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語言優美的經典。戰國中期以後,以《道德經》思想為理論基礎形成了道家、道教兩大學術文化系統。

魯迅曾說,“中國的根柢在道教”,而道教的思想之根則在《道德經》。《道德經》思想是具有現代性的,其中蘊含的思想智慧值得當代人反思繼承。

做人做事,精明不如厚道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講:“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做人要立身敦厚,不流於淺薄;存心樸實,不迷於虛華。

做人做事,精明不如厚道。厚道的人,有一種讓人放心的天賦。與這樣的人交往,無需勉強,亦無需設防。

《易經》有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想要走得遠,當有一種敦厚平實的氣質。像深厚的大地一樣,包容萬物。

厚道是一種胸懷,如同高山不語、靜水流深。厚道的人,遇事不會精明算計,但卻能做到心中有數。

《菜根譚》有言:“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君子盛德若愚,與其精明算計,不如抱朴藏拙。這樣才不會傷害到他人,自己也會從中受益。

難事作於易,大事作於細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講:“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謀求解決難題的辦法,要從容易之處開始;成就大事的行動,要從細微之處起步。天下所有的難事,必須從易事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必須從小處著手。

事情的成敗,取決於我們處事的態度。人都有一個通病:眼高手低。結果往往是小事看不上,大事做不好。

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裡沒有轟轟烈烈,只有雞毛蒜皮伴著細水流長。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沙子。所以,聰明人做事,懂得向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

一旦下定決心要做好一件事,無論物件是大是小,都應當全力以赴。古人云:“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從細節入手,做好小積累,就會有大突破。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譽和生命哪一樣親近?生命和財物哪一樣重要?得與失哪一樣有害?過分的愛,必定要造成巨大的破費;過多的收藏,就必定會釀成嚴重的損失。知道滿足,就不會感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如此便可長久。

生活的智慧,在於守住本心,不攀比、不盲從、不妄求。一個人想要的越多,快樂就越少。

《詩經》曰:“不忮不求,何用不減?”忮者,嫉人之有而欲害之也;求者,恥己之無而欲取之也。守住本心,戒除那些不切實際的慾望。再大的誘惑,都無法矇蔽你的眼睛;再大的福報,你也能夠享用。

老子說:“知足之足,恆足矣。”意思是說,具備知足之心,就永遠不會有任何不足。

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自然和生命已經給予我們許多,每個人都應該知其足而後樂。知足惜福,感恩生命的饋贈,好運便會隨之而來。

為人處事,看透不如看淡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講:“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

喜歡把所有的事情都弄得一清二楚,並非是真正的明智,該弄清的弄清楚,不該弄清的不強求清楚,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一個真正明智的人,既要能看透,又要心中有度。俗話說:“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看透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遠見。然而僅僅看透還不夠,唯有清空心中慾念,才能保持內心的淡然與輕鬆。

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世俗之人看起來都精明世故,唯獨我悶頭不理俗物;世俗之人整日瞪大眼睛,誓要把這世間看個清清楚楚,唯獨我迷迷糊糊。老子自嘲是個愚人,這種“愚”並非真正的笨,而是淡然無憂。

人生起起伏伏,總會有高峰、有低谷。別人清醒的時候你可能迷糊,別人迷糊的時候你又是清醒的。一時強弱何必在意,不如拋開所有情緒。腦內清楚,心下淡然,餘下的順其自然。

得也淡定,失也淡然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闇昧的位置;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

很多事情,看懂不如看輕。懂得什麼叫做光明,從此便不再懼怕黑暗;懂得什麼叫做榮耀,卻依然甘願忍受屈辱;懂得什麼叫做強大,仍舊堅守內心的一片溫柔。庸人勉強能看懂,智者則可以看得輕鬆。

《道德經》講:“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也”。上天有道,世間萬物亦自有其執行的法則。他們不斷地生長消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每一個人,不過是變化過程中一個小小的片斷。生命本就是個從無到有,而後從有到無的過程。

因此不必執著於自我,更不必執著於永恆。得也淡定,失也淡然,好事壞事終將成為往事。所謂“觀復”,就是以一顆虛靜的心,看待世間迴圈往復。我眼中能讀得懂它,心底能容得下它,卻不必強求它因我而改變。

簡單樸實,福氣自來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講:“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是不敢處在眾人之先。

現代社會,人們紛紛追求奢華的物質生活,豪車、別墅、山珍野味,卻常常忽視了精神層面的追求。

唐代李商隱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宋代彭龜年說:“恭自內出,儉非外飾。”一個人的福氣,從清心寡慾來;一個家庭的福氣,從清廉節儉來。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素以德行著稱。孔子常常稱讚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多麼高尚啊!”自顏回起,顏氏家族延續七百年而不衰,至南北朝隋唐而興盛,湧現出顏之推、顏師古、顏真卿等千古才俊。

儉於飲食,不傷脾胃;儉於嗜慾,悠然自得。生活中,做到簡單樸實,福氣自來。

保持謙遜,寬容他人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講:“上德若谷。”

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懷如同山谷一樣深廣,可以容納一切。

《周易》說:“謙,德之柄也。”曹植說:“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謙卑禮讓,會讓一個人德行越來越高,心量越來越大。

據記載,清代名臣張英的桐城老家宅旁有一塊空地,與吳氏為鄰,吳家越界佔用,於是引起兩家紛爭。張英家人便修書一封送給在京城的張英,請示定奪。

張英提筆批詩一首寄歸。詩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書,遂退讓三尺。吳氏聞之,深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於是桐城就有了一條六尺巷,有了傳誦至今的六尺巷佳話。

人最高明處世的智慧就是保持謙遜、寬容他人。唯此,人生方能贏得朋友,贏得尊重。

禍福相依,順天而行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道德經》裡面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之間向來不是涇渭分明,誰也說不準兩者會在什麼時候來個“乾坤顛倒”。

《塞翁失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叫塞翁,養了很多馬。有一天,馬丟了一匹,鄰居們就過來安慰塞翁。沒想到塞翁笑著說:“雖然丟了一匹馬,沒準還會帶來福氣。”果然,沒有幾天,丟失的那匹馬,不但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駿馬。鄰居們又都過來向老人賀喜。塞翁卻憂慮地說:“白白得到一匹馬,未必是好事。”結果有一天,他兒子騎著這匹駿馬出遊,一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下來,把腿摔斷了。

《道德經》八句話,八種處世大智慧!

鄰居們又過來慰問。塞翁說:“這沒什麼,雖然腿斷了,但保住了性命,沒準是福氣呢。”果然,不多久,匈奴大舉入侵,當地的青年都被應徵入伍。唯獨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當兵。後來,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只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古人說“居安思危”。幸福裡會蘊藏著危機,而危機中也會蘊含著幸運。明白了這個道理,順應了這個天規,我們便大可“寵辱不驚”。得失也罷,福禍也罷,都可淡然處之,無謂喜憂。

TAG: 道德經塞翁福氣厚道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