統工藝博物館舉行,邀請了楊堅平、辜柳希、宋忠勉等嘉賓開展話題討論。

“潮智匯”潮州文化沙龍丨潮州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產業發展

第六期“潮智匯”潮州文化沙龍現場

人物檔案:

楊堅平從藝至今71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至今出版書籍39本,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專家,被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特聘為研究員,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現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刺繡委員會會長。

“潮智匯”潮州文化沙龍丨潮州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產業發展

楊堅平:

潮州傳統工藝獨具特色實現振興重在人才

潮州木雕久負盛名、獨樹一幟,從明代以來,遵循民間雕刻的藝術方向。潮州木雕,熔繪畫與雕刻於一爐,創新了“鏤雕”的藝術形式。在美術領域中,有裝飾畫、雕刻藝術形式,繪畫就是繪畫,雕刻就是雕刻,唯獨潮州人很有智慧,將繪畫與雕刻熔於一爐,創造了一種融合這二者於一體“鏤雕”獨特藝術形制。

裝飾饌盒、神龕、神轎、宣爐罩等神器,這是潮州木雕的一大特色。此外,“木頭上表演戲劇”也是潮州木雕人物題材的特色。在人物、花鳥、動物、博古、山水諸多雕刻題材中,眾所公認,人物雕刻最難。潮州人自古敢於獨闢蹊徑、攀登高峰,潮州木雕大多運用章回小說、戲曲人物題材,而且擅長將故事內容安置在木雕畫面上。比如潮州木雕《七賢上京》,故事講述了潮州七名書生,各帶一名家童,千里迢迢,行進在千山萬水道路上。其中一位書生已經到達城門邊,轉過身告訴同伴,京城在望,加速前進。作品運用戲劇“以一當十”藝術手法處理得簡練、生動,令觀者驚訝。潮州木雕的主要功能在於裝飾美化作用,形成了裝飾性濃郁的“雜雜、勻勻、通通”完整的藝術體系和創意變化萬千的構圖形式。

潮繡在中國刺繡藝術領域中,擁有所用刺繡材料多、繡制技藝形成完整藝術體系、刺繡種類多這三大特色。潮州剪紙在全國獨創了“連環畫形式的組畫剪紙”;浮洋泥塑創造了“戲曲人物黏貼裝飾工藝”;潮州抽紗、楓溪通花瓷雕創造了玲瓏剔透、變化多端的通透技藝。潮州這座千年古城,能成為中國四大名繡、中國四大木雕、中國四大抽紗、中國四大木偶和中國三大花燈、中國三大泥塑產地,我們潮州人更應該引以為豪!

潮州的傳統工藝行業,包括陶瓷、刺繡服裝、民間工藝三大板塊。在上世紀60到80年代,潮州設立陶瓷、工藝美術、刺繡工業三個工業公司,還各設定三個研究所,三個供銷機構、三個培訓機構,所謂“四腳齊全”。在全盛時期,湘橋區人口100人中有14人從事工藝美術行業。潮州重視培養人才,其中家喻戶曉的“燉缽徒”報名人數達幾千人,培養了一大批後起之秀。潮州的傳統工藝經歷了“恢復、發展、輝煌、式微、振興”五個時期。我們的傳統工藝正處於振興時期,有些門類的發展稍顯落後,比如,潮州抽紗、潮州花燈等行業存在後繼乏人的情況。

如何全面振興潮州傳統工藝產業?我認為,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建立工藝美術學院,湖南省由二輕聯社創辦工藝職院和湘繡學院,建議潮州統籌多方資源,建立中職學校、本科工藝院校,培養更多傳統工藝人才。其次,要舉辦多種形式培訓,培養熱愛工藝事業、擅於共事、樂於奉獻的優秀工匠名師,讓傳統工藝技藝人員和優秀工匠名師強強組合,走“合夥人”的路子,發展大產業。

潮州傳統工藝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傳統和現代“兩條腿”走路。我建議,設立潮州傳統工藝產業扶持創新發展基金,組建潮州傳統工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政府適當給予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支援傳統工藝企業發展。我們既要弘揚傳統手工絕活,創作高精尖的工藝美術品,也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數字化工程,和傳統技藝相融合,創新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好產品。

人物檔案:

辜柳希從事潮州木雕藝術創作設計與雕刻技藝50年。現任潮州木雕藝術博物館館長,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木雕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會長。曾創作出木雕史上第一個小葉紫檀宣爐罩,創作出3米多高的蝦蟹簍精品。

“潮智匯”潮州文化沙龍丨潮州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產業發展

辜柳希:

同建築工程和傢俱相融合發展潮州木雕產業

我國四大木雕指的是浙江東陽木雕、廣東潮州木雕、浙江樂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東陽木雕與潮州木雕都是以地域命名。比如潮州木雕,自明清以來,潮州、揭陽、潮陽、普寧、揭西、豐順一帶木雕工藝發達,這些地方歸屬潮州府,人們便稱之為潮州木雕。自古以來,東陽木雕和潮州木雕被稱為大木作,是與建築融為一體的工藝。東陽木雕最為拿手的技藝是浮雕、深浮雕,潮州木雕則擅長鏤通雕,黃楊木雕和龍眼木雕受材質制約,以圓雕取勝。在常用材質方面,東陽木雕採用白木,潮州木雕採用樟木,黃楊木雕和龍眼木雕,顧名思義是黃楊木和龍眼木。其中,潮州木雕使用的樟木,屬於軟質木,可雕性強,適用於雕刻多層次通雕。

近幾十年來,社會各界透過多種方式宣傳傳播潮州木雕文化,如《人民日報》副刊全版介紹“潮州木雕”、《美術》雜誌發表“潮州木雕”論文、楊堅平老師出版《潮州木雕》等六本論著、我本人編著出版《潮州木雕技藝教材》,廣東省博物館舉辦漆木精華潮州木雕展等,使潮州木雕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成為廣東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

回顧潮州木雕七十年來的發展,其特點可總結為“鏤通雕技藝有所提高,蝦蟹簍雕刻人才遍地開花,作品攀登歷史巔峰”。

清代至民國初期,潮州木雕鏤通雕作品追求“精細、多層”。舉個例子,在廣州美術學院的博物館藏品中,清末潮州木雕人物多達7至8層,戲曲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不過,當時潮汕各地藝人創作的通雕作品,都往特大規格發展,缺乏傳統多層的風格氣派。而蝦蟹簍,卻不同於這些作品,其高超技藝和創新水平值得每位潮人驕傲。

清末,藝人黃開賢修建“安濟聖王廟”,創造了“半畔蟹簍”。1957年,張鑑軒和他的徒弟創作的“立體蟹簍”榮獲世界級獎項。此後,潮汕各地多名藝人競相創新蟹簍,但是其形制都是“豎臥式”。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潮州木雕培養出了一批有美術造型基礎的“燉缽徒”,這些頗有作為的青年雕刻家勤奮創新,在“立體蟹簍”基礎上,創作出豎臥式、斜傾式、輕透式、懸空式、留皮式、巨大式等六種形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探索,如今幾乎從事潮州木雕的藝人,都掌握了蝦蟹簍雕刻技術,成為潮州傳統工藝傳承最有成就的範例,成了當代潮州木雕的品牌。

從事木雕藝術50年來,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傳承和創新木雕技藝,使其更好地發展下去。清末時期,有的木雕工匠試用硬質材料創造“櫝仔”,但未能實現。多年來,我不斷摸索,尋求創新突破,採用高貴硬木小葉紫檀,創新六角型宣爐罩;運用花梨、酸枝、紅檀等硬木雕刻創作出3米多高的巨大式蝦蟹簍,填補了潮州木雕硬木創作的空白。

當前,從事潮州木雕行業的大多是“夫妻店”“家族式”小作坊,主要展銷家居裝飾木雕和禮品。東陽木雕有許多外來產業、傢俱商城與當地的手藝人進行合作。我認為,潮州木雕產業要發展壯大,可以參考東陽木雕產業,同建築工程和傢俱相融合,創辦“合夥人”機構,做大做強潮州木雕產業。加強對潮州木雕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出臺創新創意獎勵政策。對年輕人來說,也要從自我做起,主動學習並將木雕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人物檔案:

宋忠勉從事潮繡至今40年,是頗有成就的“男繡師”,是市潮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潮州市宋忠勉刺繡研究院院長,高階工藝美術師、潮州市工藝美術大師。他創作的潮繡精品有11項榮獲國家級評選大賽金、銀獎。近年創新以潮繡小戲衣表現的“百屏燈”,構思巧妙,人物栩栩如生,博得一片讚美。

宋忠勉:

潮繡面臨後繼乏人困境亟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潮州不少經銷刺繡的商鋪冠以“顧繡”之名。事實上,顧繡和潮繡完全是兩回事。那麼,潮繡此前為何會打上“顧繡”招牌呢?

“顧繡”指的是明末嘉靖年間上海露香園路一家頗負盛名的“顧氏刺繡”,因畫繡結合創新而飲譽海內外,清代已經消失。但是,全國繡商仍以本地產的繡品,打著“顧繡”招牌假冒。新中國成立後,蘇繡、湘繡、廣繡等均以地域冠名。唯獨潮州市於1951年聯合十三家繡莊成立顧繡公會,隔年併入潮州抽紗公司顧繡部。1956年初,又成立公私合營潮州市顧繡廠。

1961年,楊堅平老師親自到上海、蘇州考察,得出“顧繡和潮繡完全是兩回事”的結論。顧繡出自上海,潮繡產自廣東;顧繡以淡雅的色調,純用絲線平繡繡出,作品精細清淡;潮繡則為色彩瑰麗,金銀線和絲線結合立體鋪墊呈半浮雕,呈現獨特風格的繡種。此後,潮繡得到正名。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針線活是巧女獨享的手藝。但是,清代以來,潮繡卻是男繡工唱主角,他們為潮繡的發展貢獻了獨特力量。《嶺南叢述》記載:“清代粵繡匠師除廣州外,大多是潮州人,特別是潮州繡工為上,皆男子為之,精於女紅,皆其他省市所罕見”。

潮州繡品曾參加在南京舉行的南洋勸業會,大幅刺繡掛屏《蘇武牧羊》《丹鳳朝陽》《郭子儀拜壽》《獅子頭》《海龍王》《鵪鶉鳥》等10幅精品參與展出並獲得獎項,這個訊息在潮州引起了極大轟動。這些參展的潮繡作品,全都是由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王鍾南、尾仙、林伯、如伯、託伯、烏糖等24名男繡工通力合作的,他們被譽為“刺繡狀元”。後來,他們創作的一些潮繡作品,還參加了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1923年和1925年的倫敦賽會的展出,獲得較高評價。

20世紀50年代,潮州仍有杜進茂等20余男繡工。到80年代,有蔡舊、郭連發、袁奕華3名男工專繡“闊嘴人物繡”。

歷史上為何會出現這麼多的潮繡男工呢?一方面,男藝人是潮州民間工藝“多面手”。清代潮州民間工藝門類繁多,他們既能畫鱟殼扇,又能彩繪潮瓷、彩扎花燈,還能繡制“老爺袍”。另一方面,男繡工大多專職製作“闊嘴人物繡”及其他高精繡品,而這類繡品工值極高。在高報酬的激勵下,他們大膽創新,標新立異,創造出工藝精湛、深受世人喜愛的作品,推動了潮繡發展。

在歷經千年的輝煌發展歷程後,目前潮繡正面臨繡工老化、後繼乏人的困境。潮繡的絕技——“潮繡闊嘴人物繡”在我們這一代已經有“人存技亡”的跡象,實在令人惋惜。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習潮繡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初學者通常要學習半年才能上手操作,而酬勞並不高,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因此,如今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寧可進廠打工,也不願意學習潮繡這門傳統技藝。

我認為,當下,弘揚潮州傳統文化,振興發展潮繡抽紗產業勢在必行。潮繡藝術品要發展,關鍵在於潮繡創新設計人員和傳承繡藝的人才,培養人才是長遠之計。我建議,潮州可以學習湘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措施,湖南二輕聯社投資設立大專湘繡學院,學制三年,由美術教授和刺繡大師授課;或是參考杭州的“師帶徒”模式,針對性地培養繡制技術人員,簽訂師徒合同,實行獎懲機制,予以培養出合格學員的師傅津貼獎勵,如果培養未出成果的,則追究師傅責任。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詹妙蓉吳育杭

□攝影:本報記者莊園

TAG: 潮州木雕傳統工藝潮繡顧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