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出版 走進雲南“明星湖泊”的前世今生

柳青春已半,曉日初曈曨。洱波三萬頃,輕舟泛長風……湖泊是大地的眼晴,自古以來,湖就受到歷代文人及大眾的喜愛,它們滋養大地,孕育了悠久歷史文化。不久前,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水中國 湖泊系列叢書”首批3本《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面世,讓讀者可以更好地瞭解雲南最具代表性湖泊的歷史變遷、人文積澱以及生態現狀。

《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出版 走進雲南“明星湖泊”的前世今生

《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書封

湖泊文明是生態多樣性的生動註解。中華大地上,星羅棋佈地分佈著2萬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衍生了多彩的湖泊文化,其中,滇池、洱海、撫仙湖是令無數雲南人及外地遊客喜歡的“明星湖泊”,給了大家多少歡樂與精神慰藉。

“山水中國 湖泊系列叢書”是首套為中國湖泊“作傳”的出版物,它記錄湖泊歷史變遷程序,記述湖泊人文歷史,講述人與湖泊互動故事,以文化史的方式解讀湖泊的自然和人文,展示湖區的經濟、社會、民族、文化等內容。叢書選取其中的重點湖泊,以文化散文的筆觸為其“作傳”。叢書第一輯共十冊,描述分佈於雲南紅土高原上的三個湖泊滇池、洱海、撫仙湖的三本圖書率先出版。

其中,《滇池傳》由鄭曉雲撰寫,《洱海傳》由任維東撰寫,《撫仙湖傳》由陳波、龔慶萍撰寫。叢書責編趙宇、鄭怡然、徐梓涵、餘俞、柴銳、武坤為此付出諸多心血與精力。3本書透過嚴謹的資料考證及田野調查,優美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全面展現了“高原明珠”滇池、洱海、撫仙湖的深厚的人文歷史,同時以大歷史觀的視角,以湖泊為中心,將關聯的雲南歷史文化舉行了系統梳理,讓我們在生態文明的基點上思考人類未來的命運。

“山水中國 湖泊系列叢書”已列入雲南省委宣傳部滇版精品出版工程專案。由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曉雲,《光明日報》高階記者、駐雲南記者站站長任維東,中國水利文協水文化研究會會長、中華水文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水利作協副主席靳懷堾,雲南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陳波,《中國水利報》資深編輯劉雁飛等共同策劃,鄭曉雲擔任主編。

第一輯中各湖泊傳的作者,彙集了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中華水文化研究會、中國水利作家協會及一些省級水利部門研究湖泊學、湖泊文化、湖泊歷史的重量級專家。

近年來,雲南教育出版社按照省委宣傳部的部署,在雲南出版集團具體指導下,把出版體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著作作為主題出版重要版塊。《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之後,《洞庭湖傳》《白洋淀傳》《萬綠湖傳》《太湖傳》《西湖傳》《玄武湖傳》《漢城湖傳》等以全國各地知名湖泊為主題的圖書將陸續出版,把豐富多元且生動的“湖泊”故事講給讀者聽。

《滇池傳》:滇池是生態文明的尺子

《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出版 走進雲南“明星湖泊”的前世今生

滇池帆影 袁曉虎/攝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一個充滿天地靈氣的高原湖泊,千萬年來,它滋養了湖岸的生靈,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為無數昆明人及外地遊客帶來入眼的美景與入心的樂趣。 《滇池傳》向大家展示了滇池的前世今生,讀者可以走進它非凡而恢宏的歷史,感知它生命的脈動。

《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出版 走進雲南“明星湖泊”的前世今生

《滇池傳》作者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曉雲。鄭曉雲對滇池有特別的情感,他和滇池相伴了50多年,對滇池的感受是刻骨銘心的,“我們這一代人既看過滇池清澈的湖水,有著對滇池美好的記憶,也經歷了滇池汙染和治理的過程,有著痛心的記憶,相信也能看到滇池未來再次煥發青春。因此,我們這一代人對滇池的感受最深,有愛有痛,有喜有悲,一切都經歷了。”

鄭教授認為,湖泊是大地的眼晴,認識湖泊文明不僅是對深入瞭解中華文明、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有重要價值,對生態文明建設也有十分重要意義。創作該書期間,鄭曉雲除了查閱各類文獻史料,還曾多次前往滇池周邊的村落和一些現場進行實地調查。

在鄭曉雲看來,滇池是一塊彙集了天地靈氣的美玉,一塊碧綠的翡翠,是生態文明的尺子。它曾扮演了養育人類成長的母親角色,人類和它有過和諧的共處,人類對它有過索取,有過對它的傷害,也有今天對它重新的關懷和安撫,把它和自身的命運結合得更緊密。鄭曉雲說:“為它寫一部傳記,力圖展現的就是這一個過程,一個滇池自然和人類社會互動的過程。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本書加深對滇池的瞭解,加深關愛滇池的意識。”

《洱海傳》:為洱海立傳,何其幸也!

《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出版 走進雲南“明星湖泊”的前世今生

初春的洱海

《光明日報》高階記者、駐雲南記者站站長任維東所著的《洱海傳》,從洱海的誕生寫起,呈現了與洱海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與人物,書寫底蘊深厚的洱海文明。

《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出版 走進雲南“明星湖泊”的前世今生

“柳青春已半,曉日初曈曨。洱波三萬頃,輕舟泛長風。琉璃瀉萬古,灝氣開鴻蒙。風恬水無波,一鏡涵虛空……”明代大文豪、大理籍翰林李元陽詩中所歌詠的就是洱海。蒼山腳下的洱海,既像一部表面無字卻蘊涵豐富的水書,又似一幅波 瀾壯闊的畫卷。

這個海拔1900多米的高原湖泊,孕育了“洱海文明”,催生了歷史上與唐、宋並存的南詔國、大理國。而南詔國、大理國所產生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所做的貢獻已經為今人越來越熟知。

寫作《洱海傳》深層的原因,主要緣於任維東對洱海、對大理的深深熱愛。“此生中最令我激動的‘海’,只有中國西南邊陲重重大山中的這個小小‘洱海’。它用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哺育了大理,也經年累月地滋養了古滇文化,可以說沒有洱海就沒有大理,也沒有今天既歷史悠久又豐富多彩的雲南文化。”任維東感嘆。

任維東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更好地瞭解洱海,從而更加愛護洱海,“此生能為洱海立傳,何其幸也!”

《撫仙湖傳》:用湖泊的變遷思考人類未來

《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出版 走進雲南“明星湖泊”的前世今生

撫仙湖

如果說湖泊是大地的眼睛,那麼撫仙湖一定是大地的媚眼。這汪明眸中有太多的美麗與神奇。這是《撫仙湖傳》作者——雲南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陳波陳波、原資深媒體人龔慶萍對於撫仙湖的深情讚美。

《滇池傳》《洱海傳》《撫仙湖傳》出版 走進雲南“明星湖泊”的前世今生

撫仙湖是中國第二深淡水湖,這裡有美不勝收的景色,泛舟於碧波盪漾的撫仙湖、在鬆軟的沙灘曬太陽、吃一鍋鮮美的銅鍋魚……撫仙湖是許多雲南人特別是昆明人傳統消夏的首選之地,那裡留下了大家太多的快樂回憶。

撫仙湖有著5億年氣候變化的證據,百萬年地球地質演變的記憶,有著四千年文明的火光,有著先民經商馬幫的足音,有著滇國青銅的燦爛斑斕,有著漢習樓船的光榮夢想,有著唐標鐵柱的風雲突變,有著南詔通江達海的雄才偉略,有著宋揮玉斧的失落和惆悵,有著大理國崛起與沒落的悲壯……

雖然之前多次去撫仙湖,但為了寫《撫仙湖傳》,陳波、龔慶萍在翻閱30多本書籍文獻、100多萬字論文資料外,又專程到撫仙湖進行了6次嚴謹的田野調查。他們考證俞元古城所在地,他們驚喜地發現了抗戰時期中山大學在澄江辦學時的舊址……他們對撫仙湖的歷史以及與此相關的雲南歷史進行了系統梳理。本書嘗試以大撫仙湖流域為物件,摒棄現有的行政區域限制,按照從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現在為止的時間軸,梳理撫仙湖的湖泊史和這一區域的人類社會發展史,向讀者介紹這個我們熟悉而陌生的湖泊。

陳波與龔慶萍在寫作中非常注重歷史文化性與可讀性的融合,以大歷史觀為脈絡,以優美的文筆向讀者講述撫仙湖的故事,“讓我們走進撫仙湖神秘而多彩的歷史,我們想讓大家知道,撫仙湖不僅有美麗的湖景,還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透過撫仙湖泊的變遷,我們想表達有關湖泊的自然法則。雲南的‘湖泊革命’為撫仙湖的保護帶來了機遇,我們用一個湖泊的傳記,在生態文明的基點上思考人類未來的命運。”

TAG: 撫仙湖滇池洱海湖泊文化