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難有此女子,應是人間四月天,一首《無題》誦予誰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閩縣(今福建福州)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建築師、作家以及詩人,曾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1904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擅長詩文,精通書法,是新派人物。1916年,父親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所以就讀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月至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在此期間受到某建築師的影響,立志要學習建築學,1921年回國復入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1955年4月病逝於北京。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有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詩集有《林徽因詩集》等。

世間難有此女子,應是人間四月天,一首《無題》誦予誰

古有李清照,近有林徽因。歷史上優秀的女子本就不多,而林徽因必然是算得上一個的。她的一生實屬完美無缺,除了身體不太好之外幾乎是毫無瑕疵的,無論是從她的家庭背景,還是她的才貌,她都是獨一無二、她人無法比擬的。

她不僅僅容貌出眾,才華橫溢,她還身兼中西之長,除去家學淵源,這一切都與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幼時便跟隨父親遊歷歐洲,她的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受到的家庭教育必然是很好的。自己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及其耶魯大學分別學習美術和舞臺美術設計。她的一生中沒有很多朋友,長期交往的朋友也只有那麼幾個,胡適、朱自清、周作人、卞之琳、沈從文等等。並且當他們一起閒談的時候,不是聊起家常,而是文學創作和自身對文學的研究。她,一個學建築的女人,卻對文字極其感興趣,並且具有常人所不及的敏銳,對文字的詮釋總是那麼獨特。

世間難有此女子,應是人間四月天,一首《無題》誦予誰

她的一些作品也是那麼動人心魄,總是時不時的牽動你的靈魂。

比如《無題》

無題

什麼時候再能有

那一片靜;

溶溶在春風中立著,

面對著山,面對著小河流?

什麼時候還能那樣

滿掬著希望;

披拂新綠,耳語似的詩思,

登上城樓,更聽那一聲鐘響?

什麼時候,又什麼時候,心

才真能懂得

這時間的距離;山河的年歲;

昨天的靜,鐘聲

昨天的人

怎樣又在今天裡劃下一道影!

世間難有此女子,應是人間四月天,一首《無題》誦予誰

這首詩歌是一首十四行詩,主要借鑑了西歐的十四行詩的風格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韻式。但是這首詩歌與他們又有很大的區別,獨具特別、具有中西文化的結合。

詩中從靜寫到春天,再從春天寫到山,寫到小河流,最後寫到鐘聲。又在詩中問道:到底是什麼時候的靜、春風、山、小河流、鐘聲?此時天地萬物好像是處於一種寧靜而黯然的世界裡,詩人的心靈和靈魂卻處於一種靜而生動的狀態,她的內心滿掬著希望、理想和夢,於是她披拂初春的新綠,登上了古老的城樓,聽到了一聲聲的鐘響。一切的靜全都被打破了,像是打破了詩人的希望、打破了詩人的理想、打破了詩人的夢。最後用“什麼時候,又什麼時候”來強調自己多麼希望它的到來,多麼希望自己能夠懂得這時間的距離、山河的歲月、昨天的靜、鐘聲還有人。

世間難有此女子,應是人間四月天,一首《無題》誦予誰

林徽因原圖及AI修復圖

思維的心靈告訴詩人自己那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那一片靜、那春風、那山、那小河流、那城樓、那春日的新綠及其那聲聲鐘響。然而這一切都關聯著一個人,那個人像是依然存在,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發生在昨天那樣。但是這一切都以及不復存在,那個人也永遠回不來了。但是這個人到底是誰?我們不從而知。

世間難有此女子,應是人間四月天,一首《無題》誦予誰

林徽因小時候

林徽因可謂是傳奇,但是紅顏總是薄命。就像金嶽霖送給她的輓聯說的“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天寫的不就是她嗎?清新而又婉約,是人們心靈綻放的春天,是愛,是暖,是希望。林徽因的詩如其人,宛如一陣清新的風,既不甜膩,也不灼熱,溫暖而純淨,綿軟而輕柔,極富女性的細膩與深情,讓人從心底感受到一種愉快和舒適。她的每一首總是那麼讓人感到一種希望的力量,詩句總是那樣委婉柔麗,韻律自然。

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這是世人對她的綜合評價。

TAG: 林徽因詩人鐘響鐘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